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这位72岁的“国宝级”讲解员,研究郑板桥15年,现隐居在一片竹林里
在河南濮阳郑板桥纪念馆有一位72岁的金牌讲解员,他潜心研究郑板桥15年,被称为“郑板桥再世”。
他叫刘训江,1945年出生,曾先后在范县辛庄镇毛楼村任文书、党支部书记25年。2002年,郑板桥纪念馆建成,他担任馆长至今。十几年来,他免费为各级领导、单位团体、青少年学生讲解郑板桥事迹2000余次。在省、市、县报刊上发表诗词、散文、新闻报道和研究郑板桥的论文百余篇。编写有诗集《黄河明珠》,名人传记《郑板桥》和《郑板桥在范县》等书籍。
因为年龄的原因,他现在很少为普通游客讲解,除非重要领导来访老刘才会出山。老刘平时讲话语速缓慢,跟他聊天,很难察觉他有讲解的才能。而老刘能成为郑板桥纪念馆的讲解名人,其秘诀就在于他能将一个个故事和做人、做官的道理融会贯通,且感情真挚,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笔者曾经亲自聆听过老刘的讲解,深入浅出,口吐莲花。他对郑板桥一生的了解,甚至都胜过很多历史学家。一个多小时,2万余字,郑板桥的一生就活生生的展现在游客面前。
从小就听说过民间流传郑板桥的一些故事,但真正研究郑板桥,还是从这纪念馆建起以后。”说起建馆之初,刘训江依旧不紧不慢。原来,当初聘请的4名年轻讲解员照本宣科的简短讲解,很难让人入脑入心。而刘训江通过精心研读郑板桥的各种史料,越发觉得郑板桥有故事可挖。于是,他决定亲自撰写解说词,并且几易其稿,将郑板桥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解说时间可延长至一个多小时。
老刘熟悉郑板桥纪念馆里面的一草一木,大小角落。他早就把这里当成了家,他和郑板桥也早就成了跨越时空的朋友。“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也是老刘悟到的人生哲理。
聪明难,糊涂难,有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郑板桥之所以写出“难得糊涂'的千古名言,表现了一位好官在险恶广场的处世哲学,体现了不计得失的豁达心态。
面对这位一代廉吏,刘训江感到仅靠讲解远远不够,他还有太多话要说,于是开始着手编写有关郑板桥的书籍。2008年至2013年,刘训江先后完成了名人传记《郑板桥》和《郑板桥在范县》等书籍的编撰,看上去并不算厚的两本书,却耗费了他大量精力。
其中的苦闷,他在书的序言中有所流露:“写出一本像样的书来谈何容易,特别是既要有历史真实性,又要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对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业余写作爱好者来说,实在太难了。……社会上有关郑板桥的资料虽多,但都在哪里,何处寻找?”年近古稀的刘训江既无体力、更无经济实力去郑板桥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潍坊、扬州、兴化等)考察,书里的内容多数是他从来访的专家学者口中学习到的,还有一部分是他从当地民间流传的奇闻轶事中挖掘收集到的。
笔者在与老刘的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他研究郑板桥15年,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传说,把一名活生生的郑板桥全方位立体的展现给当代观众。他不图名利,勤俭做事,是当代社会难得的雅人隐士。
刘老师现在居住在郑板桥纪念馆的小苑里面,房屋四周种满了竹子。他说他喜欢竹子,性格刚直,有气节,有骨气。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采访结束,他赠送笔者小书一本,作为纪念。
电视剧《糊涂县令郑板桥》拍摄期间,刘馆长是编剧之一,之所以让他作为编剧,就是因为举国上下没有几个人比他更了解郑板桥。他有时候被称为“国宝级”讲解员,不是因为他年岁已高,而是因为他的做事、做人更加符合他所追求的板桥精神。
老骥自治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位72岁高龄的金牌讲解员,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郑板桥精神,他是一位农民,却热爱上了讲解,并坚持了15年。在当前大部分旅游景点都是美女讲解员照本宣科的今天,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似乎更值得尊重。
采访结束分别的时候,我回头望了一眼。这位步伐坚定的老者,消失在他所挚爱的竹林里面。。。
主 编丨洪博 编 辑丨陈小喵
承接 软文营销、危机公关、文案策划、自媒体培训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