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既通气血,又补肝肾!可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古代医书以“枳壳丸”取名的方剂不少,而这个来自《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瑞竹堂方》的枳壳丸,却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七仙丹。为健阳剂,可治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小便频数等多种症状。
组成:木香半两 枳壳一两(麸炒,去瓤) 白茯苓(去皮) 川楝子(酥炒) 知母(去毛) 小茴香(盐炒) 甘草(去皮)各一两
用法:将上药捣为细末,加蜂蜜做成如跳棋大的丸剂。每服一丸,空腹细嚼,温酒送下,再吃点米饭或糕点将它压下去。
本方所治腰膝酸软,常见病因为经络不通和肝肾双亏,经络不通当调气,通畅气血,而此方木香疏肝顺气,枳壳理气宽中,川楝子疏肝行气,白茯苓行气利水,小茴香健胃行气,共五味调气药物。
五味药亦调脾胃之气。由于脾胃之气不足,尤其脾气虚,则清阳不升,上窍失养,可见眩晕耳鸣。故此方亦治此症。
就肝肾双亏来说,又常常表现为遗精早泄,头晕耳鸣,小便多等症状,治当补益肝肾,滋阴壮阳。
故用木香疏肝,川楝子疏肝泄热,白茯苓健脾利湿泄水,知母滋阴泄热利水,盐炒小茴香暖肾散寒,并用甘草和中,调和药性,共治诸症。
此方用药,除木香仅用药半两(《瑞竹堂方成书于元代,元代一两约现代38克),其它均为一两。元代朱震亨说:木香味辛,气能上升,如气郁不达者宜用。若阴虚火旺,则反助火邪,故用量宜少。
方中知母,性味辛苦寒凉,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金泻火,是二经气分药。入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清肺热的功效突出。由于肺金为肾水之母,母清则子安,所以对肾经的虚热治疗,效果也好。为滋阴降火要药。
更因其性苦燥,苦能燥湿,故《本草蒙筌》曰:补肾气,泻去无根火邪;消浮肿,为利小便佐使。而枳壳丸所治症状之一:小便频数,在中看来,正是小便不利的表现。
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吸收了冬季的寒气与苦燥之性,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等功效,可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等的治疗。
枳壳性味苦、辛、酸,微寒。苦寒之性比知母和川楝子稍轻,归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常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等的治疗。
白茯苓性味甘淡而平,能守五脏真气,其性先升后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的治疗。
小茴香,性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盐小茴香有暖肾散寒止痛的功效。
加上甘草,七味药,就像七个仙子,调畅身体气机,补肝肾虚损,让身体达至轻盈无患之好状态便指日可待啦。
消囊汤:治各类囊肿的妙方
囊肿就是长在人体内某个脏器内的囊状良性包块,其内容物的性质是液态的。
一般来说,常见的囊肿有“肾囊肿”、“肝囊肿”、“单纯性的卵巢囊肿”和“巧克力囊肿”。肾囊肿又分为单纯的孤立性肾囊肿和多囊肾。
消囊汤:陈皮9克、法半夏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柴胡12克、香附12克、桔梗12克、枳壳12克、木香12克、黄芪20克、茯苓30克、泽泻12克、苍术12克。
释义:由于囊肿里面是一些黏稠的液体,从中医方面将其称之为痰。故从中医入手治疗,首要的方法就是先化痰,而化痰最好的药就是陈皮、半夏。所以此方先从陈皮、半夏起方。
除了痰之外,囊肿里面往往含有瘀血,为什么会有瘀血呢?大家知道,身体的某个部位被撞伤后,会出现水肿,在这个肿的部位里不仅有水而且也有瘀血。这就是血不利则为水。所以化痰时还需要活血化瘀,桃仁、红花在药方中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囊肿里面的痰与瘀血都被化开了,我们就要考虑该如何将它排出体外。此时要问问,我们的身体各处经络是否畅通。很可惜的是,如果之前经络就畅通的,那体内就不会形成囊肿了,所以答案时体内有瘀堵。而瘀堵的主要原因在于肝,肝郁则堵,只有疏肝解郁,让肝脏舒展开来,才能让各种气机在体内自由流动,这就需要用到疏肝要药——柴胡。经络通了,但如果气机在体内乱走,对身体也是不好的,就像世上的道路四通八达,但大家都乱走,还是不行,所以就需要交警,让机动车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非机动车道,行人走人行道,各走各的,这样道路才能畅通。香附就相当于人体内的交警,香附理气,理气的意思就是将体内的气理顺。香附是气药总司,理气作用很强,这就解决了气滞的问题。
气道打通后,我们还要让体内的气体升降运动起来。大家知道天地之间,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天地有升有降,万物才会生长,周而复始。同样,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天地,体内也需要有升有降,人的生命才能旺盛。所以,这里就要用到桔梗、枳壳与木香,桔梗升气机,把下陷的气机提上来,用枳壳下气破气,让上逆的气机下行,然后再用木香理顺整个气机,让气机流转起来。气机流转起来就会自己去攻破这个囊肿。
中医说: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既然已经形成囊肿,就表明这个水已经停了,要让它流起来,还需要加入祛湿利水之药——茯苓、泽泻。茯苓祛湿,泽泻利水。让汇聚在一团的水湿都流走,这样囊肿就会慢慢萎缩变小,最后消失。然后再用苍术来健脾,因为脾主运化嘛,脾胃好了湿气不容易产生,产生了也容易被运化,这是治湿最根本的方法。
当然到这个时候,用上面的药方从理论上已经可以解决这个囊肿的问题了,但如果就这样用药,效果还是差强人意,因为出现这类疾病的人,往往会存在气虚的问题,就像饿着肚子的人一样,干不动活儿。所以还必须在这个方子里面加入补气要药——黄芪,只有气足了,才有力气干完上述这么多的工序。
服用:一天一剂、早晚各一,饭后服用,三周为一个疗程。此外,煮完的药渣还可以用来泡脚。
附 消囊汤
【处方】 控涎丹(分吞)2.5克,昆布6克,海藻6克,炒白芥子4.5克,海浮石9克,苏子6克,象贝10克,夏枯草6克,炒天虫6克,桔梗2克,陈海蜇12克,地栗2枚。
【功能主治】 宣络消痰。主痰凝于络。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杨泳仙方
腹胀
1)手术后腹胀、排气良方
朋友的父亲做前列腺手术后腹涨如鼓.服用:四磨汤口服液!(大药房有售) 非常便宜. 这方子效果非常之好十五分钟见效没错。手术后肠蠕动减慢,必须排气了才能进食,简单有效。就是服用速效救心丸,这个按说明书服就好,吃了几粒马上就排气了
2)处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方伍剂。
厚、姜各80克,余药按相就比例,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3)食积腹胀;伤乳者:炒麦芽、神曲、香附、砂仁(杵,后下)、炒谷芽、陈皮、炙甘草。(2)伤食者:陈皮、半夏、茯苓、连翘、莱菔子、神曲、山楂。腹胀甚重用莱菔子,加厚朴、大腹皮;伴有腹痛甚者,加广木香、白芍、郁金;食积郁久化热者,加黄连;舌红苔垢者,加大黄(后下);兼呕吐者,加苏梗、生姜、藿香。
4)大便秘结者:番泻叶3一lOg,开水泡10分钟,兑入玄明粉3一lOg,顿服。使大便通则腹胀可明显减轻。
5)如并发吐血者,急宜清凉止血,可予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五倍子粉、白及粉各l一3g,用冰水调成糊状,分4次吞服。
6)公丁香、肉桂、广木香各15g,麝香0.15g,共研细末。用时先取熟鸡蛋1枚,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陷处,敷脐上,外包扎纱布,2小时后可闻肠鸣音而矢气频转。若无转气,再敷1次.用于肠麻痹症。
7)山楂、神曲、陈皮、大枣各等分,适量泡茶饮。用于食积腹胀。
8)青皮、大腹皮各等分,研细为末,每服l一3g.用于气结腹胀。
9)吴茱萸、小茴香、广木香各3g,厚朴5g,冷水浸泡10分钟,熬开3次取汁共200ml,分4次温服。用于气结胃肠胀气。
10)枳实、砂仁、柴胡、木香各lOg,浓煎,日l剂,频服。用于低钾、毒素所致肠麻痹。
11)排气散 吴茱萸、小茴香、广木香各2—3g,厚朴3—5g。冷水浸泡5—10分钟,煮开3次取汁共200ml,分3次温服。用于脏寒腹胀。
12)广木香5g,砂仁(后下)15g,太子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焦山楂、焦神曲各lOg,广木香、炙甘草、法半夏各5g,用清水将药浸泡30分钟(除砂仁外),用文火煎煮30分钟,再放入砂仁煎煮5分钟,煎至药汁约200ml去渣滤出即可。分3—4次温服,用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属脾虚腹胀者。
13)北沙参、玉竹、厚朴各等分,研细末,每次用5g代茶,每日3次。用于阴虚腹胀。
14)炒艾叶30g,广木香、台乌药、松节、川椒、大黄、玄明粉、胡椒、蓖麻子各9g,丹参12g,加水500ml煎至150ml,用纱布缝成口袋,把煎好的中药水剂随时浸湿纱布口袋,持续2-3小时。
15)芒硝、甘遂各lOg,川朴、枳壳、冰片各6g,甘草3g,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以风湿止痛膏固定,热水袋敷于药上,每6小时换1次。用于中毒性肠麻痹症。
16)芒硝30~40g,枳实20g,大蒜3个,研末捣烂。用酱油调成糊状,腹部先涂上石腊油,防皮肤起泡,再敷药,每次敷2—4小时。用于中毒性肠麻痹。
17)参苓山药粥 组成:太子参、茯苓、山药、大枣各15g,粳米50g,煮粥服。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腹胀。
18)参苓杞子粥 北沙参、山药、玉竹、枸杞子各15g,粳米50g,煮粥服。用于阴津亏虚腹胀。
19)新鲜猪胆2个,取胆汁以导尿管插入肛门约20cm,将胆汁注入保留,配合胃肠减压,每日1—2次,治疗dxJL肠梗阻50例。1次治愈28例,有效3例,2次治愈13例,3次治愈4例,总有效率90%。
20)中药成药治腹胀
保和丸 用于食积腹胀.香砂六君丸 用于脾虚腹胀.附子理中丸 用于脏寒腹胀.木香槟榔丸 用于食积腹胀.胃肠安丸 用于食积腹胀。
治腹胀秘方
21. 三宜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广藿香12克,广木香9克,厚朴、苏梗、苍术、茯苓各12克,清半夏9克,前胡12克,生姜、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芳香化浊、宣肺祛痰。
【方解】此方由藿香正气散、平胃散化裁而成。方中藿香芳香化浊、行气和中,为君药;苏梗、生姜理气健胃消食;厚朴、广木香行气宽中消胀;前胡、半夏祛痰止咳;苍术、茯苓燥湿健脾,共为臣药;黄芩清热燥湿,为佐使。合而用之,共奏芳香化浊、宣肺祛痰之功。可治积食便溏、积食便秘、积食咳嗽三证,故名“三宜”。
【主治】因饮食所伤,而致脘腹胀痛、不思饮食、恶心欲吐,或兼咳嗽、咯白泡沫痰,或大便溏泻,或大便秘结,舌苔白滑或白黄滑等症。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临床用本方治疗以腹胀为主症者,常依本方去苍术、前胡、黄芩,加焦三仙、枳壳等以加强化食消胀之力,验之临床,疗效颇佳。
22. 解秽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广木香10克,侧耳草30克,茵陈10克,通花根20克,鱼鳅串、水灯芯各30克,石菖蒲20克,佛手12克,猪苓20克,炒小茴香3克,茯苓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消积健脾,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为消积健脾、理气止痛之剂。方中广木香行肠胃之滞气,侧耳草清热解毒、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茵陈除湿清热退黄;通花根行气利水消食;鱼鳅串除湿利水;消食积饱胀;灯芯清心热、利小便;石菖蒲芳香开窍、和中辟浊;佛手平肝胃气痛、化痰;猪苓、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安中;小茴香理气止痛、调中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消积健脾、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因积食、积水而致脾失健运、肝胃不和、证见脘腹胀满、恶心、嗳气或矢气、食则胀甚、小便短赤、大便或溏或稀,脉细弦、舌苔白腻或黄腻。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方中侧耳草,即鱼腥草,草药名蕺菜;鱼鳅串,即马兰,草药名路边菊。
23. 排气排便汤
【来源】李志辉,《新中医》(6)1991年
【组成】党参、金银花各20克,厚朴、枳壳、木香、陈皮、桃仁、赤芍、大黄(后下)各10克,蒲公英30克。
【用法】每剂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备用。具体方法:即术前做肠胃道准备者,一般术前2天开始口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服2天。同时免除术前洗胃、灌肠、口服抗生素及胃肠减压之胃肠道手术准备。2术后治疗:术后12小时开始口服本方药液50毫升,2小时1次。儿童酌减。不论排气、排便迟早,连服3~5天,每日1剂。大便次数每日超过3次者,则减去大黄。同时根据不同手术种类,给予少量流汁或半流汁饮食,后逐渐增量,改至半流汁饮食或普食,并给减量输液,或不输液。
【功用】浊气引气通下,扶正破瘀活血,清热解毒。术前服用,可使胃肠道排空,有利于手术操作,且有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术后服用,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血液循环、抑菌、抗炎、有利于组织愈合及防治感染。
【方解】剖腹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原发病炎症的刺激和麻醉、等对腹腔脏器的干扰、以致术后产生胃肠麻痹、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腹胀痛、恶心呕吐、不能排气、排便。证属中焦气闭、腑气壅滞、气虚血瘀、气滞感染蕴热等。治宜理气行气通下、扶正破瘀活血,佐以清热解毒为法。故方用大黄,既可推陈致新、泻腑通滞,又可活血祛瘀,修复手术所致之气血、经络损伤,取其“快药下之”通因通用之理;厚朴、枳壳、陈皮、木香宽中理气、消胀除满,辅大黄通腑导滞,增强推荡之力、升降气机;桃仁、赤芍入血分以下气、破散通利、行血中之滞,既可助大黄活血逐瘀,亦助厚朴、枳壳等行气导滞,气血同调;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攻其蕴结之瘀热,控制炎症的发展;党参益气健脾、扶正祛邪。诸药合用,共奏改善气血运行、调整胃肠功能、促进康复、增强机体抵抗力及控制感染等作用。对促进和恢复胃肠蠕动,加速排气排便和防止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大有好处。本方适用于各种体质、不同年龄和病种的剖腹术后患者。
【主治】各类剖腹术后患者,证见术后腹胀痛、恶心呕吐、不能排气、排便。
【疗效】治疗245例〔在B组(单纯两项治疗)基础上加服本方〕,全部近期痊愈。术后平均排气时间提前27小时,排便时间提前37.2小时,平均住院天数缩短4.5天,切口感染率降低7.5%,明显优于B组(664例)。通过临床观察、效果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附记】治疗时应注意:①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和有严重腹膜炎者应禁用或慎用;②术后按时服用中药,要特别注意饮食,应从少量多次逐渐增加;③有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较严重的腹泻,可能系大黄的攻下作用和肠道毒素的刺激作用引致。应及时减去大黄、腹泻便可缓解。
胃肠胀气方
柴胡6g 焦槟榔6g 枳壳6g 沉香3g 藿香10g 砂仁5g 香附15g 焦三仙各15g陈皮6g 木香3g 甘草3g 莱菔子10g
治胃胀气
取白胡椒(按年龄计算,1岁2粒,20岁就取40粒)压碎后加适量红糖,置于瓷缸中煮开2次,待放凉后再喝。一般服药15--20分钟后胀气就能明显缓解。
胃胀 胃奔豚气
是由于肝脾不和、内分泌失调等所导致的胃部症状。治宜疏肝理气,滋阴补肾,温中散寒,重镇降逆。
处方1:柴胡、桂枝、当归、女贞子各9克,茯苓、川楝子、生龙骨、生牡蛎、合欢花各15克,山萸肉、白芍、枸杞各12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主治肝肾之气上逆而致的奔豚气。
处方2:柴胡、白芍各9克,桂枝、龙骨、牡蛎、小茴香、橘核仁、荔枝核各15克,茯苓12克,附子6克。脾虚纳呆腹胀加砂仁、白术各9克,党参2克;呕酸加瓦楞子30克,草蔻仁12克,吴萸子9克,黄连3克;头晕失眠加菊花、郁金各9克,合欢花30克。主治寒气上逆导致的奔豚气。
处方3:生芫花、生大戟各50克,大葱15克,生薤白20克,韭菜根10克。共捣细末如泥。装袋蒸熟,趁热放患者腹部30分钟(但不可过汤)。腹内轻松,二便通畅。连用7日即效。治鼓胀。
处方4:白萝卜汁适量,把砂仁放白萝卜汁中浸泡1昼夜,捞出文火炒干研细。每次取5克,米汤送下。日2-3次。连服15天。治臌胀。
处方5:大黄4.5克,藿香12克,苏子10克,水煎服。治腹胀便秘。
处方6:胡椒(年龄X2)粒,压碎加红糖适量,砂锅内煮熟温食。服药15-20分钟则气下胃舒。治胃痛胀气。
处方7:柴胡、佛手、川楝子、枳壳、炒香附、炒枣仁、炒五灵脂、麦芽各1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水煎服。日1剂。连用6-15剂。主治每当傍晚腹胀症。
处方8:大蒜10头,酒醋浸泡3年。患者每次服1-2个。来不及浸泡可用生大蒜代之。适用于心情不畅、起居不慎、气机郁滞腹部胀痛且无定处患者。
处方9:枸杞不拘多少,嚼服。可开胃,治腹胀呃逆。
处方10:生大黄洗净晒干研末。每次取生大黄粉3-5克,加甘油调匀,贴于脐,纱布包扎固定。1-3小时肚子可排气,缓解腹胀。
处方11:炒白萝卜籽适量研末,口服。对腹胀极效。
腹胀腹痛药酒
砂仁酒
配方:砂仁50克,黄酒1斤。
术苓忍冬酒
配方:白术60克,茯苓60克,菊花60克,忍冬叶40克,白酒3斤。
香附子酒
配方:制香附30克,小茴香20克,白酒250毫升。
柑皮酒
配方:新鲜柑橘皮1000克,果糖(或饴糖)适量,40度白酒1000毫升
温脾酒
配方:干姜30克,甘草30克,大黄30克,人参20克,制附子20克,黄酒3000克。
丁香厚朴酒
配方:丁香3克,厚朴6克,陈皮6克,黄酒100克。
姜附酒
配方:干姜60克,制附子40克,黄酒1千克。
杨梅酒
配方:杨梅200克,好白酒500克。
丁香煮酒
配方:黄酒50毫升,丁香3粒。
鹿角巴戟天酒
配方:鹿角片50克,巴戟天100克,黄芪、当归、熟地、益母草各30克,白酒1000毫升。
中药小茴香的介绍
小茴香味辛,性温,属温热药。功能温肾祛寒,行气开胃。为治疝气疼痛的要药。下焦有寒邪导致肝肾气逆而出现小肠疝气,少腹疼痛,小腹坠胀、睾丸肿胀疼痛,或睾丸偏坠牵掣疼痛等,可用小茴香配合乌药、桔核,吴萸、青皮、炒川楝子,荔枝核、木香,葫芦巴等同用。据近代研究,小茴香所含的回香醛用于豚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可增强双氢链霉素的效力。
小茴香能入下焦,温经散寒,故也可用于治疗月经后错,行经腹痛、腹部喜暖、月经色黑有块等症。常配合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炒川楝子、元胡、五灵脂、南红花等同用。
小茴香还能行气开胃,对胃中寒气疼痛,气逆呕吐等,可配半夏、生姜、吴萸,茯苓、木香等同用。如因胃寒导致消化不好,食欲不振,饭后胀饱迟消等症者,可配合麦芽,陈皮、香稻芽、炒神曲,砂仁、木香等同用。
胡芦巴,小茴香均能温肾、散寒,治疝,但胡芦巴偏用于陈久痼寒,小茴香偏用于浅近新寒。吴茱萸、小茴香俱治寒疝,但吴茱萸偏于温肝,小茴香偏于温肾。
小茴香生用偏于理气,盐水炒用,偏于温肾。用量一般八分至三钱。阴虚有热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