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出土2000年前草书, 小官吏的书法水准, 让现代人膜拜

1974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甲渠候官遗址(又称破城子)第 22 号房址内,出土一册汉代木简,虽然有一枚木简有残破,但其他俱保存完整、字迹清晰。

点击加载图片

根据文辞内容,专家将这册文书定名为《隧长焦永死驹劾状简》,简册成书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距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共16简,木质,长21.2~23厘米,宽0.9~1.1厘米。

点击加载图片

经过专家识读,全文可释出的字有409个,基本能够了解全册的词义,简册的内容是甲渠侯官奉命追查死驹的责任文书,文书涉及人物众多,路线复杂,但基本讲清楚了时间的前因后果。这件文书对于研究当时官制、律法、马政、行檄等有重要意义。

除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之外,这册文书在书法史上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草书实物之一。全篇基本以草法为之,夹杂隶书笔意,一气呵成,堪称书法珍品。

点击加载图片

简册第一枚为题签,第二枚以下为正文,简背有书吏签署。该简用笔遒丽紧密、柔中带刚,结体疏朗、虚和典雅、舒展流畅,被现在书法家门奉为汉简经典之作,尤其是爱好章草的书法家对其更是推崇有加。

两汉时期已经有了纸张,这一时期的书写材料是简牍和纸同时并用。出土的数万枚简牍汉简是两汉时期留下来的墨书原迹。东汉初期,草书逐渐规范化,加上皇帝的喜好,遂成为当时流行且时髦的书体,所以,东汉简牍中的草书比例也明显增加。不仅仅是《隧长焦永死驹劾状简》,在居延汉简中,还有其他一大批带有草书风格的简册。

点击加载图片

那么,面对这样经典的汉代草书,我们应该如何吸取营养呢?在书法学习中,临摹迄今为止仍是进入创作的不二法门,临摹第一步就是读帖,读懂字帖的笔法、结字、章法等因素。读帖的时候也要先观察字帖中字的大小、线条的偃仰等,所以读帖非常关键,下一步才是动笔临摹。

《隧长焦永死驹劾状简》用笔极为丰富,和而不同,变化多端,长的笔画极力伸展,潇洒飘逸,给人以清淡甜润之感。其结字基本也是延续西汉简的中宫紧收、四周发射、横势为主等特点,八分的波磔时有时无,有的甚至完全没有。

点击加载图片

字内笔画虽有连带,字与字之间却是相互独立,笔势贯通,每一行章法布局任笔为体,自然开朗,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临摹到创作需要一个过程,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临摹时吸收字帖中营养的多少,笔者以为刚开始创作所选择的内容非常关键,与字帖交集越多越好,再就是内容的内涵和书体的契合度。

点击加载图片

当然,书法的学习更需要量的积累,废纸三千未足珍,在掌握正确的技法以后,接下来就是大量书写了,成竹在胸,不假思索,游刃有余,都是熟能生巧表现,董其昌“临颜太师《明远帖》五百本,后方有少分相应,米元章、赵子昂止撮其胜会,遂在门外”。非惟董其昌,历代书法大家,无一不是如此。

《隧长焦永死驹劾状简》是汉代最真实的草书风貌,虽然书写者是边塞的下级官吏或者文书,但他们笔下展示出的字迹的古朴、书写的娴熟、线条的爽快、笔毫的弹性,足以让现在的书法家膜拜。

点击加载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