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白最好用的方子,3味中药代茶饮,一个特效穴,让你脸色白里透红

不方便看文章的朋友,可以听音频哦

1、望面色的重要性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四种帮助诊断的方式,本质为四种搜集信息的方法。其中以望诊最为重要,因为有时病人表达不清楚(比如小孩),更有时病人不能表达(比如昏迷),最糟糕的是病人会根据自己的主观猜测提供干扰信息(比如妄想、神智错乱),更极端的情况下,如果病人没有手,或者因为透析做瘘也摸不到脉,那就只能靠大夫自己想办法搜集。

因此,望诊最重要,古人称“望而知之谓之神”,即水平最高的大夫。其中以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最常见,又称“望色”、“色诊”。一般以面部色泽变化为主,故“望面色”最常用。

2、面部色诊的原理

①面部血管丰富,能反映全身脏腑。《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打个比方,我们常说足底按摩的意义在于,脚底板有各个脏腑的“反射区”,通过揉按来调节。相类似的还有手诊、头针、耳穴、虹膜诊断。

②面部肌肤薄嫩,容易观察到变化,不仅是颜色,还有光泽的变化。

③最简单、最直接的观察区域,躯干其他部位都被衣服包裹隐藏起来。

顺带一说,看中医时不要化妆的原因就在这,会掩盖问题。另外,大夫望诊的时候也会注意在“自然光”下看病,不然会被有色光干扰。

3、面色白介绍

面色白,指较常色更白。

常色是正常人,即健康人的颜色,根据人种的不同有青、赤、黄、白、黑的偏向性。我们中国人基本是“黄种人”所以颜色偏黄,“白种人”自然以白色为底色。

关键在于“度”,知道什么是常色的白。比如洁白是皮肤(干净)有光泽,类似的还有“肤如凝脂”,即凝固的油脂。与之相反的是枯白、暗白。又比如白皙、白白嫩嫩是皮肤有水分,即水嫩有光泽,与之相反的则是干白、惨白。

还有苍白,是颜色偏青,好比电视中“僵尸”的形象;还有煞白,指受到惊吓而白的没有生气;而㿠白是面色白的发亮,一般见于阳虚水肿(所以反光过度)

面色白常见于见于以下三种情况:

①气虚,除了面部颜色淡之外,还多有唇舌色淡、大便不成形,此为脾胃气虚而有饮食减少、腹胀、气短乏力。如果见于长期脑力工作者,伤神会耗伤气血,则伴有心悸、心慌、气喘、易受惊。

②血虚,除了面部、唇舌色淡之外,还多有指甲色淡、眼睑色淡,可以有明显的失血病史,比如手术后、女性月经/产后,多伴有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现代社会的脑力工作者,殚精竭虑,耗伤心血为常见现象,比如累了一天,身体很疲劳,但精神却偏亢奋,真要继续干活又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典型的血虚不足,神无所舍。

③阳虚,除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外,如果伴有水肿(面胖)多为㿠白。

因为气血可以互相化生,所以这次主要介绍气血不足的面白。表现总结起来有三类:

气虚之气短、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食欲减退、腹胀。

血虚之唇舌甲睑色淡、心悸心烦、多梦失眠/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

较为明确的原因:女性失血、久病体虚、大病恢复期、体力劳动者(气虚)、脑力劳动者

二、药物组成——代茶饮
组成

炙甘草6g、桂枝3g、芍药3g、生姜3片、大枣1枚、龙眼肉3枚。

炙甘草补气健脾,合桂枝增强气化尤其养心,合芍药兼养阴血而能除烦缓急。

生姜动胃气、大枣滋脾液,建立中焦秩序,“百病必寻到脾胃之中”。

龙眼肉气血兼顾,心脾两调,是食疗佳品。

使用注意:

炙甘草用量不宜过大;大枣掰开去核,生姜切薄片,龙眼肉切碎成丁,有利于有效成分析出。龙眼肉干品3枚,鲜品可翻倍。

可以泡茶一次两杯,一天两次,每次150mL左右。煎水更为推荐,剂量翻倍,每次200mL左右。

气血两虚除了食补(补益气血)之外,注意休息是根本,切忌暴饮暴食(导致病情反复)、更忌剧烈运动(耗气伤津)。

三、穴位推荐——足三里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补气血就得补脾胃,足三里在胃经之上,是补虚强壮的保健要穴。

可以自己点按,每次5分钟。建议用艾灸进行温热刺激,15-20分钟,效果更佳,能够鼓舞气血生长。古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针灸真髓》里有云:“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民间俗语更有“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更有人说“三里有白术之强,桂附之热,参茸之功”。换个大家听过的词,十全大补汤,补益作用强大、全面。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中药基础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