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产业最大的技术隐患(三)
三、原料颗粒度与塑料袋厚度问题
现在走到那些比较大的基地县去,香菇用的粉碎木屑的状况,几乎没有见过能够满意的颗粒度,几乎全面偏大,每一次我都苦口婆心说,但差不多毫无作用。
跟很多人解释这个事情,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理睬,甚至有些高手也没把这个事情当一个重要问题看待,今年10月在山西遇到来自辽宁的刘俊杰女士,总算找到一个意见一致的同道。
我没去看过东北的香菇生产,但东北盛产香菇公众号,从那些公众号里看不出“技术号”的技术性,有位号长和我说,他们主要希望做公众号推广业务,可见香菇的开发利用也很有中国特色。最近他的公众号里就有个文章说香菇装袋不能太紧,而我想说的是,现在这个粒度下,你有本事装得“过紧”吗?你以为装袋机是人造木炭机?
刘俊杰女士说他们有对香菇原料颗粒度进行相关实验,并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强烈建议适当的大小粒度,但她同样感觉有些苍白无力,由于这个问题业已在大众心目中构成的普遍性误读,很难让菇农接受——因为还有一个专业唱反调的团体,就是那些卖木屑的老板。
木屑老板讲的是早已流行的错误说法,就是“颗粒越大越耐久,后劲足”,这说法把木屑被菌丝利用搞成了冰糖融化。这真的是一个荒唐的理论,稍微有点菌业常识的人都知道,菌丝并非只长在原料颗粒的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木屑内部。 在显微镜底下,木材不过是一个个空盒子堆起来的结构,菌丝可以在里面安居乐业呢。所谓的基内菌丝,就是这样的情况,自然界坚硬的大木材,香菇菌丝都有本事吃透,何况颗粒?所以这话尽管是谎言,对缺乏木材结构知识和菌丝常识的人却很被接受,只能说菇农也同样被这个初步感觉先入为主了。
香菇出菇后劲的本质,是缓效营养比例比较高,这好比我们吃面条,同样多的粗面细面到肚子里消化没有差异,除非你吃的是同样重量的油条,那会更耐饿。大的原木栽培时,五六年还能出香菇,其实就是很多缓效成分(芯材)不容易被利用的关系,而不是颗粒度问题。
所以栽培香菇的木屑原料颗粒是有其限度的,越做越大不仅没有积极意义,还有很多消极的方面。
第一个消极方面是对装袋机的要求和损耗
我们不要担心什么装袋太紧,而目前还做不到紧过木材本身,而是更多要担心装袋过松,可以肯定的是,越大颗粒的情况下,装相同的松紧度需要的机器力度和摩擦损耗一定是越多越大的。
不能否定,由此带来的对机器的影响也会转化为对装袋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因为能耗的加大,现在装袋机的功率比最初的模式要大很多了,早期装袋机电机功率才500瓦上下,现在2000瓦还不包括气动部分。这种增加功率的多数并非提供了效率,而是加大了消耗,无谓的消耗。
当然,也增加了维护人工和易损件的消耗。
第二个就是加大了对塑料袋的要求
香菇生产用的塑料袋,其要求不过是作为一个可密封的临时性容器,经济角度是越薄越好,而基于密封的保险要求必须有一定厚度。那么,从早期生产的5丝(1丝=0.01毫米),现在已经到了7丝,不是别的原因,也是木屑颗粒越来越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单个塑料袋价格与重量是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增加了40%的塑料袋成本。事实上,这40%的成本增加,还未必能够降低达到木屑颗粒适当下5丝厚度的破损率。在木屑颗粒没有问题时,检查毛孔的工序几乎也没有必要,现在却几乎不可忽略。
塑料袋厚度的增加,又要延迟灭菌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因为塑料袋是热的不良导体,这还要影响对灭菌效果的判断。
第三个问题,大颗粒木屑的透水难度
大颗粒木屑容易形成几个小问题,包括操作死角(混入不透足水的原料影响灭菌),必须加大预湿场地和加长预湿时间,必须增加搅拌机的能耗等。
之所以没完没了加大木屑颗粒,一方面是作为供应商的偷工减料,因为粉碎时木屑要求细会带来能耗增加,另一方面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技术会要使用粗木屑。
那么使用粗木屑与最早的细木屑(接近粉状,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最大不同是什么?是因为加入的辅料如麦麸等,会在某种程度上填塞木屑间的空隙,造成原料的物理结构不透气。所以只要要孔隙度大于辅料的填充能力,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颗粒度最大的上限,也就是这个要求了。
我们不得不对这个貌似小问题的内容做长篇累牍的解释,是希望在进入工厂化制棒模式后能够增加生产的保障性稳定性,而不是受制于某些局限影响整个生产流程的运行,尤其是作为规范的一部分,讨论它有很大的必要性。
而根据刘俊杰女士提供的数据,木屑应该是5-8毫米直径为主流,最大颗粒不超过10毫米,对此颗粒度要求,我表示认同。
同时如果木屑粉碎厂家增加筛选程序,将5毫米以下的用于制种及黑木耳栽培,直接可以一举两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