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厚重的后宰门......

别了,厚重的后宰门......

作者│徐  扬

再有些日子,我就要彻底离开居住、工作了近四十年的后宰门,去到大多老年人向往的山脚田边、村寓小院里颐养天年了。
随着六号地铁线的开工以及大面积的相关拆迁,再随着紫东风景区的起步和延伸,老旧的后宰门就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估摸着七八年之内,这里定会“换了人间”。
在这里住久了,面对方圆公里的秀山丽水,我已熟悉到了很少走进去踏青赏景,这篇稿子,权当是一次茶间酒后的闲聊罢了.......
后宰门这个地名,起源于明朝初期。
我被拆的照相馆这地儿,就处在明故宫中轴线最北端的宫门附近,这个宫门官称玄武门,文人墨客又取《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而也俗称其为“厚载门”。还有一说,当年有些落魄的太监们在南京避风头碰运气,都集中居住在明故宫的左右,失宠的他们私下戏称“厚载门”为“后宰门”。于是,由这些太监们调侃出来的这处地名,居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明故宫的宫门之一,不知是不是后宰门?或者是北安门?(具体名称不祥,摄于1910年   网图)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前中期,我从珠江路迎街的一间小矮房里,骑着三轮货车来来回回将家搬迁到了这里,人生第一回住上了六层的“高楼大厦”。
那时的后宰门,虽说逐渐盖起了一栋栋不算太高的砖混结构的居民楼,也建起了相应的商场、菜场、中小学和迎街商铺,但隐隐约约还留有曾是农田的那些旧时痕迹。用这里的“原住民”的话说:“看似今天的后宰门这么的热闹,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后,这里全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菜地呢!”
当年大片菜地的情景再现  (网图)
当年我从珠江路上的莲花桥搬到这里,甚至还一肚子的不乐意:这里岂不是农村吗!离新街口也实在太远了!
明故宫的正门,就处在御道街的最北端,皇宫高墙六百多年以来虽然处处斑驳,但依然牢牢矗立,整个宫殿宏伟庞大的建筑群虽然毁于绵延不断的战火,但从其残垣断壁的厚重程度上看,真的不愧于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皇家宫殿,且没有之一。
御道街最北端的明故宫正门   (摄于1012年  网图)
整个皇宫的最北处,就是今天的后宰门了。不知是否为了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这里的马路名叫做“北安门街”,公交车站名叫做“后宰门”,皇家宫城外的那座山,依然保留着“富贵山”的原名。
北京故宫身后有石景山,南京明故宫身后有富贵山,可见后宰门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摄影  徐扬
七八十年代,后宰门马路上的慢车道和人行道设计的都相当的宽敞,由于那个年头车辆很少,马路的宽度却只能并排走两辆车。南来的北往的机动车途径后宰门,来到八十几米高的富贵山(明朝民间称其'万岁山’)脚下,车到山前也就“没了正路”,只能拐进山脚下一条窄窄的、叫做“农场巷”的巷子里慢悠悠、紧巴巴地钻巷而北行。
“农场巷”通不了公交车,这里的居民若是去鼓楼、火车站等处,必须调转方向、转乘几次公交再七绕八绕才行,因而交通十分不便。
直至1989年,政府动了一下朱元璋的“龙脉”,在其曾经当做“靠山”的富贵山中开挖了左出右进两条隧道,这才解决了几千年以来的交通障碍。2002年,政府又将这里的马路改为了四车道,前后又将破败不堪的明故宫遗址进行了适当的修葺,甚至在明城墙的脚下,正儿八经地凿开了一个类似于城门的城门洞,供这里的行人来来往往于城内城外........
早年此地有一处人为扒开的划子口,重修加高明城墙时,专门建一个城门洞。摄影 徐扬
从此,后宰门这处皇家圣地,将其身前身后的明故宫、明城墙、琵琶湖、紫霞湖、廖仲恺何香凝墓、梅花山、明孝陵、中山陵等南京著名的十几个风景点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那些年里,我偶尔走进明故宫,偶尔登上明城墙,偶尔漫步于琵琶湖畔,偶尔跳进紫霞湖游上一个来回,偶尔站在城墙之下抚摸着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块块城砖再无限感慨一番,也偶尔爬上梅花山看看花,也偶尔去廖墓环绕一周......
后宰门的居民,只要愿意 天天可以到此零距离触碰六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摄影 徐扬
我离开之后的后宰门,即将迎来地铁六号线的开挖建设,这里也即将成为偌大的紫东工程的一个重要节点。我猜想,将来所有游览东郊风景区的游客,或许全都从后宰门、富贵山聚散?或许以此来减轻中山门不堪重负的车辆压力?
我又猜想,当我多年以后回到这里旅游观光,也许再也找不到我那爿照相馆的位置,也许再也遇不到当年的那些顾客,也许一眼望去再也没有了高楼大厦,也许懵懵懂懂地以为自己走进了一个四季鲜花盛开的、游人如织的什么什么商业广场。
我还猜想,那时七十多岁的我,还会在这里租个店铺继续开一家照相馆么?还会像现在这样,隔周差月的给《大春观察》写写画画新后宰门的新故事么?
古今后宰门,真是一个厚重的地方,别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