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治唾液分泌异常增多
“喜唾”病治验
作者/宋建功 李红燕 李雪玲
人体口腔内有3对唾液腺,分别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每日分泌总量约1000~1500ml。唾液腺对保证口腔及食道湿润、清洁、润滑、消化均有重要作用,其分泌量之异常增多或减少,均能严重影响上述功能。
临床见有唾液分泌异常增多且频频吐之者,遍查教科书及手头工具书无此病记载,无奈将其归入“强迫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之列,但均不能详解其由,治疗极难入手,时有困惑,效常不逮。
《伤寒杂病论》第395条云:“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时方顿悟,唾液腺分泌异常增多且频频吐之者即书中所载“喜唾”病也,后经走访河南省著名中医乔保钧老先生,乃信此证确属中医所谓“喜唾”病。
其症常见:患者唾液增多或异常增多,频吐之或频频吐之,所唾之物清稀,似沫非沫,似涎非涎,纳差或纳呆,或腹痛、腹胀,或感口酸,或便溏,气短懒言,四肢不温,爪甲不华,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迟等。证属脾胃虚寒,脾运化无权,不能统摄津液,致寒饮不化居于胸膈之上,多见于久治不愈之慢性患者或大病之后。
治当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载第10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因“喜唾”者多系大病之后或久治不愈之慢性病人,故温之不可太过,应以和为原则,以丸剂缓图,温运脾阳而复统摄之能,方为治本之法。
今我辈医者,对“喜唾”知之者少,不知者多,临证多束手无策,故以典型“喜唾”者之治验报告如下,冀与同道共温习并求方家指正。
典型病例:
沙某某,女,48岁,患胃病近30年,多次胃镜检查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炎”,均未发现溃疡及肿物,经多种中西药物单独或联合治疗,症状时轻时重,病情时好时坏。近20天前,开始出现唾液增多且频吐之,伴纳差、便溏,再次胃镜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口服吗丁啉、奥美拉唑等无效。
症见:形体中等,面色不华,喜温恶寒,四肢不温,爪甲苍白,所吐之物似沫似涎,每分钟约吐2~3次,舌淡苔白,脉沉细,月信如常。
脉证合参,诊为“喜唾”,辨证属脾胃虚寒所致。予以理中丸9g,每日2次,1周后明显减轻,3周病愈,至今3年未复发。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2010年10月第51卷增刊2》,作者/宋建功 李红燕 李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