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释意】(三十)文章的定势

第三十章  文章的定势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第三十》)

人类的个性情志,表现在外在气质上,从来因人各异。自有文章创作以来,所谓文章的体裁格调,其实一直变化不止。当我们回头研究文章篇籍的演变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时,即刻发现,导致他们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仍在于作家或作者的个性情志方面。单从文章的体裁、体例、格式渐变过程来看,根植于人类个性情志的需要,才导致了文章体例格调的区别变化。所以说,在不同文章体例格式中间,必定包含了某种自然形成,而且有规律可循的格调体态,或内容形式。这里面的这种必然性,也就是本章节所要强调的“势”“定势”,或叫“体立势成”。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过:“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大意是应在利益引导下,顺势治理天下。)另外,在《孙子兵法·计篇》中,则有:“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里讲的是指“势”的特征,需要借助利益趋向来约定权力范围。通过这两个例句,进而说明在书写文章中,所谓起决定性源头的“势”,也就是与之相关的某种利害性需求和功利性目的。至于其中因果道理,或许就是常言说的“因势利导”。若进一步举例说明,即自然现象中,像弓箭离弦,必定勇往直前;然而,若是山涧激流,则必有旋涡凶险,这就是势在必然。再者,像圆形物体放置时,势必不稳定,且容易旋转;但是,若是方形物件,不仅摆放稳定,而且不容易转动。因此,文章在演变发展中,一旦具备了一定的体裁、确切的体例和某种既定的格式后,其中必定也就具备了,于内容和形式上彼此和谐、相符相称的风格气势。一旦达到这种地步的文章模样,也就是“因体成势”的本质和程度所在了。
    近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如果一直模仿古典经书的体例格式,那么其样式必定符合典雅中正的道德风格。但是,如果改用“骚”作为文章标题,那么其内容和形式上,一定会是辞藻艳丽而且意志飘逸。由此可知,一篇文章在写作之初,如果仅是综合大意,目的是浅显说明,那么其内容不可能精耕细作,更不会进行深刻性剖析。所以,像一些仅仅属于简单判断得失,或只是为了表明对错态度时,那么根本不需要长篇大论,更避讳繁文缛节。至于其中道理,恰似激流汹涌,则不可能同时还伴随水波涟漪,亦如枯木腐容,亦不可能同时存在根深叶茂。这种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自然界“势在必然”的客观真理。
    在文化艺术领域,若将文章与绘画放在一起比较性研究。显而易见,绘画讲究的是颜料色彩的搭配,而文章依赖的是言语情志的表达。如果说,因为色彩的浓淡相间,从而构成了或狗或马的生动形象,那么写文章者的个性气质及其或俗或雅的情志,才造就了文章篇籍之间诸多的差距和不同。再者,若用模范铸造器具来作比较。文章中所谓“定势”,其实就像从熔范成模再到铸造器具成型一样,期间每一道工序,必定都需要特别专业性的各司其职。尽管书写文章尚没有达到像模范制器一样,必须具备极其严格的程序界定和技术要求,但是在文学创作中间,却同样需要一定的规范样式和技术难点。
    在文化事业中,凡博学多识者,一旦融会贯通了文章各种特征性体例格式后,才有可能居高临下,拥有统摄全局的创作能力,无论面对中正雅致还是奇淫乖巧的素材需求,都可以急缓进止地书写,并能确保表达的恰到好处。所以说,凡具备这样能力的书写者,当他们针对刚健柔韧不同要求的写作诉求时,也一样可以随机应变,并且能够适可而止。在他们中间,尤其像一些喜欢推崇精致典雅作品,并且特别厌恶华而不实的写作者,他们一旦懂得了上面道理后,不但可以兼容并蓄,并且能够避免偏颇极端。如果追问其中的道理原委,其实如同夏朝曾有的一个传说一样:据说有人极力夸赞自己制造的弓堪称天下无双,而另外一个人特别自信亲手做的箭属于无所匹敌。对此,只有将二者的弓和箭合在一起,即刻显而易见的实际功效。所以,《诗经》中之所以将“周雅”与“郑声”共存,根本是二者貌似势不两立,其实当其融为一体时,才是人格百态和情志万象的真实反映。如果不如此,尽是偏执一方,则会像众所周知的楚人自相矛盾故事一样,单看一方似乎制作工艺已经登峰造极,然而合在一起时,即刻会发现破绽而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说,学习文章写作之所以要求“本末奇正兼容并蓄”,究其根本,就在于只有区别分析,才可能审时度势,才知道轻重缓急,才能够有的放矢。这亦如音色分宫商,而颜色有朱紫,只有通过参照比对,才能凸显个性的独特,唯有因势利导,方能克谐达功。
    纵观文章典籍中间,所谓“体”“势”之间所包含的内容性质或形式特征,大致情况如下:一者,像“章、表、奏、议”一般都以典雅为标准,而“赋、颂、歌、诗”则视清丽为模范;二者,如“符、檄、书、移”必定突出鲜明果断,而“史、论、序、注”则要凸出核心重点;三者,“箴、铭、碑、诔”之类必须恢弘深远意义作标杆;而“连珠、七辞”之属务必艳丽乖巧形式为代表。通常情况下,他们一旦遵循了上述不同题材的体例格式,也就决定了写作中所要把握的气势风格。随之而来的才是于变化之中有的放矢,如此才会有马到成功的收获效果。事实上,在具体事例中间,尽管文体定势难免出现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的芜杂乱象,但是这些情况如同五光十色的织锦,无论花色多么绚丽多彩,真正成就其价值连城的根本,还是产品质量风格和工匠专业能力。如果进一步举例说明,例如桓谭(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就曾在文章中指出:“文学家的喜好,各有短长,有的偏向华而不实,有的无法做到简明扼要。三国时,曹植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般作家,有的热衷长篇大论和引经据典,却喜欢隐喻个人见底;而有的擅长思辨虚实和细致入微,却热衷强词夺理。这是个性的习惯爱好不同,结果各有得失短长。”他俩指出的情况,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属于文章气势的问题。建安七子的刘祯也曾说过:“文章体态气势,有强有弱,如果言辞已经完结,而贯穿文章的气势依然余音绕梁,这才是不可多得的杰作。其实,刘祯这里强调的应是另外一种文章气势。然而,无论何种文章的格式曲调,其中必定具备的所谓“气势”东西,其所给人的存在感尽管有强有弱,但绝非仅指豪言壮语、慷慨激昂之一种气势类型。西晋陆云在给他哥哥陆机的信中说过:“过去评价文章优劣,先看言语措辞,再看个性情志。虽说也注重行文气势,而不仅仅追求文辞愉悦,但看过你建议的张华论文章应'实自欲得之后,我才明白了其中奥妙。其实,陆云于此揭示了情志应先于措辞,并且还要在有能力准确把握自我欲望、写作索求和文体格式后,再去展现与文体协调一致的情志气势。事实上,在这里面,还必须要有文采华丽、韵律和谐的艺术性烘托。像陆云自我剖析的一样,通常先误入歧途,再转向从善如流的创作途径,则是大多数文学写作者的必由之路。
    近代的文章书写者,或文学作家们,尤其一些时尚作品的写作者,特别热衷奇异乖巧的文体格调。若探究他们的文艺风格,显而易见的就是推崇一种图新求变的趋向气势。毋庸置疑,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根本是厌倦了旧有的体式格调,却又跳不出已有的风格范畴,唯有飞蛾扑火一般,其实走向了类似有病乱投医一样的惯性歧途。亘古至今,自有了文字书写以来,凡属于创新性的写作方法和创作途径,除了反其道而行之,确实没有更多的选择。那么何为反其道而行之呢?如同字形源头上,像“正”的反字就是“乏”一样,通常在文字书写方面,“雅正言辞”的反面就是“奇谈怪论”。所以说,处于最简单且庸常的思维水平上,能够即刻找来表现“奇谈怪论”的方式方法,莫过于直接颠倒约定成俗的字词文句的正常次序,并通过这样一种即简单又笨拙并近乎滑稽的“创新”,企图和臆求达到朝思梦想、多种多样、出其不意的奇迹般效果。这难道不就是白日做梦吗?
    在人世间四通八达的宽阔大道上,为何还会有纵横交错的崎岖小路呢?究其原因,就是那些喜欢抄近路、习惯走捷径者的行为果实。实事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也是如此。所谓经书典籍,他们如果比作简单明确的康庄大道,那么反其道而行之者,即各种捷径歧途,也就是其他种类文书。如果有谁质问:“为何通往经书典籍的康庄大道上还会出现纷繁芜杂的歪门邪道呢?”对此答案,其实只有一个,即处于低级文明程度下时俗乡愿而已。所以,在延绵不绝文学发展道路上,像一些心术缜密者,必定都在内容上苛求新奇,至于一些苟且浅薄者,只会在形式上追求诡异。但是,回溯以往一些干练贤达的写作者,通常还会在坚守中正雅致基础上,再去探寻创新求异的可能。毋庸讳言,眼下那些高调“锐意进取”的所谓行家里手,只是一味追求新奇性“高大上”,完全失去了“中正典雅”的基本操守。像当下这样一种趋向不良歧途的文化态势,如果得不到根本扭转,那么现今和未来的莘莘学子,如果还想秉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风貌,假如还没有如同上面一样深入思辨和正确抉择,他们又怎么有可能实现文明梦想呢?
    总而言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末倒置何曾长久。文章体例已确立,情志气势在其中;湍流回旋似天意,箭出直飞势必然;敷衍趋势寻常事,张弛有度见高低;康庄大道坦荡荡,邯郸学步路迢迢。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札记》黄侃(1886.04.03-1935.10.08)著,并摘抄书中论“定势”一部分,内容如下:古今言文势者,提封有三焉:其一以为文之有势,取其盛壮,若飘风之旋,奔马之驰,长河大江之倾注,此专标忼慨以为势,然不能尽文而有之。其次以为势有纡急,有刚柔,有阴阳向背,此与徒崇忼慨者异撰矣。然执一而不通,则谓既受成形,不可变革;为春温者,必不可为秋肃;近强阳者,必不能为惨阴。为是取往世之文,分其条品,曰:此阳也,彼阴也,此纯刚而彼略柔也。一夫唱之,众人和之。噫!自文之衰,窃言文势者,何其纷纷耶。吾尝取刘舍人之言,审思而熟察之矣。彼标其篇曰《定势》,而篇中所言,则皆言势之无定也。其开宗也,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明势不自成,随体而成也。申之曰: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明体以定势,离体离势,虽玄宰哲匠有所不能也。又曰:循体成势,因变立巧,明文势无定,不可执一也。举桓谭以下诸子之言,明拘固者之有所谢短也,终讥近代辞人以效奇取势,明文体随体变迁,苟以效奇为能,是使体束于势,势虽若奇,而体因之弊,不可为训也。赞曰:形生势成,始末相承,明物不能有末无本,末又必自本生也。凡若此者,一言以蔽之曰,体势相须而已。为文者信喻乎此,则知定势之要,在乎随体,譬如水焉,槃圆则圆,盂方则方;譬如雪焉,因方成珪,遇圆成壁;焉有执一定之势,以御数多之体,趣捷狭之径,以偭往旧之规,而阴阳然自以为能得文势,妄引前修以自蔚荐者乎?是故彦和之说,视夫专标文势妄分条品者,若山头之与井底也,视徒知崇忼慨者,相去乃不可以道里计也。虽然,势之为训隐矣,不显言之,则其封略不憭,而空言文势者,得以反唇而相稽。《考工记》曰,审曲面势,郑司农以为审察五材区直方面形势之宜。是以曲面势为三,于词不顺。盖匠人置槷以县,其形如柱,事之平地,其长八尺以测日景,故势当为槷。槷者臬之假借。《说文》,臬,射埻的也。其字通作艺。《上林赋》,弦矢分,艺殪仆,是也,本为射的,以其端正有法度,则引申为凡法度之称。《书》曰,汝陈时臬事。《传》曰,陈之艺极,作臬作槷作艺也。言形势者,原于用臬者之辩趣向,决从违,苟无其臬,则无所封以准,是故气势亦不能离形而独立。文之有势,盖兼二者之义而用之。知凡势之不能离形,则文势亦不能立体也。知远近朝夕非艺所能自为,则阴阳刚柔亦非文势所能自为也;知趣向从违随乎物形而不可横杂以成见,则为文定势,一切率乎文体之自然而不可横杂以成见也。惟彦和深明势之随体,故一篇之中数言自然,而设譬于织综之因于本地,善言文势者孰有过于彦和者乎?若乃拘一定之势,驭无穷之体,在彦和时则有厌黩旧式,颠倒文句者,其后数百年则有砾裂章句,隳废声均者,彼皆非所明而明之,知文势之说者所不予也。要之文有坦涂而无门户,彼谨言文势,拘执虚名,而不究实义,以出于己为是,以守旧为非者,盍亦研谭彦和之说哉!
2、陆云《与兄平原书·十一》一文:云再拜:往日论文,先辞而後情,尚絜而取不悦泽。尝忆兄道张公文子论文,实自欲得。今日便欲宗其言,兄文章之高远绝异,不可复称言。然犹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为病耳。若复令小省,恐其妙欲不见,可复称极,不审兄由以为尔不?《茂曹碑》皆自是《蔡氏碑》之上者,比视蔡氏数十碑,殊多不及,言亦自清美,愚以无疑不存。《三祖赞》不可闻,《武帝赞》如欲管管流泽,有以常相称美,如不史,愿更视之。小跛几而悦奕为尽理。云今意视文,乃好清省,欲无以尚,意之至此,乃出自然。张公在者必罢,必复以此见调,不知《九愍》不多,不当小减。《九悲》、《九愁》,连日钞除,所去甚多。才本不精,正自极此,愿兄小为之定,一字两字出之便欲得,迟望不言。谨启。

(0)

相关推荐

  • 形容夸奖一个人文章写得好的成语

    短小精干: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精短) 咳唾成珠: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言辞准确) 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 ...

  • 中考作文备考建议:高分不能只模仿外在套路,要抓内在行文逻辑!

    中高考的作文,大家普遍的感觉是,以往的套路化训练越来越不管用,尽管有不少号称押中了考题的,但对现实考场写作的往往提升也不是很大. 有很多的,只是在题材上占得些便宜,积累的材料而已.写作能力呢?特别是临 ...

  • 10张图掌握10类实用文体写作格式,考前扫一眼!

    " 明天高考,今天于老师分享10张图说明10大类实用文体写作格式,一目了然,考前扫一眼! "  写在最后  高中语文(id:gzyw11)编辑整理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打卡~

  •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17 05:16 作者:吴中胜(赣南师范大学教授)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

    赞曰译文: 三驱弛网,九伐先话.鞶鉴吉凶,蓍龟成败. 好像三面驱赶禽兽,要把捕网的一面放松:对各种罪人的征伐,先要用檄文声讨.檄文要像镜子一样显示凶吉,像占卜一样向敌人表明其成败. 摧压鲸鲵,抵落蜂虿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二)

    静趣同山 (十二) 2小时前 阅读22 来自话题 #书画之旅,心路历程 2.8万篇 第23节:奏启 赞曰译文: 皂饰司直,肃清风禁.笔锐干将,墨含淳酖. 要整顿必讲直话的监察机构,以肃清政教风纪.奏启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五)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 (十五) 静趣同山 6小时前 阅读 171 关注 来自话题 #书画之旅,心路历程 2.8万篇 第二十九节:通变 赞曰译文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写作的法则是运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六)

    赞曰译文: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语言要有华美的文采才能流传久远,这确是不错的.运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确,作品中的文采就能适当丰富了. 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但吴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四)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 (十四) 静趣同山 06-04 阅读 1143 关注 来自话题 #书画之旅,心路历程 2.8万篇 第二十七节:体性 赞曰译文: 才性异区,文体繁诡.辞为肌肤,志实骨髓. 由于作者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八)

    赞曰∶ 总结: 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诗经>的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像 ...

  • 书法习字,文心雕龙。(十九)

    静趣同山 关注 书法习字,文心雕龙. (十九) 9小时前 阅读152 来自话题 #书画之旅,心路历程 2.9万篇 第三十七节:夸饰 赞曰译文 夸饰在用,文岂循检.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夸张手法的运用,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九)

    第三十七节:夸饰 赞曰译文 夸饰在用,文岂循检.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夸张手法的运用,难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吗?夸张的语言应该像大鹏矫健地高飞,而不要像鸿鸟着陆那样气势缓慢. 倒海探珠,倾昆取琰.旷而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 (十八)

    第三十五节:丽辞 赞曰译文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载.事物本身自然成双,文辞也往往俱有对偶.创作中能上下左右兼顾,偶辞的精巧及其所含意味就能同时得到表现.炳烁联华,镜静含态.玉润双流,如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