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贵曲不贵直
一篇文章,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就会落入俗套,引不起别人的好奇心,也产生不了让人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所以,在文章中一定要设置一些悬念,或者来个意料之外的结局,让人产生想一探究竟的冲动,这样的文章才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一、悬念
悬念是指人们在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时,因为关切故事发展,期待人物命运,而造成的一种紧张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为了激活读者或观众紧张与期待的心理,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作家和导演在处理情节结构时,经常采用各种积极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产生兴趣,以增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设置悬念的手法,一般在电影、戏曲中经常使用,而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使用。
写文章时,把文章后面需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透露一点又隐藏一点,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产生急切想往下看的迫切心情。等到读完整篇文章才恍然大悟,有一种“原来如此”的快感和艺术上美的享受。
悬念实际上是一种倒叙手法。倒叙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先写事情的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经过。第二种是先把事件中动人的场面、吸引人的情节放在前面,然后再追叙全过程。第三种是先埋下伏线,故意布下疑阵,然后再叙述原委,照应上文。这种方式就是我们所指的悬念。
设置悬念的好处,在于能够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悬念包括“设置悬念”和“解释悬念”两个部分。前面有“设置悬念”,后面一定会有“解释悬念”。
通俗地说,就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只是揭开谜面,藏起谜底,随着故事的发展,再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点破,使读者悬着的心怦然落地,希望解密的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又有总悬念和分悬念的分别。总悬念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下的笼罩全篇的悬念;分悬念是在总悬念范围以内为某一具体事件设置的悬念。
总悬念中套着分悬念,大悬念中套有小悬念,文章就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能够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
疑就是悬念,是悬念的扩展和延伸。文章中悬念和疑团越集越多,读者已经悬起的心也就会越吊越高。在悬念的“悬”与“释”中,读者也得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美感享受。
使用悬念要求真实、严密。作者经常在读者不注意时,在字里行间隐藏下悬念,微露端倪,欲言又止,只疑不答,诱使读者去玩味思考。随后又在不知不觉中揭开事件的真实面目,点破谜底,令人拍案惊奇。
这样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细针密线,缝合无隙,使悬念的设置悬而不“玄”,真实可信,腾挪跌宕,引人入胜。
二、奇变
奇变是另外一种制造文章曲折的写作手法。
奇变是指先写事件的扑朔迷离,变化莫测,然后在异军突起,骤然大变,出现令人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的结局。这种写法多运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中。
小说讲究情节曲折,一些小说中常用“惊奇”、“巧合”、“误会”、“完美错过”等表现手法,就是奇变手法的实际运用。
过去我们经常听到有今古传奇、拍案惊奇、古今奇观、几大奇书的说法,其重要特色就是一个“奇”字。
散文和一般记叙性文章的写作,也常常采用奇变的写作技巧。记叙文写作中追求奇变,不是刻意去编造离奇的故事,而是要做到惊奇而不失逼真,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把普通的日常生活,平凡的生活事件写得新奇有趣,不直不俗。这就是对普通生活进行“奇变”的艺术处理。
创作要“有奇”,写得愈令人惊奇,令人置信,就愈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愈令读者神往。这样一奇再奇的文章布局,才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三、悬念和奇变的区别与联系
“悬念”和“奇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表现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追求令读者惊奇的表现效果,使文章有曲折,有波澜,生动有趣,避免呆板、直接、单调、停滞。
两者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悬念在于造成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让读者去猜测;奇变在于造成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结局,使情节突转,出奇制胜,令人惊叹。
不管是用“悬念”,还是“奇变”,都是为了让文章曲折生动,把读者代入事件当中,与主人公同悲同喜,同哀同乐,同呼吸共命运。让读者的心随着文章的不断深入而上下起伏,沉入其中,不能自拔。
总之,文章贵曲不贵直,文章的结构通常以曲折为上,以平直为下,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写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