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损益的道路

前辈太极拳家把太极拳珍视为“道”,认为通过太极拳的演练,可以演武和“道”即实现天人合一,与客观规律息息相通。《道德经》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笔者认为,老子在这里指出的“损”只是强调了用功的一面,损的同时也就有益。练太极拳与练气功,就是应明确损益的道路,损当所损,益当所益,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用功的道路上履道坦坦,功用弥精。下面把笔者认为的重要的损益之路,诉之于下,以作参考。
一、损僵劲,益松柔。
一开始练习太极拳,老师总是强调放松,由松入柔,去获得柔软程度的不断增加。因为在太极拳家们的眼光看来,一般人周身都是僵硬的,不仅身躯显得僵硬,而且四肢也显得僵硬,俗称僵力、僵劲,离松柔灵活的灵敏状态相差很远。学太极拳,就是要用一种特殊的理论与方法,把僵滞不活的身躯“改造”过来,使它返朴归真于人于生俱来固有的灵活与柔软(当然这种“返朴”不是完全的返本还原,而是实现更高形式的否定之否定)。近人先生强调指出:“太极拳的本质是松柔”。(见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他指出得好,一针见血,揭示了太极拳的本真。可以说,在太极拳运动锻炼中,损得一份僵劲,便益得一份松柔,这种损益永无止境,故经云“损之又损”,随着僵劲的日损,柔劲便日益积蓄,周身无为活动条件反射加强,便能极柔软的运动中富含极坚刚,实现无为无不为的技击效果。
《周易·损》曰:“损者损刚益柔”,作为文化渊源借鉴,不是给我们指出了一种刚柔损益之路么?《周易·益》又曰:“益者损上益下”,指导练拳,可悟解为“损上(首)之妄念以益下(身)之精气神”,使自己松柔、无为、虚静、自然。这种“损刚益柔”(即损僵劲益松柔)又有什么作用呦?《周易·人壮》告诉我们:“小人用壮,君子用网”。这里的“小人”应理解为蠢人,即蠢人只知道蛮干(用壮),而有德才修养之人主要是靠技巧(用网),象撒网一样去捕捉制服蛮干之人。用在太极拳武术运动中,这就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以技艺胜蛮干。使对方如《周易·大壮》所谓“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所利。”使对方进攻不显,欲罢不能,随时都有遭受技根打击的危险。
二、所妄念,益精神。
练太极拳必须注重精气神的保养,否则对养生不利。在太极拳锻炼中,“杂念”虽是难免,但“妄念”却是可以相对避免的。随着功夫的深入,练拳境至的提高,身心的融入,以及练习者自己心理素质的涵养,会使练拳越来越相对安静,表现出宁静、专一、入神,身心融入其中,其乐融融。如果“以妄为常”,则必然自遗其咎,损害人体精气神。《道德经·五十九章》云:“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里“啬”就是珍惜,即要爱护精神,加强保养。《韩非子·解老》说“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谓之啬。”又说“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如气日久,故曰重积德。”故“圣人保爱其神则精盛。”《内经》曰:“积精全神”,《韩非子》此处却别出心裁地提出“全神积精”,倒是延有意味的。精气神者,存则俱存,亡则俱亡,充则俱充,衰则俱衰。故积精可以会神,全神亦可以积精。故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如果一个人“以亡为常”,“不知持满,不识御神”,再加上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则必然半百而衰也。
三、损主观,益客观。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人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行动才可能成功;如果主观与客观不符合,则认识错误,办事必然招致失败。如果不顾客观规律地一味蛮干,这就是主观主义。打仗如果主观蛮干,其结果往往就碰在敌人的钉子上,练太极拳如果主观蛮干,再好的功夫也用不上,再好的纯功也用不灵。王宗岳《拳谱》云:“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解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这就是不据客观情况地粘走相生,而一味主观蛮干地造成“双重”则滞所致。主观蛮干的人,是学不好太极拳的。
四、损贪多,益专一。
人们往往有贪多求快的习惯,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学习太极拳没有多少天,便拳架练完,刀、枪、剑、棍样样皆会,更有甚者,陈、杨、吴、武、孙甚至内外家拳术,无所不及,美其名为“十八般武义,样样皆精。”其实不然,练武术同做学问一样艺无止境。真正精通者常是“得其一,万事毕”。不贪多,不求快,而求专一,精益求精。拿练太极拳而言,拳架精深了,会触类旁通,推手、散手、刀、枪、剑术等都是一理。初学者表面看来样样都通,其实内在的劲道不是那么回事,一样也没通。《阴符经》曰:“盲人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寄语聪明的学者,学太极拳还是应“绝利一源”,走由博返精之路。
五、损有为,益无为。
练习太极拳,起初必然是有力的,跟师习练,一步一趋,如照猫画虎,略得其形,手、眼、身、腿、步等,远远不够自然。进一步,随着练功日久,拳理理解的深入,则“拳练千遍,身法自然”,会渐渐损其有为的成份,而增益其无为自然的成份,使练拳者如行云流水,风吹杨柳那样般的自然、和谐、优美,有为中寓无为,无为中寓有为,有无相生,相反相存,互为根纽,去增益太极拳无为活动的内容。
让我们重新回到《老子》中的论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就是说,求道(技艺之道等)的方法与做学问的方法在外表上似乎恰恰相反:做学问是一天天损去不合理的东西,去增益合理的内核,一句话是在“精”上下功夫。我们透过这种相反现象,也可看到二者在本质上也有类通之处:如做学问也未必不日精(损),练功等技艺之道也未必不从内容上而日益。理论;。故练习太极拳者,有损有益,损之又损,则益无为,益之又益,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