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一起聊北京卅一——“一尺道路五两三”
【清. 徐杨画 《南巡纪道图》局部 广宁门(广安门)外】
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通宽13.8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
【广安门全貌】
广安门在明代时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广安门。广安门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形制规格小得可怜。直到乾隆年间,广安门成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照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1921-1924年 喜仁龙拍摄的广安门城楼,外文标注“彰义门”】
由于广安门是南方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期是相当繁华的。当年在外城,有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另外一条就是广安门大街了。
【上世纪50年代的广安门内大街】
老北京有句话形容广安门大街,叫“一尺道路五两三”,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得追溯到雍正年间。当年雍正皇帝决定在河北修建皇陵,但是北京城外的道路崎岖不平。皇帝一看这怎么能行呢,便下令修筑这条从广安门到宛平城的石板路。这“一尺道路五两三”说的就是当时耗费钜资铺设的石路。那时仅从广安门到小井村长1500丈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八万两,相当于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虽然耗费巨资,但广安门地区的交通便利为外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故民间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
说了这么多,广安门为何又叫“彰义门”呢?这就得先说说北京城的前身金代中都城了。下期,咱们就聊聊这“中都城”的故事。
作者:韩汉
95后双子座 一个努力干活不缠人的北京爷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