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李建荣丨遥远记忆中的一家人

心灵

文字

生活

作者简介

李建荣:笔名独舞者,生于1968年,现供职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影像科。业余爱好阅读写作,曾在《运城日报》《黄河晨报》《健康报》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数十篇。

作家新干线

遥远记忆中的一家人

  三年前,市建行职工在我们医院的一次集体体检中我见到了一个人……芦姐。芦姐是我35年前农村学校的老师。那时我也就10岁样子,芦姐也就22、3吧,还没结婚。她与我姐住在一个办公室,那时农村教师的办公和住宿是两个教员分在一个屋里,我姐那时也是教员,比芦姐小1、2岁。芦姐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她父母是大队头头。芦姐一家人是外来户,满口普通话,非常洋气。他们从哪里来?为何落户我们村?我一个小毛孩是不过问不知晓的。也许我一个农村孩子懵懂中第一次对城市文明的启蒙感悟就是从芦姐一家人开始的。他们一家生活在农村,身上却没有一丝农村的气息。她母亲是大队妇女主任,我母亲是小队妇女队长,她俩关系很要好。她母亲的风度后来我依稀感到有几份宋氏三姐妹的影子,亲和却不失威严。她弟弟比我大5、6岁,那一种帅气和机灵,绝对不是随便用一个形容词能形容了的。身上散发着一股都市少年的气息。她的妹妹也是如此。她们一家也穿补丁衣服,但那补丁似乎却成了一种时尚的点缀。我相信她们一家在我们小村庄的影响就是一种城市文明对乡村落后文化潜移默化的冲击。

  后来她们一家全搬走了,走哪儿了,我不知道。一走就30多年再没见过面。长大后我知道,文革结束了他们就走了,她父亲好像原来是个师级的官员。后来又传言得知,她们一家搬到了运城,父亲做了盐化局一个头头;芦姐在银行工作;她妹妹去了美国,她父亲病故后她母亲随她妹妹生活在美国多年了;她弟弟先是在运城一家银行当行长,随后调到临汾和太原。

  30多年来,我生活在运城市20多年了,一次也没见过她们家一个人。芦姐的出现……少年时遥远模糊的记忆忽然拉近,我还没做好准备。 这就是芦姐吗?芦姐老了,虽然气质和风度依然存在,但脸上有了明显的皱纹,人胖了许多。我努力在她身上搜寻着从前的靓丽,但已经非常有限了。这就是人生,岁月这把无情的利剑,谁又能奈何得了!我们简短问候之后,相互留了电话,我忙着工作,她随着同事们做别的体检项目去了。

  之后芦姐间断来过几次,她喜欢养生,身体无大碍。她说,她和芦姐夫退休了。芦姐很善良,客气地询问我和我姐的生活状况,想给予我们帮助。我日子过得尚算安稳,暂无所需,但我心里还是很感谢芦姐,很希望以后能与她常走动,象亲戚,象朋友。

  有一次她专门来给我说了件事,她妈妈从美国回来了,不计划再去了,她妈妈很想见见我妈。她妈81,我妈80。两位37年未谋面的老人,曾经的好伙伴,文革时苦涩而燃烧的农村岁月,一定有好多往事需要回味。老人的要求不算过分。我们这样年龄段的人已经开始喜爱回忆,何况她们古稀老人呢。我暗暗盘算着一定满足她们心愿。

  正月初六早上,妻陪我和老妈驱车向芦姐家出发,芦姐和妈住在杏林家园,也就10分钟的车程。

  不等按门铃,芦姐便从阳台窗户上看见了我们。芦姐和妈走出房门热情迎接我们。她家房子170平方,四个卧室,老妈就长期住在她家。芦姐说,芦姐夫脾气好,孝敬老妈,深得老妈厚爱。阿姨脸上已经有了不少雀斑,虽然腰板挺直,但已然没了那时的矫健干练和神秘气质。一个经历了文革重重磨砺的女人,80高龄,仍然看不出磨难之后的苍生感。她气色很好,思维清楚,大方巾披肩,风度典雅。两位老人约么坐了两个小时,我们告别了芦姐一家。我没好意思在芦姐家翻动他们从前的照片,我打开记忆之门,实在找不出一幕当年他们一家清晰的画面,很想看到他们一家当年的合影。

  人生无不如此,好多东西都是一闪而过,之后再也不复存在了。苦涩也吧,辉煌也吧,都得走完这一生,意义总是留在记忆里。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本刊主编:谭文峰 

小说编审:张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哲 

微信号:8913480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图文顾问: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图文编辑: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

发刊制作:田园

微信号:wxid_l25np2ncz58o22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