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气酱”点滴学《伤寒》| 第二篇·太阳病1、2、3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为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居六经之首, 统领一身营卫之气,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如值人体正气有所不足,邪凑太阳,便会发生太阳病。

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故脉象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循行于头、项背部外邪束表,太阳经气运行受阻,故出现头项强痛. 值得注意的是,头为诸阳之会,是阳经都会于头,但是每一个经都有它的侧重,阳明在头额,少阳在头角,太阳在头项,头为三阳之通位 ,而头项则为太阳之专位,虽然三阳经病都可出现头痛,但是只有头痛项强属于太阳所专有。强(jiàng)强直不柔和之意。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正常地温煦肌表,所以恶寒。

这是太阳病的提纲,也叫表证的提纲,所以凡是提到太阳病,就应该具备表证的主脉,主证,也就是脉浮,头痛,项强,恶寒。脉和证同等重要,脉在表,症亦属表,如证见头痛,恶寒而不脉浮,或脉象虽浮而无头痛恶寒之症,均不得诊断为太阳病,或均不是单纯的太阳病。

病在太阳,卫气抗邪,必有发热,故太阳病一般恶寒与发热并见。本条虽然未提发热,但应知有发热一症, 如第12条论中风,第35条论伤寒,均有发热,宜彼此合参。那么,本条为何只言恶寒而不言发热呢?

一是省文之法,即后面若干太阳表证的条文多有发热。

二是太阳伤寒证之初,可有暂不发热之例。

三是就发热与恶寒这两个症状相比较,恶寒更能突出太阳表病的特征,故本条特别揭示恶寒二字。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在太阳病总纲之下,又分出两个证。一个是太阳中风证,一个是太阳伤寒证,总纲是讲其共性,中风和伤寒是个性。

中(zhòng)风:是伤于风的意思,与猝然晕倒,口眼歪斜的中风病不同。

发热:风为阳邪,伤人后病位比较浅,在卫分还没有到营分,风阳之邪伤卫阳之气,卫阳浮盛与邪交争故发热。

汗出:卫和营在生理上是互相协调,互相支援的。卫行脉外,营行脉内,卫属阳而营属阴,卫在外而为固.营在内而为守,两者是互相支援的。风邪客居在卫阳,卫的邪气就强了,就叫卫强。从正气来说,卫的邪气强本身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不能保护和固密营阴。从邪气来说,风邪的特点是善行数变,有开泄作用,迫使营阴不能内守,因而汗出。

恶风:卫气不能温分肉,且汗出毛窍疏松,不耐风袭,故恶风,当风则恶。 如果多穿衣服,盖上被子,体表加以保护,加以缓解。

脉缓者:因有汗出,营阴外泄。另外结合提纲。脉浮为正气抗邪于表,故脉浮缓。

在太阳中风的主要脉症中,当以汗出、 脉缓为特征,因为它既能揭示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是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同时又能区别于无汗、脉紧的太阳伤寒证。由于太阳中风以汗出、脉缓为特征,故后世又称其为风寒表虚证。但必须注意,证名“表虚”,却非虚证,因为这里是与无汗而脉浮紧的风寒表实证对举而言。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的伤寒,太阳病还是第一条说的症状。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或,为未定之词,“已发热”是风寒袭表,卫气能及时伸展与邪相争,故起病即见发热;“未发热”是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闭不能及时伸展,或体质反应较迟钝,骤然之间卫气未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必恶寒:“必'是定然之词,不仅强调在太阳伤寒中恶寒必定出现,而且指出与发热相比,其出现较早,为什么必然呢?因为寒邪属阴,最伤阳气。卫阳之气被伤,卫外失护。所以恶寒的症状就很突出。这个恶寒比上一条中风证的恶风程度要重,病位要深,即使屋子里暖和,盖的被子厚,穿的衣服多,依然恶寒。

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不仅卫阳被遏,而且容易使营阴郁滞,太阳经气运行不畅,故太阳伤寒除头痛外,尚多身痛。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而呕逆。

脉阴阳俱紧,伤寒的脉是脉见浮紧。浮主太阳之表,紧主三种病,一是主寒,伤寒应该脉见紧;二是主痛伤寒有浑身疼痛;三是主实,“邪气盛则实”,伤寒符合这一特点,应该脉见紧。

“阴阳”,指寸脉、尺脉,关脉也就概括其中了。“脉阴阳俱紧”,寸、关、尺脉都应该见浮紧脉,缺一而不可。因为伤寒是一个表实证,它的脉才反应为浮紧,这是符合表实证情的。如果尺脉不紧,或是迟,或是弱,或是微,因为尺宜候里,这些脉象就反映了里虚,可能是营气、气血或者肾气虚衰。虽然是伤寒,如果尺脉不起,不见浮紧,就是伤寒夹虚证,那就不可以用麻黄汤。只有出现了典型的表实证的脉,才可以用麻黄汤发汗。

END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学习笔记八之表郁轻证。

    最近没顾上更新,今天写一下. 我看了一下上一篇是写到了伤寒兼证.今天继续表郁轻证.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

  •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 (去皮)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 二两  生姜 (切) 三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拆算现代剂量] 桂枝 (去皮) 45g  芍药 45g  甘草 (炙) 30g  生 ...

  • 经方治疗:发热之一

    5月23日 [经方治疗:发热]之一:伤寒论发热各有其一定特点.但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既有其普遍规律,又有其特殊情况:既有外在邪势的强弱,又有内在正气的盛衰:同时又有失治.误治等变证和其他伴发证. 因此 ...

  • “承气酱”点滴学《伤寒》| 太阳病第40、41条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今天我 ...

  • “承气酱”点滴学《伤寒》| 太阳病第68~70条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强发虚人之汗,致表阳里阴俱虚的证治.   "发汗病不解",言外之意是,有表证用汗法但病不解除.既有表证,必有恶寒 ...

  • “承气酱”点滴学《伤寒》| 太阳病第65~67条

    医家名方,一起聊中医!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汗后心阳不足,镇摄无权,肾阳亦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脐下悸"是肚脐下跳动不耐 ...

  • “承气酱”点滴学《伤寒》| 五苓散的证治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论述太阳病过汗伤津的证治,与汗后表不解,膀胱蓄水的证治.   ...

  • 视频 | 看图学伤寒——第二条:出汗的感冒

    为您推送优质的经方医学知识

  • 【学伤寒】条文第1~381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条文1-11:太阳病提纲.证型.传变.愈期,及寒热辨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 ...

  • 《伤寒悬解》太阳病桂枝汤——禁忌三条

    太阳十六.(桂枝禁忌三条) 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 酒客病,因喝酒而得病者,不可用桂枝汤.或一切酒后禁用桂枝汤,得汤则呕. 论:西医的头孢类药物,也有禁酒,头孢配酒,说 ...

  • 深入浅出讲伤寒第12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承气汤”

    后三期发文预告:栀子鼓汤.泻心汤.陷胸汤.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深入浅出讲伤寒"系列文章.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方剂背后的机理及适用范围,帮助读者建 ...

  • 看图学脉诊,方脉篇,承气汤类方脉

    在临床中,我使用承气汤类方的最主要依据是出现沉滑脉.临床实践证明,在出现沉滑脉的情况下使用承气汤类方加减,无论是何种病证,效果都十分可靠.当然,这并不等于承气汤类方的使用要局限于沉滑脉. 我们来看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