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选自网络
教材研究的“三个知道”与“三种关系”
——备课杂谈之四十
(2021174)
袁建国
有人说:“好课不是讲出来的,是备出来的。”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基础,而研究教材又是备课的重要一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曾说过:“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 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这恐怕是所有当老师的共同体会。”
关于研究教材,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研究教材,需要在“读”和“思”两个字上下功夫》(链接),提出研究教材需要教师读和思,其中“读”有裸读、比读、深读三个层次,“思”有教材、教法、学生三个重点。
此外,“读”和“思”的结果,要弄清楚“三个知道”和“三种关系”。首先是知道教材内容是什么,弄清楚课程标准与所用教材的关系。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弄清楚课程标准与所用教材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教材内容,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备课必须把备教材与备课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前文中提到备教材应该先裸读,再比读和深读,就是将教材与课标紧密结合的一种备课方法。知道了课标的要求,就能将教材化繁为简,就能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就能知道教材运用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否则,我们的备课就是“盲备”,浪费了许多时间,却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只研究教材而不研究课标,犹如闭着眼睛走路,不是碰得头破血流,就是摔得鼻青脸肿,更重要的是,可能根本就走不到终点。第二是知道编者为什么这样编排,弄清楚编者意图与自我思考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它凝聚了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学科的理解,我们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达成教育教学目标。但另一方面,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又不能困于教材,变成教材的“奴隶”;在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例,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没有全部以例题的形式呈现,部分知识点或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以练习的形式穿插、渗透在习题中。例如,三下的认识分数一单元,在第70页第7—10题中,教材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巩固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作铺垫。考虑到这些因素,备课时教师必须对该内容予以适当关注并组织学习,而不能完全由学生练一练就算了。
第三是知道如何呈现给学生,弄清楚编排顺序与认知基础的关系。 一般而言,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方面应该说是具有普适性的。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其认知基础,认知基础不同,教师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样态就不应该一样,否则,就会出现“吃不饱”或者“吃不了”等问题。 关于认知基础,奥苏贝尔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论述,他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材呈现的是编者的思路,不一定符合我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的呈现顺序和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总之,备课中的教材研究是一项复杂且非常专业的活动,做好这项工作,读和思是基础,掌握“三个知道”,弄清“三种关系”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备出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