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史光荣 丨常家坪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史光荣:1965年3月生于山西汤都亳城,现供职于垣曲县经信局,喜好文学,屡有习作在《作家在线》、《作家新干线》等网络平台发表。
常家坪
史光荣
常家坪是一个村名,垣曲北山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距同善镇(现更名为历山镇)十五华里,七个居民组,百十户人家五百多口人。
走进常家坪村,这里四面环山,蜿蜒曲折,怪石高耸,壁立千仞,满山满坡的翠柏郁郁葱葱,四季常青,这是一个天然的小盆地,山外看不到山内,山内也望不到山外,隐没在草丛间的山涧小径,像脐带一样维系着山外的世界,发源于西哄哄的磁峪河,从陡峭的历山山麓倾斜而下,清澈见底,经后河、后坪、前坪等居民组直奔允西河注入黄河,山谷里淤积下来的千把亩耕地在溪水的滋润下,地肥苗壮,生机勃勃,春花秋实,瓜果梨枣,尤如世外桃源。
常家坪,一个沧桑百年、古朴古拙的小村落。
在村部所在地的后坪居民组,村中间有相距不远的两棵古树,一棵是古槐,一棵是皂角,都被列入古树保护名录,一棵有800年历史,一棵也饱经400年沧桑。
古槐树下,还有保存完好的磨盘、碾盘,上下扇咬合在一起,非常端庄和规整,旁边是一个捣米用的大兑臼,更显得古朴和悠久,平地上还有一块凸显的蹬马石,非常稳固和厚重,现已在上面画了棋盘,成了村人娱乐的工具,槐树旁边是张家遗留下来的几个院落,一字型排开,虽然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有的仅保留过洞,有的仅保留房基的遗址,但高大的门楼甚至是残留下来的门杠洞,精心打磨过的条石和墙砖,精美绝伦的壁画和砖雕,耕读传家的题诗及匾额,敦厚的土坯墙,散发着木质香的田字格门窗,无不透示着古朴典雅的历史韵味。
常家坪,不仅仅是悠久,更是一个红色的革命老区村落。
我向往常家坪,感恩常家坪。
七十多年前,这个仅有500多人的小山村,在自己还食不裹腹的战争年代,就敞开它古朴的胸怀,接纳和帮助了亳城逃难而来的480余名干部群众达一年之久。
我是亳城人,每当听起父辈们讲起那次逃难的经历,心里尽是对常家坪人满腔的感恩之情。
那是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垣曲解放区,我所在的亳城村,地处东垣大道路边,距老县城古城仅有4公里,素以坑日反奸著称,同年6月份又有36人集体参军,我的爷爷辈弟兄三个,大爷爷和爷爷都是身份公开的共产党员,倘若国民党军队抵垣,我们村特别是我们家必定是血洗的对象。所以亳城村党支部早就宣传空室清野政策,动员群众特别是积极分子家庭增强忧患意识,时刻做好上山避难准备,把暂时不用的东西和粮食分散埋在地里,把米面装在口袋里,鞍鞯放在门口边,锅碗瓢盆放在筐子里,一旦出现危急情况随时可走,人走屋空。
从8月中旬开始,村支部每天都派人到皋落一带探听消息,26号晚上吃过晚饭,民兵邓坤玉、吉万书带枪出探,晚上11点多到了东交钭,得到国民党胡宗南部马英武下属部队一个团已进入横岭关的情报,二人扭头急回,深夜两点多回到村里做了汇报,支部立即召集全村支部成员和4个自然村、6个闾的干部召开紧急会议,急会短开,火速行动,决定天快明时以闾为单位,由干部和民兵带领群众,火速转移。
那时候,共产党领导的县政府设在望仙,常家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也是这次接纳解放区逃难群众的的主要村寨。
8月27日,太阳刚出来时,480多名亳城群众和100多头大牲畜已行走到西型马,这时马英武部队已到华峰,估计英武部队要走石板坡,他们便改道走西沟村的黄土坡,群众到圢坂时,英武部队到了南营,群众到磁峪河时,敌人已到圢坂,相隔只有5里多地,由于磁峪河已接近根据地且进入山区,地势险要,亳城本身还有50多名民兵、32支步枪、两挺机枪,估计敌人不敢轻意进击,才在磁峪河小憩并召开群众会,鼓励群众向常家坪进发,当晚大部分人都到了常家坪,少部分人在磁峪河歇了一晚上,第二天全部赶到常家坪。
纯朴的常家坪人,像对待亲人一般,热情地迎接了亳城群众,你一户,他一户,宁可全家人挤在一个炕上,也无私地为亳城人安置了一个能遮风避雨的住的地方。
县委书记王铭山、县长任开宪长期在亳城活动,主要领导骨干和党员群众他俩几乎都认识,亲自到常家坪看望大家并召开群众大会,说服大家要有长期打算,三五个月是回不去的,要自力更生搞好生产生活,如遇到困难政府也可补助一部分,为群众吃了“定心丸”。
群众安置妥当后,支部立即组织大家上山砍柴,到同善卖货,组织有骡马的农户组成驮帮,沿着磁峪河,翻越历山,到阳城等地跑运输,贩铁货,所有收入全部交支部和村干部统一分配使用,春夏秋冬要换季节衣服,全村统一分配布匹,大人多少,小孩多少,家家户户一个样,谁也不搞特殊,谁也没有怨言,在亳城村的带动下,公路沿线的王茅、柳庄、白水、华峰等村也积极转移到同善北山各村。
常家坪村本来就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直到70年后才脱的贫,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遇到比他们更困难的亳城乡亲们,大家还是勒紧腰带,能省则省,能帮则帮,你一碗、我一碗,经常接济亳城难民,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什么情怀,细想起来令人无不动容。
在常家坪老百姓的大力关照下,亳城村民在这一待就是一年零一个月,在这期间,他们大力开展生产自救活动,不但解决了大家的生活需求,还有不少结余,到1947年9月,局势缓和返回亳城时,他们竟积蓄了四驮布匹,支部把这些东西变卖成大洋又资助了8名青年外出求学,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说起这段历史,作为亳城人都永志难忘,感恩常家坪,感恩这个神秘的村落。
常家坪,亳城人心中永远的常家坪。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李竹青
微信号:gushancuizhu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