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什么'多湿',中医用什么办法将湿邪从人体中祛除?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知识普及,人们对湿越来越不陌生,尤其是看过中医的人,很多人都会被告知“湿重”。
那么什么是湿?我们口中常说的“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中医认为湿有内、外之分。
外湿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的一种。
内湿是脾胃对津液运化不利而产生病理产物,运化不利有两种原因:一为脾胃虚弱运化不利;二过食生冷,膏梁厚味导致脾胃运化不济而致湿邪。
湿气对人体危害很大,体内湿气过重会波及人体多个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如内分泌紊乱往往会导致身体肥胖和浮肿、消化系统功能不足会出现脘腹胀满、大便异常;运动系统异常会伤害关节疼痛、变形等,神经系统会出现头晕耳鸣等。
现代人湿病多,与我们不良饮食起居习惯息息有关。
1.过食肥甘厚味。大量摄取高油脂、高能量食物。一方面增加胃肠负担,另一方面还削弱它的运化吸收功能,过剩的食物热量堆积体内,'三高'、肥胖、浮肿等病随之而生。
2.饮食失节、过食辛辣生冷。
追求感官刺激无辣不吃,过度食用冷饮、冷食、生、猛海鲜,造成脾胃受伤,脾胃虚弱,运化不利,出现消化不良和脘腹胀满,大便沾滞等消化系统症状。
3.起居失常。
吹空调、熬夜、長时间坐卧、少运动。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潜移默化影响脏腑机能,吃饭没胃口、体倦乏力、精神瘘迷不振。
4.久居湿地,气侯潮湿,或涉水淋雨为外来之湿邪直接侵入身体发为湿病。
5.精神压力大
生活节奏快,家庭、工作、生活上负担大要求高,精神紧张,忧郁不乐,思重伤脾,失眠多梦,茶饭不思,脾胃运化不济则湿聚。
体内湿气过重,如果得不到及时彻底的治疗,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那么中医如何将体内湿气祛除呢?
中医祛湿之法灵活多变,可分为化、清、利、温、祛风等法。
1.芳香化湿:
胃部胀满不适、嗳气有酸水、呕吐、大便稀薄、身重腹胀没有食欲、身懒没有精神。
常用芳香化湿药如藿香、白豆蔻、苍术、陈皮。
方用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
面目发黄、身重疼痛、小便短赤淋沥不畅、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大便溏粘。
常用药滑石、苡仁、茵陈蒿、山栀子等。
方用茵陈蒿汤、三仁汤、二妙散、八正散等。
3.利水渗湿:
心烦意乱、口渴而饮水即吐、小便不利、短气或呼吸急促、肢体沉重、全身浮肿。
常用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猪苓等。
方用五苓散、五皮散等。
4.温化水湿:
半身以下水肿、手足不温、胸胁胀满、短气咳嗽、小便混浊不清、白如米泔、脚足沉重浮肿无力、麻木冷痛。
常用温阳药桂枝、干姜。
方用苓桂术甘汤、实脾散、鸡鸣散。
5.祛风胜湿:
头身重而痛、难以转侧或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畏寒怕冷。
常用羌活、防风、秦艽、桑寄生。
方用羌活胜湿汤、独活案生汤等。
湿邪致病伤人面广、难愈,加之湿邪兼挟他邪,外湿、内湿相互转化,因而需辩证施治,标本兼顾方能达到药到病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