小柴胡汤的退热妙用
小柴胡汤一方出自《伤寒论》,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创立,主治少阳病。药仅七味,组方严谨,投合病机,效果甚著,广为历代医家沿用,堪称千古名方!
小柴胡汤证,《伤寒论》中列有十四条,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耳聋目赤,脉弦。后世医家推而广之,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其在退邪热、和肝脾、调阴阳三方面的效能尤著。
本文仅就小柴胡汤在退邪热方面的应用,谈谈个人的体会。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金镜内台方议》论其方议云:“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和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互为感应,能解表里之邪,能退阳经之热……”由此可知,小柴胡汤的退热作用是第一位的。《苏沈良方》指出:柴胡汤的解热作用为诸证之先。笔者应用小柴胡汤治疗多种发热性疾病,多能应手取效,现介绍于下。
一、病毒性感冒
孙x x,男,11岁,1979年5月就诊。
主诉高烧39℃以上,已五天,在本院化验检查,白细胞6000/立方毫米,中性60%,诊为病毒性感冒。先服西药发汗,汗止而体温复升,又服银翘解毒丸,效亦不著。要求中医治疗。时体温39.5℃,恶寒,口干不欲饮,咽痛,扁桃体Ⅰ度大,脉浮数,舌质红,苔薄白,证属外感风寒,有入里化热之象。宜和解法。
处方:柴胡25克,黄芩10克,生白芍15克,板蓝根15克,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3枚,水煎服。晚上服药,约3小时后,身出微汗,体温徐徐下降,至次日中午,体温降至36.7℃,脉静身凉,病告痊愈。
二、急性颔下淋巴结炎
王x x,女,8岁,1979年来诊。
发热三天,颔下淋巴结肿大如鸭卵,质硬疼痛,体温39℃以上,夜不安寐。肌注青、链霉素,效不显,口腔科医生认为淋巴结如此肿大,很难消散,势必化脓,建议作手术,患儿家长要求中医治疗。刻诊:患儿呈急性病容,精神略差,发热恶寒,食欲不佳,遂投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25克,黄芩10克,二花15克,板蓝根30克,甘草6克,生姜2片,大枣2枚。服上方二付,体温降至正常,而颔下淋巴结肿硬疼痛无明显改善,改投下方:二花,连翘,板蓝根,柴胡,丹皮,玄参,夏枯草,甘草。九付肿消病愈。
三、急性乳腺炎
陈x x,女,36岁,工人,1978年来诊。
患者产后十天,突然右乳房肿硬疼痛,局部发红,乳汁不通,寒战高烧,体温40℃。投以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25克,黄芩10克,半夏6克,党参10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生姜2片,大枣3枚,鹿角粉1克(吞服)。服药一剂,次日体温正常,而乳肿未消。改投柴胡、鹿角霜、蒲公英、瓜蒌,赤芍、甘草。六付而愈。
四、小儿肺炎
李x,女,14个月。1979年2月10日因患肺炎出现心衰,经过治疗,心衰纠正,而体温不退,啰音不消。肌肉注射青、链霉素等效果不著,体温持续在38℃左右,血常规化验:红细胞42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90%,白细胞1345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32%,3月15日邀中医会诊:患儿咳嗽,气喘,声音嘶哑,精神差,不思食,哭闹,小便黄,大便干,舌苔白黄厚腻,脉数,体温38.2℃。证属风寒外犯,肺气郁闭,夹胃肠湿热。投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酒制大黄。
处方:柴胡15克,黄芩9克,党参15克,半夏6克,麻黄5克,杏仁9克,生石膏10克,甘草3克,酒军5克。二付。2日后复诊:体温36.8℃,咳嗽、气喘亦减,改拟六君子汤加麻杏调治而愈。
五、手术后高热
张x x,女,37岁,技术员。因患子宫肌瘤于1979年3月5日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即高热39℃,经注射卡那霉素等多种抗生素,体温有升无退,于12日邀余会诊。患者覆被而卧,体温在40℃以上,自述口苦,头昏,全身困倦不适,大便干燥,脉细数无力,舌苔黄腻兼黑,外有表寒,内有湿热,可同时并治。
处方:柴胡2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酒制大黄10克,当归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3枚。药后热退脉静,唯舌苔未退,胃纳尚差,投半夏泻心汤而愈。
六、无名高热
张x x,男,25岁,农民。1965年就诊。
高烧八天,体温日夜不降,持续在39.5℃~40℃之间,服药、打针无效。后疑为伤寒病,口服氯霉素亦无效。诊时自述身困乏力,口苦、咽干、目眩,余无所苦。脉弦数,舌质红,苔薄白。诊为少阳病,投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3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生地15克,生白芍15克,麦冬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药一剂,次日体温霍然而退,病亦由此而愈。
七、低热
赵x,男,17岁,1978年11月就诊。
初病时发冷,每于夜间12时左右发冷较甚,约二个小时不能入眠,继则稍有汗出而止。如是已十余天。体温略高,波动于37.5℃~38℃之间。两次查血,均未查到疟原虫。诊脉弦细,舌苔薄白。
投柴胡桂姜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3枚。三剂而愈。
几点体会
一、张仲景立小柴胡汤一方,主治伤寒少阳证。笔者在“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理论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多种发热性疾病,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临床体会到,小柴胡汤用于发热病人的指征有以下几点:(1)寒热往来;(2)口苦、咽干、目眩;(3)伴有恶寒症状;(4)体温很高而无大热、大渴、面红、烦躁等阳明病症状。上述四点但见其一,即可投以小柴胡汤,不必悉具。
二、小柴胡汤的应用不受时间限制,有是证,发病一日可用,发热月余仍可用。笔者曾治一外感患者,病已月余,体温时高时低,似寒不寒,全身不适,诊之,无邪入里之症,仍投小柴胡汤原方二剂而痊愈。柴胡用于退热的剂量一般为25~30克,党参的用量随体质而异,其余加减法悉遵《伤寒论》。
三、临床实践证明,小柴胡汤具有异常奇妙的退热作用,如运用得法,多数可一药而愈。与“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不同,小柴胡汤之退热,或不出汗,或很少出汗,而体温徐徐下降,往往需要经过十几个小时才能降至37℃以下,且无反跳之虑。如果药用二付而体温仍高,或降而复升,多是药不对症,或是夹有他症,应重新辨证。对于有实质病变者,如肺炎、急性乳腺炎、急性淋巴结炎等,小柴胡则只能起到退烧作用,热退之后,还要根据情况对症用药。如继续应用柴胡也要减其量,不可多用大剂量之柴胡,以免升散耗阴。
四、小柴胡汤迅速退热的科学原理,尚须进一步探讨,据《简明中医辞典》载:“北柴胡含柴胡皂甙,对实验动物具解热、镇静、镇痛、止咳及抗炎作用,……其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芩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痢疾、白喉、绿脓及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感染流感病毒的小鼠有一定保护作用。”回忆1977年夏季,洛阳地区曾有散在流感发生,用通常的夏季感冒药如银翘、桑菊之类,毫无效果,投小柴胡汤则应手取效。
大量事实说明,小柴胡汤的抗炎、抗病毒的效能是确实的。柴胡、黄芩是小柴胡汤的主要药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上述动物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中医方剂的高度科学性。
作者/和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