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鲁迅的遗孀许广平在干什么?
那么,在抗战时期,许广平在干什么呢?有着什么样的经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处理完他的丧事后,许广平带着儿子周海婴,从原来的大陆新村搬到了霞飞坊64号。
在许广平的心中,很希望能尽快挺过这段艰难的时光,迎来新的生活,但是很快日军就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让许广平一度身陷绝境,性命堪忧。
淞沪会战爆发时,很多友人劝她撤离上海,去后方避难,但许广平婉拒了他们的好意,选择继续留在上海。
许广平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上海是她与鲁迅共同生活多年的地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而且鲁迅生前留下了大量的手稿等珍贵遗物,如果去外地避难的话,这些手稿很可能会在长途跋涉中散失。
这不是没有先例的,当时很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因此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资料,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二个原因,则是许广平知道,越是在艰难的地方,越需要有人留守,她作为鲁迅的遗孀,有责任留在上海,为抗战做出一点贡献。
因此,许广平加入了由何香凝组织的“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除了妥善安置难民外,还与廖梦醒、罗晓红等人,为前线将士募捐药品、棉花、粮食等等物资。
另外,许广平在文化宣传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表了大量纪念鲁迅和支持抗战的文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作为鲁迅先生的遗孀,许广平自然也受到了日本人的关注,日本人派出很多曾跟鲁迅交好的人,来游说许广平,劝她多宣传“中日友好”,但许广平深明大义,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还是鲁迅的朋友,就不要来对我说这些话,鲁迅如果知道你们这样,也不会再把你们当成朋友。”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成为了人间地狱,许广平也迎来了生死时刻。
1941年12月14日凌晨,许广平正在家中喂周海婴吃药,女工双喜急忙冲进来,说:“夫人,不好了!日本人和特务来了!”
许广平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就让双喜带着周海婴去王洛华阿姨家中避一避,她自己去跟日本人周旋。
但是,她还是低估了日本人的无耻程度,日本人进来后,根本没有给许广平说话的机会,立即将她逮捕,还翻箱倒柜,搜出来整整两大包书刊,其中包括鲁迅先生早年的日记。幸运的是,鲁迅先生的手稿已经被许广平藏了起来,免遭一劫。
许广平被日本人带走后,被押往宪兵司令部,对她进行连番审问,甚至打骂、电刑、脱衣凌辱,逼她就范,但许广平始终没有松口。
日本人对她束手无策,只好又把她关押到了汪伪开办的“调查统计局”。
比起日本人的凶狠残暴,这群汉奸们的手段更是令人发指,既然严刑拷打没有用,那就用污蔑陷害这一招,于是,每当日本宪兵出动搜捕进步人士时,都会将许广平押在汽车上,制造出一副许广平投敌叛变的假象。
但是,汉奸们的如意算盘还是落了空,因为许广平的为人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人相信她会真的叛变投敌!
就这样,许广平虽然受尽了折磨,但始终都没有向敌人低头,更没有出卖任何一位同志,被郑振铎称赞为“中华儿女们最圣洁的典型”。
1942年3月1日,在鲁迅的生前挚友内山完造的担保下,许广平终于得到了释放,但也落下了终身后遗症。
抗战胜利后,许广平把这段经历写成了《遭难前后》一书,出版发行,成为日寇暴行的罪证。
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受邀北上,担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等职,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1年6月6日,许广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日记中写道:“1961.6.6是我有历史意义的一日。我活着,要为中国、人类做些有益的事。”
但不幸的是,在1968年3月3日,许广平因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享年70岁。
有媒体评价道:“她既是鲁迅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鲁迅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热忱的弘扬者。这一切源于许广平的才华智慧,源于她与鲁迅的志同道合,也源于她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鲁迅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