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乐圣】和【交响曲之父】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海顿是古典乐派维也纳三杰之首,其次是莫扎特、再后是贝多芬。这么排列不是按照三个人的伟大程度或者说江湖地位,而是纯粹按照年龄,长者为尊嘛~贝多芬是三位大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而且他还承前启后,引领乐坛跨入了浪漫主义时期呢。
说这三位大师之间其实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海顿教过莫扎特,海顿和莫扎特又都分别教过贝多芬,所以贝多芬及众家之长,早期模仿两位前辈,中期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逐渐纳入自己的风格,晚期则终于自成一派(小编突然想到了金庸大师笔下的神雕大侠——杨过,乐圣和神雕大侠两人的性格同样桀骜不驯,一生同样的坎坷,难道金庸大师也听贝多芬?)
贝多芬虽然名义上是莫扎特、海顿之徒,同时也在不少作品中模仿过莫扎特、海顿,但是他似乎和海顿的关系并不像外界以为的那么和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790年12月,贝多芬20岁生日过后的一星期左右,他第一次见到了乐坛正当红的海顿大师,当时海顿在整个欧洲音乐界拥有极高的声望,他正和经理人约翰·彼得·萨洛蒙(Johannes Peter Salomon)前去伦敦,途中在波恩做了短暂停留,和贝多芬这个颇有才华的年轻人进行了一番交流。

2年后的7月,海顿回归途中再次遇到了贝多芬,这一次贝多芬向海顿展示了他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和利奥波特二世所作的《加冕大典清唱剧》(WoO.88),这一次贝多芬给海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顿告诉他,如果贝多芬能到维也纳,他非常乐意录用贝多芬为学生。

作品欣赏:《悼念清唱剧—咏叹调》
创作:贝多芬(1791)
指挥:大卫·齐曼
演唱: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
Cantata on the Death of Emperor Joseph II WoO 87 - Aria - 'Venit Joseph'Zurich Tonhalle Orchestra;David Zinman - Beethoven: Complete Masterpieces

当年11月,贝多芬兴冲冲的抵达维也纳,不久后他就开始了跟着海顿学习音乐的日子,但是很快他就不满意了,因为海顿大师总是忙着搞自己的音乐和创作。所以贝多芬经常暗中和其他老师一起上课,避免冒犯海顿。到了1794年1月份,海顿再一次应邀前去伦敦,一年半之后才回到维也纳。1795年8月,海顿归来没多久,贝多芬便和海顿应邀在李赫诺夫斯基王子的沙龙中一起演奏贝多芬创作的三首《第一钢琴三重奏》(Op.1),此时的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伦敦归来的长途跋涉让他有些疲惫不堪,同时他身上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作曲委托需要去完成,而这三首三重奏演出总耗时超过了整整一个班小时,因此在第三首三重奏结束之时,海顿几乎已经精疲力尽了。

作品欣赏:《第一钢琴三重奏—第三首》第一乐章

创作:贝多芬(1795)

演奏:Metamorphosis三重奏

Beethoven: Piano Trio in C Minor, Op. 1 No. 3 - I. Allegro con brioTrio Metamorphosi - Trio Metamorphosi:Piano Trio Op. 1 N. 3 / Variations Op. 44 / WoO 38, 39 / Hess 48

演出一毕,贝多芬便兴冲冲的前去老师那边,请海顿点评一下自己的这套《第一钢琴三重奏》,疲惫的海顿注意力并不在贝多芬身上,因此他草率的向贝多芬提议其中的第三首在出版前需要更多的雕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的音乐评论家将《第一钢琴三重奏》里的第三首评为三首里最棒的一部。)对此,贝多芬感到十分的震惊,不过两人之间并没有争吵。尽管第一部钢琴三重奏作品没有得到海顿的好评,但是贝多芬还是将下一部作品《第二钢琴奏鸣曲》(Op.2)题献给了海顿,以此来感谢海顿对自己的教导。但是即使初期的作品中充满了海顿的风格,但是贝多芬或许从来没有真正服气过海顿这位老师,因为他一直没有答应海顿的一个小小要求,那就是在作品顶部贝多芬署名后题写上“海顿的学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