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浅与深

当妇女节变成女神节,我觉得这不仅仅是称谓上的变化,而是认知上的飞跃。

单位很多年前就开始给女员工送花了,后来领导想着,妇女能顶半边天,还有一半男员工也在顶在天,于是,从某年开始,男员工也可以得到一束鲜花。相信有这么一束鲜花带回家,男员工家夜晚的星空会格外蓝。

我也是喜欢买花的人,毕竟,买来玫瑰,家有余香。女神节,能以家里女神的名义得到一束鲜花,这是很美好的事。不过更美好的是,过节期间,我受到几个女神约请,让我给她讲讲写作。这真的让我不胜惶恐。

毕竟不是文学科班的,再者也没有系统地总结过创作经验,我不敢轻易地向人露怯。写作我差不多有点入行了,但是,要将自己所谓的经验讲出来,那是另外一种能力。

好在女神们也不挑剔,要求我用文字写出来就可以。我感觉释然了一些,因为,文字表达,感觉自己还是能掌握一些分寸。通过阅读部分业余作家的作品,我做三点归纳吧。

一是形式上的深等于事实上的浅。

很多人说自己不会写,打开电脑就对着屏幕发愣。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原因,其实,这是写作上的急于求成的表现,他们恨不得一篇文字就可以独步天下,一篇作品就可以成名成家。其实,写作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写了一段时间,终于有几句桀骜獠牙的话,自己可能还有点满意,别人看的不知所云。这是一种表现形式,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选一个时髦的主题,比如歌颂祖国、母亲、党,然后就不断地往文章塞乱七八糟的素材,不管素材之间是否有关联性,不管素材跟主题的相关性,塞进去了,作者沾沾自喜。

说心里话,看到这样的文字,我确实认为作者是真的不会写。会写的第一表现是,你在驾驭文字,而不是文字在驾驭你。假如你非要把每句话都当成名言来写,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你的东西根本没法读。你写的是文章,不是写金句;你说的是道理,不是在制造句子;你要表达的是思想,不是让人揣摩不透。

文章不怕文字的朴素,而怕内涵上的浅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学会说人话,即每句话都是自己日常所说和能说的话,不说自己不习惯,别人听不懂的话。

二是表现上的深掩盖不了骨子里的浅。

很多作者怕自己被人看浅了,因此写文章的时候,故作高深地选择话题,哲学不是尼采、黑格尔,就是康德;音乐不是莫扎特、舒伯特,就是贝多芬;文学不是诺奖的大师,就是古典名著。

当然,如果是做这些方面的知识介绍和普及,也是好事,可他们写这些在天上漂着的伟人或名著,他们不是为了传达自己的认知,而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知道。这就没意思了,就像骗子跟我说,他认识某国家领导人,其实,我在电视里也认识那个领导人。我需要知道的你说的是,这个领导人有什么事迹,有什么性格特点,有什么闲情轶事。

你写这些人是为了什么?你说自己喜欢鲁迅,你能谈谈喜欢鲁迅什么吗?你说你对《红楼梦》爱不释手,《红楼梦》给了你哪些启示和触动?写作如盖房子,再高级的建材,也得要脏乎乎的水泥沙子给凝结在一起,不然,房子永远盖不起来。

文字要体现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而不是狐假虎威。任何表象上的高不可攀,其实骨子里都是在虚张声势。这样的写作习惯要不得。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让大师变成老师,你从大师身上是学习知识的,不是把大师当成牌位在那供着,老师时候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怕通俗,但是老师忌讳流俗。

三是引用上的深暴露了应用上的浅。

记得以前茂谷兄跟我说过一个写作经验,那就是,名家们写作很少用形容词,甚至都不用成语和成熟的语句。他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形容和比喻的时候,大多自己设计类比的对象,比如像柏油马路一样黑粗的辫子。这个经验让我获益匪浅。

很多不会写的人,总是喜欢引用一堆诗词、名言、金句等,殊不知,这样的东西多了后,就冲淡了自己的思考,让读者感觉这不是在引用别人的东西来说自己的道理,而是直接拿人家的东西在说道理,换一种说法是,他写出来的话不是自己的话,都是摘抄过来的话。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变直接引用为间接引用,能不引用的尽量避免,读者是要读你的文字,不是读你摘抄的文字,引用太多了,自己会丧失语言的应用能力。

简单地写了三点,突然发现自己有点不懂深浅了。不是有名人说“文无定法”吗?

事实不是这样的,“文无定法”是指在掌握了灵活驾驭文字能力之后的作家,可以在文字里自由驰骋,可犯了上述三个错误的人,基本还处于句读和修辞阶段的水平,假如不按照定法来写作,就很难培养文字的驾驭能力。

女神节,我没有奉上鲜花,给这么一串文字,不知道是否能顶上一把鲜花呢?祝女神们节日快乐!祝女作家佳作不断!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