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维特根斯坦与天空的终结

维特根斯坦与天空的终结

转载 2017-08-06 20:27:59
标签: 文化

如果有人觉得我要谈维特根斯坦的话,那真是大错特错了,没人能读懂维特根斯坦,就像没人能读懂庄子一样,如果有人断言他已经完全读懂了维特根斯坦,那他也必将只能保持沉默,一切语言能够言说的事必将有可能发生,语言所无法言说的事必将保持沉默。

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即一切逻辑的界限,我的语言有限,无法谈论维特根斯坦,所以只能谈一部借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外衣大行其道的游戏《素晴日》。

《素晴日》作为一款美少女恋爱游戏,本是与哲学理论尤其是维特根斯坦这种高深的哲学理论没有丝毫的联系,但是似乎是由于作者强大的执念,使本作硬是成为了杀伤力极大的毒电波,加之其本身具有的seqing与猎奇元素,最终荣登G吧12神器之一的宝座。而我选择此类游戏的标准便是“不能刷新三观的游戏不是好游戏”这样近乎病态的想法,因此慕名而玩也算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在游戏通关之后我也是确信了这款游戏的主线其实与逻辑哲学论的关系并不大,也就是说除去其中不知所云的哲学内容,游戏本身的剧情结构也十分完整,大部分看似与哲学相关的语句所起到的作用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流通的地下seqing小说中的哲学表达类似,仅仅起到了充实内容与提高格调的作用,但也不能否认本作确实存在着想要表达的哲学内核,那便是贯穿主线的终之空,但对于终之空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也很难说与逻辑哲学论有什么联系,但是作者在终之空

II结局中的表述确实暗示了其与维特根斯坦理论有着联系,但作者本人又说自己不懂维特根斯坦,确实,因为没人懂维特根斯坦。

简单的说,本作讲述了在幼年时期遭遇变故而产生多重人格的主人公在经历了内心挣扎后保护了妹妹的故事,如果仅仅这样简介的话,作品确实显得很平淡,但是本作独特的叙事风格给了多重人格这一设定独特的魅力最后终之空

II结局也赋予了这一设定独特的意义,鉴于文本的复杂性,我下文将内容分成现实解释与哲学解释两部分。

 现实解释(以下剧透,慎读):

这是我认为抛开哲学内核后本作最有魅力的部分,因为毕竟有耐心能读懂哲学的玩家是少数。总体上说,作品的基调是偏阴暗的,如果忽略叙事手法,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间宫皆守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其中皆守是其父母的孩子,而弟弟间宫卓司与妹妹间宫羽咲是母亲与白莲华教教主所生的双胞胎,由于父亲身患癌症命不久矣,母亲为了延续其丈夫的生命,将希望寄托与邪教,并被白莲华教的教主所欺骗,称与他交合就能生下救世主,能拯救所有人,结果母亲在生下卓司与羽咲后教主称本因成为救世主的卓司由于羽咲的存在少了一半的灵魂,因此要把羽咲杀死才能让卓司成为救世主,被邪教洗脑的母亲与卓司在父亲因癌症死后一年来到卓司与羽咲被寄养的乡下,打算杀掉羽咲,让卓司成为救世主以复活父亲,皆守为了保护妹妹羽咲,在于卓司的对峙中失手将卓司杀害,而皆守所在武道馆代理师傅的女儿水上由岐也为保护羽咲摔下悬崖而死。此后皆守内心受到极大打击,开始认为自己是间宫卓司并分裂出了水上由岐的人格。

数年后,性格软弱的卓司人格在学校遭受欺凌与虐待,在一次被学校中不良少年的性侵犯中,皆守人格觉醒,并将卓司人格打倒作为自己的使命,他将自己称为破坏者,水上由岐人格为协调者,而掌握身体主导权的卓司人格为创造者,三个人格共用一个身体并在不同时间拥有对身体的主导权,三个人格有各自的特点与功能,卓司人格软弱且是个死宅,喜欢自卫,皆守人格性格冷漠但善良,擅长武术,十分厌恶卓司人格,由岐人格性格开朗活泼,擅长交际,喜欢看诗歌与哲学类书籍(本作主要电波担当之一),三个人格原本的命运是由皆守人格将卓司人格消灭,然后由水上由岐人格掌握身体的主导权,但是由于一次变故,“高岛柘榴的跳楼自杀”使卓司人格受到打击而回想起了自己救世主的使命,并开始在潜意识中压制其他两个人格。高岛柘榴是与三个人格都密切相关的人,在其跳楼自杀之前,卓司人格喜欢上了高岛,而高岛喜欢由岐人格。高岛柘榴因为其可爱的相貌与老实的性格而受到班上女生的欺凌,他与卓司人格相互映照将校园暴力表达地淋漓尽致,期间所表现的阴暗面包含同学间的欺诈,校园毒品的流通,暴力殴打与姓侵犯等,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怨念。最终,高岛柘榴被同班女生胁迫拍色情录像并遭到RJ,万念俱灰的高岛柘榴收到同样因校园暴力而受到侵犯(不细说的内容令人发指)的两位女生的短信,称高岛其实在数亿年前是和她们并肩作战的魔法少女,受到侵犯是试炼的一环,而要夺回力量拯救世界就得经历濒死体验,所谓拯救世界就是之前那位邪教教主所说2012年7月20号的终之空,世界会在那天毁灭。高岛柘榴最终与其他两位女生在7月12日在某公寓楼顶跳楼自杀身亡,目睹了高岛跳楼的卓司人格决定利用高岛的死完成自己的救世计划,他在现场捡到了高岛的手机,于是利用高岛的手机群发短信制造恐慌,并利用自己管理学校里论坛的便利在学校里制造舆论,在班级里放出救世宣言,声称高岛的死是为了完成对世界的拯救,而她同时也对欺凌她的人下了诅咒,要想活下来就必须跟随他间宫卓司,他恐吓对欺凌视而不见的高岛的班主任,并最终导致其坠楼身亡,在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卓司有了百人以上的追随者,他利用受众救世主的权利让信奉他的不良青年搜刮毒品,将毒品点化为“圣水”,让所有信徒服用,借助毒品,各种兴奋剂与性派对的性刺激加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加深信徒的信仰(作为一个靠毒品支撑的邪教,不便细说之事太多)。在此期间,完全分裂出去的由岐人格展开各种调查以了解事情的真相,皆守人格在深层意识中利用清明梦进行锻炼,为了留下来继续保护妹妹而打败间宫卓司。最后,7月20日人格崩坏,卓司教主打败皆守人格成功制造了一起150余人集体自杀事件,而他本人在一跃而下时被妹妹羽咲所救,在关键时刻又一次觉醒了皆守人格并掌握了身体的主导权(妹控的力量!),成功救下妹妹与自己,最终与妹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如果纯粹按照时间顺序,故事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些,一个妹控反暴力,反邪教的故事,结局太过美好让人不敢相信,唯一让人心痛的是高岛柘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在一定程度上与希实香形成对比,后者一样遭受欺凌,但她一直在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并一直默默保护着高岛,在遭受欺凌之后希实香选择了科学,高岛选择了逃避与幻想。

在邪教部分,作者借用了大量神话,北欧神话中的三大怪物芬里厄,海拉,耶梦加得,终之空的解读之一也可以说是借用了其中诸神的黄昏,还有克苏鲁神话中的奈亚拉托提普,尤格索托斯,阿萨托斯等,但是这些神的立绘都十分诡异,还打了码,怀疑是为了加深猎奇度故意为之。

在现实层面对终之空的个人解读:

      我们一跃而起,无法触碰天空的,最终都会砰然坠地,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拥有向往天空的权利。

在序章部分,水上由岐视角的高岛柘榴一直在她跳楼身亡的公寓楼顶将两个玩偶扔出,尝试了几百次,几千次,最终玩偶都会坠地,由岐不解,玩偶还有能飞起来的时候吗?高岛说有:在7月20日的终之空,玩偶扔出去后,会变成银河铁道列车的列车长和乘务员,乘务员说由岐拿着的绿色的票很稀有,能去任何地方,因为由岐还活着(至少皆守体内的由岐人格活着),而高岛,本应在7月20日拯救世界的高岛,却在7月12日砰然坠地,高岛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世界,理所当然是一个没有欺凌的每个人都幸福生活着的世界,她想以自己的方式获得力量,获得拯救,然而失败的她,已然无法到达7月20日,救赎之日,在那之后,对于高岛来说定然是一个美好幸福的世界,但是已无法实现。所以,7月20日的终之空,正如渴望而不可及的幸福,一次次追寻却又一次次从手中溜走,我们从未放弃,即便身体已经支离破碎,即便意识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却依然一次次将手中的玩偶抛出,做着银河铁道之夜的美梦,正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高岛也只是被歧视,被欺凌的众多中的一人,善良而弱小,努力不惹班上的女生生气,小心翼翼地维护者自己所认为的脆弱的幸福。

游戏中的每个角色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寻着自己的幸福,卓司沉浸在救世的幻想中并以此为幸福,皆守为了能守护妹妹羽咲,与妹妹一同生活为幸福,由岐人格以与幻想的双胞胎姐妹的日常生活为幸福,即便是那些被邪教蛊惑的人,也是认为在7月20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归天空以获得幸福。所有人的幸福在7月20日的终之空下相互碰撞并消失的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砰然坠地的冷冰冰的现实。

终之空是我们生活的每一天的天空,是我们向往的天空,在终之空下,我们一次次跃起,一次次坠地,我们却依旧相信,幸福触手可及。

幸福地活下去吧!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哲学解释: 

上文提及过,本作主线其实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因为故事本身的结构十分完整,哲学要素只是其中可有可无的部分,但是作者却不依不挠地弄了个终之空

II结局,硬要让它们产生联系,所以我也无法很好地解释,所以就我所认为能理解的部分进行假说。

1.我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

这是《逻辑哲学论》中的一句话,这里断章取义地拿出来无法系统地解释,但是在游戏中却有着具体的体现,在多视角的碎片化叙事中,每个角色都在用自己的眼睛看着世界,都在用自己的思维诠释着她/他所看到的世界的逻辑,可以说素晴日中的每一个人格都是一个世界,他们彼此独立又都保持着自洽性,使之不存在逻辑上的错误。

2.语言的界限即是我的界限,也是世界的界限,对于无法言说之事,世界将保持沉默。同样,这点在游戏中有着体现,在卓司幻想的世界中,所有他无法解释的词他无法听到,比如他的妹妹羽咲和玩偶在他的幻想中是名叫镜和司的双胞胎姐妹,因此当皆守与其他人在谈到羽咲时卓司的文本会出现空白,自动忽略或者说保持沉默,然后为了自身世界的自洽性而幻想出他人疯了或者说被邪恶势力操控了的现实,同样,当世界中出现了逻辑无法解释的人时,会自动幻想为幽灵或者恶魔,每个人格都在用语言为自己的世界做着诠释,无法解释之时便保持沉默。

3.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游戏中的不同人格的世界是完全主观的,但谁也无法反驳称其不是客观的,因为世界是事实的总体,在每个人格的世界中所有事物都完美对应着事实,有着自认为完美的逻辑,这样自我的世界前提便是主体独立于世界之外,主体不具有意义,自身独立于世界的逻辑之外,每个人格都试图做自己世界的救世主,唯有这样才能将自身世界的逻辑维持下去而不至于崩塌。

4.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

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随着不同世界视角的推进,事件的本质越发明晰,所有原以为偶然发生的事其实早已在另一个世界的逻辑中被完美解释,所有我们认为是偶然的事情,事实上只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界限而无法看透,作者实际上是借由多重人格的皆守来解释我们的世界。

5:关于终之空

II结局。

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想让我们看的真正的结局,或者说是为了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观所做的提示,虽然适得其反,许多人看了之后越发摸不着头脑,但是不做解读怕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终之空结局的核心便是音无彩名的假设7:世界只有一个灵魂,以及偏在转生,由此推出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所有人格都是由一个灵魂所分裂出来的,同时为了维护世界的逻辑性而行动,因此信息会不自觉地共享,文中的举例是疼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也就是常识,常识的共享是同一个灵魂的证明,而终之空是人格转生之地,所以文中多次提到的让灵魂回归天空也就是转生的意思。为了引出这个设定,作者其实在前面做了很多伏笔,只是许多人发现不了(在这种意义上,玩家也是为了符合世界的逻辑性而保持沉默的人格之一,这就很让人深思了),比如说由岐指出的明明终之空只是一个游乐园娱乐项目的名字,为什么本作的许多人都在不约而同地谈论终之空,还有由贴吧的某玩家发现的高岛柘榴手机里第一条诅咒短信在间宫卓司捡到手机时就已经存在等等,这个设定也毫无疑问是在向维特根斯坦致敬,维氏理论的主体概念与终之空设定中的一个灵魂类似,“主体不属于世界,而是世界的一个界限”,是逻辑的,语言的,也是意志的界限,一个灵魂代表着一种逻辑,一种语言,一个意志,正因为由同一个灵魂所造就的不同人格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间宫卓司的救世计划才会不可思议地顺利,受到的阻力小的可怕,世界的逻辑性是一个灵魂的轮回造就的,就像间宫卓司提及的耶梦加得一样,咬着自己尾巴的轮回,如果这是true end的话,作者内心的电波之毒可见一斑了。

小结:

说到底我根本不懂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看了开头就果断放弃,所以读者大可不必相信我说的每一个字,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素晴日》这部作评做出解读,由于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前半段的悲剧展开大有酒神的醉意,除去部分哲学理论的晦涩难懂,就剧情本身来说,是十分王道精彩的,如果受得了其中略带猎奇的部分与色情内容还是非常值得一玩的,不愧为十二神器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