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靖:土楼与古田会址
离开浩瀚的东海之滨,从东山岛出发一路向西北前往闽西山区,经漳州市抵达南靖、永定一带,游览世界文化遗产,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具有千年历史的漳州土楼;而后抵达龙岩市,进而前往古田镇,参观确立人民军队建设基本原则的古田会议旧址。
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这种为适应早年闽南地区"外寇出入,蟊贼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而应运而生、类似城堡般的土楼遍布于漳州的南靖、永定、华安、平和、诏安、云霄等山区,据说共有800多座,其中南靖拥有土楼的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土楼当属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而规模最大的土楼是直径达94.5米的诏安县宫陂乡的"在田楼"。由于我们从东山出来错过了在诏安县看最大的土楼,且因漳州土楼多是大同小异,因而我们仅选择了游览南靖土楼。
首先我们在游客中心请了一位导游,一位当地的小姑娘。游览土楼请导游是很必要的,不仅可以听到许多有趣的故事,而且还可以找到很多美妙景观和适合拍摄的角度,由此可节省不少寻找时间。南靖土楼景区主要有4个景点,即田螺坑土楼群、云水谣土楼群、河坑土楼群以及塔下村古民居。
田螺坑景区。土楼造型多样,有圆方、椭圆、半月、方形、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最为奇特的当属南靖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是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造型极为别致。由于右下侧还有两排房屋,颇似两双筷子,所以人们戏称田螺乡土楼是“四菜一汤”,是南靖土楼甚至是整个福建土楼的“名片”。观看此景,首先是在山上的观景点俯瞰,而后进村观览。
进入田螺坑村,近距离观览土楼群。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每座土楼属于一个氏族所有,氏族内各家平均分配享有一套从底层到顶层的房间,一般一座土楼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田螺坑的五座土楼分别是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方形的步云楼和椭圆的文昌楼。
田螺坑土楼群是黄氏家族修建的,住户几乎都姓黄。五座土楼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位于最高处的圆形振昌楼,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也就是讲这座土楼最多可以住26家。周围的四座土楼是因氏族繁衍,最初的振昌楼不够住了,而逐渐修建起来的,但建设规制是一样的。
“四菜一汤”中方形的步云楼,在众多圆形土楼中显得很有特色,系黄氏第十二世黄启麟于清康熙年间(1662-1672年)所建,1936年被匪烧毁,于1953年在旧址重建,楼高三层(11.93米),每层26间,内通廊式,天井自外向内分三级台阶,取平步青云之意,体现了土楼人家的风水文化。
前往河坑土楼群的途中,来到山下,在这里可以抬头仰望田螺坑土楼,似有些布达拉宫的感觉,雄伟壮观。
河坑土楼群由15座土楼组成,所有的土楼都密集分布在一小片不足1平方公里的河谷地带上,是南靖土楼建筑最密集的地方。
河坑土楼群中7座明清时代修建的方形土楼群与7座民国时代建造的圆形土楼群形成了“双北斗七星”的奇观,不知是建造者们有意还是无意为之。而建于明代的呈圆五角状的南熏楼在河坑村中最为独特,相对“双北斗七星”而独树一帜。
裕昌楼可以堪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有着在倾斜中找到平衡,异曲同工的感觉,而且其历史仅较意大利比萨斜塔晚十几年,建于1308年。来云水谣景区主要就是观览这座被称为“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800多年的风风雨雨,地震人毁使得这座有着五层楼的土楼内部的许多木支架变得歪歪扭扭,但就是不倒不垮,而且还不断在变化中达到新的平衡,至今仍旧满员居住。我们的小导游自己的家就在这里面,我们被热情邀请到她家休息喝茶。
裕昌楼是现存福建土楼中最古老土楼之一,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共有五层18.2米,房室269间。全楼有五部楼梯,分为五大卦,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圆形祖堂,堂前用鹅卵石铺成的一个阴阳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裕昌楼最大的特点是内部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多年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塔下村是一个被流水环绕的美丽村落,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在这里落脚住宿,因为无论是在田螺坑、云水谣,还是在河坑都几乎仅有座座土楼,尽管土楼里也有民宿,但游客们终究对于土楼的那种密闭结构环境不太适应,而塔下村则多为大家习以为常的村寨房屋,少有土楼。来塔下村主要是游览闽西南山村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是来观览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德远堂和直插蓝天的24面石龙旗。
一条小河在山谷下绕个弯缓缓地流过,村子里的房屋依水傍山层层而立。房屋与土楼的年龄由几百到几十年,以不同建筑风格静静的屹立着,土墙、黑瓦、红对联在夕阳斜照下散发着迷离的色彩。
塔下村是一个客家人的村落,全村姓张,早年不少人下南洋,主要是泰国和缅甸。事业有成后,回乡铺路搭桥,光耀门楣,因此不大的塔下村的房屋五花八门,而且还有5座形态各异的桥。更有德远堂前那经历数百年风雨,矗立不倒的24根石龙旗引人关注,寄托着塔下村人对家族的人文蔚起,对家族中获取进士及第的人才,对在海外富甲一方的同乡的尊敬。
24根石龙旗杆呈半月形分散矗立,拱卫着家庙前的半圆形泮池。10米多高的石龙旗杆,分底座和柱身,底座方形、六角形,柱身中段镌刻立旗的年代,立旗人的身份、辈序、姓名,并雕刻蟠龙浮雕,顶端有的雕笔峰,有的则镌坐狮。有的单人立一杆,有的两人同立一杆,甚至还有三人同立一杆。
南靖土楼的夜景。由于没有南靖等到夜晚,故仅放上几张小导游手机中的照片,略加整理,供大家欣赏。
古田会议旧址位于龙岩市的古田镇,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这里召开会议,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的原则,即“古田会议精神”,“党永远指挥枪”,此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重新当选为红四军新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对于这个景区的建设有个小小的看法,这个景区占地面积太大,但展览内容却寥寥无几,主要就是当年开会的小院,从景区大门到会议旧址大概需要走上半个多小时,或需付费乘坐电瓶车方可到达,在龙岩这样缺少平原耕地的地方,似乎没有必要如此圈地吧。
除了会议旧址外,景区中还有当年红四军的后勤机关的小院和草坪上用于阅兵的大戏台,据说都是当年遗留下来真实文物,再有就是会址旁边小山上新建的的毛主席塑像。
来了一群脚穿耐克运动鞋的“红军战士”,形式主义真的是当代的浪费之源!
当晚住在龙岩市内,虽然地处偏僻的闽西山区,当年这里是红军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领地,如今整座城市绝不逊于全国其他地级城市,同样是灯火辉煌,车水马龙,既有当代繁华,又可略闻乡土气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