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是什么心理?每个磨娘背后都有份不安
文/兰妈谈育儿
朋友静静前些时间跟我抱怨家里面的女儿实在是太闹心了,每天下班回家走哪黏哪,上个厕所都要在门外守着直到出来为止,吃饭的时候除了妈妈、其他人都不让喂,有的时候想要抽身去做自己的事情都被孩子“哇哇”一哭给绊住了。
而静静的婆婆对此现象则表示“你没回来孩子听话的很,你一回来孩子就哭,真是应了孩子见娘无事哭三场”这句话,本来静静就很焦躁的情绪在婆婆的一番语言下就更加闹心了!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这句话,在很多地方的育儿里都经常被拿出来形容妈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些老人还故意以此来表示自己带孩子不闹、就是带的好,实际上见妈就哭闹的心理恰恰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典型表现。
从人性深处的弱点来看,他们只有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才会暴露自己真实的模样,激发隐藏已久的委屈、不安和需求,而那些看起来很懂事听话的小孩恰恰是未放开的戒备心,在他们天使乖巧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才不敢轻易去挑战底线。
每一个“磨娘”的孩子,实际上背后都有孩子的一份不安,这是另外一个故事:
她是一位二胎妈妈,要说的故事也是她经历带孩子彻夜无眠的那些经历,有一天4岁大女儿从床上摔下来骨折,1岁半小女儿被开水烫到胳膊,那一个月全程无人帮忙、朋友也手把手地喂两个孩子吃了一个月饭,让她最为崩溃的是明明已有石膏固定没有疼痛的大女儿,每天穿衣服要哭、不小心碰到手也会哭。
后来去医院拆石膏的时候护士还未碰到手就哇哇大哭,在不配合的多次周旋里朋友无奈地打了一个电话,并请来住在医院附近的表姐求助帮忙,本来到医院是为了照顾小女儿的表姐,一进医院大门就告诉朋友“你不用管,我带着去拆石膏”,结果不到十分钟石膏拆完、孩子也只是开头哭了一下。
那一次过后,朋友开始改变她的育儿观念、尽可能地多培养孩子独立和坚强,因为表姐的帮助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孩子不够坚强,有妈妈的地方就是依赖、无理取闹”,孩子不乖一般都是他们有情绪上的安全感需求,在妈妈面前各种“作”也不过是为了获得需求和安全感而已。
那么,面对“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的孩子时家长们该如何有效应对呢?兰妈推荐以下几种方法:
1、认清孩子磨人是信任的表现
实际上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细细回忆的话,你会发现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能够发泄的往往是最亲近的人,我们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亲人、把最美的微笑留给了别人,实际上在这份里外失衡里,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放心身边最亲近的那个人,所以才会毫无收敛地索取、发泄,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人是不会离开-这就是信任!
成年人的世界如此、小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您的小孩子每天如跟屁虫一样缠着、不愿意他人触碰,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这是孩子信任自己的表现,如果是妈妈的话就更值得欣慰了、这也是孩子不会表达的表白方式,他们最爱、也最信任妈妈所以才会表现得异常磨人,他们只知道跟妈妈越亲近、就是越爱妈妈,殊不知有些“坏行为”造成了困扰、也影响了妈妈的看法和认知。
2、面对孩子磨人时及时满足被需求感
孩子磨人了,说明他们有了情感需求、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就拿朋友的大女儿骨折来说,明明被石膏固定后就无疼痛感、为何孩子每天早上还总是叫唤?实际上这就是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不喜欢一只手臂活动的孩子除了日常行动不便之外,他们还害怕手臂不能回到最初的样子,所以才会每天以疼和哭闹引起家长的注意。
这个时候,家长首先要排除孩子的疼到底是真疼、还是想要引起注意,真疼一般体现在持续、且除疼以外眼里再也容不下其他的症状,如果孩子是假疼的表现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害怕去医院”,了解孩子真正的磨人需求后家长要多一些耐心和引导,理解他们的担心和害怕,比如“你怎么了,放心吧,有我在身边”,从环境和举止上赋予孩子更多安全感!
3、和孩子玩互换身份角色的游戏
如果孩子磨人的时候家长实在是束手无策、没有办法去友好沟通了,建议家长静下心来跟孩子玩互换角色的游戏,比如爸爸妈妈反过来去缠着孩子、缠着讲故事或玩玩具,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感受到被需求的安全感,也让孩子在被缠的有多疯狂里可以切身体会到“原来这就是被缠着的感觉”。
和孩子沟通或者教育孩子,很多时候父母的教育方法不是不好、而是太武断了,你认为的方式不一定适合孩子、孩子当然就不会认可乖乖听话了,想要和孩子友好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建议家长经常和孩子互换身份,以游戏也好、换位思考也罢,这都是在相互可取之处地建立沟通桥梁,它就是尊重、理解和配合!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