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腾飞:洗手的先后与价值观差异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一天,我和朋友小g一起去小解,我好奇地问他:“你还没有'解决’问题呢,怎么就先洗手了?”他灿烂地笑着回答:“它应该是我最干净的'兄弟’,我要经常派它去最干净的地方做最干净的事情,摸它之前不先洗手能行吗?”我先是一愣,继而会心地仰头大笑起来。这么个再平常不过的细节,骤然打通友谊的经脉,使我俩成了好朋友。
世界上许多简单的事情往往经不起“钻牛角尖”式的琢磨。在小g看来,手随时在接触各种东西,最容易受污染;而他的“兄弟”只接触一个地方,最不容易受污染。手比“兄弟”更脏其实是最容易作出判断的。然而,在我印象中,我记得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便后洗手的,很少有人在便前洗手。此后,我又观察了一些人做这事的程序,确认这一印象没错。那么为什么小g这简单的动作却脱离了常态,与大多数人不一样呢?
我推想,世界上的70多亿人,无论国别、种族、地位尊卑、文化高低,大概每天若干次洗手是有很大共性的。而且在何时洗手上也是有规律可遁的,那就是在接触比手干净的东西之前要洗手,不能让手弄脏了干净的或比较干净的东西,如饭前;在接触比手肮脏的东西之后要洗手,不能让这类东西弄脏了手,如便后。
差异在于对干净与否、肮脏与否的看法。便后洗手,是因为大小便都是脏的,这大概没有异议。而小解前很少有人洗手,大概因为在我们传统的文化基因中,认为“兄弟”是脏物,“兄弟”要去亲密接触的那地方和“接触”本身也是脏的。接触脏东西之前用得着洗手吗?
而且这种文化基因渗透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潜意识常常很霸道地左右着人的行为。错误的、落后的民族文化基因常常左右一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稀里糊涂犯错误,常常是一群错误的人想都不想地迷信一个错误的人或攻击一个正确的人,造成荒谬甚至灾难。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风造成数千万人饿死;又如“错批马寅初、多生数亿人”。
扯得远了,便前洗手还是便后洗手,不一定真与什么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有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小g “便前洗手”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出于对“兄弟”的尊重,我也开始养成便前洗手的习惯,因为我的“兄弟”也是干净的,它也要常去干净的地方干干净的事情。
作者简介
周腾飞,笔名:七斗半,从军28载,至上校团政委,现就职于某政府机关,刊发新闻稿件、散文、诗歌1000多篇(首)。获媒体征文奖50多次,其中:作品《大山斯人》获《人民日报》建国45周年报告文学征文奖,《一位工兵团长的情怀》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国45周年报告文学征文奖,《别样乡关》获第二届路遥文学散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组诗《正发育》获得《中华诗世界》“首届当代前卫诗人”现代诗一等奖,随笔《放弃射门》获《足球报》1997年度特别佳作奖、之后入选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十册10多年。百度可搜索到作者“周腾飞”、“放弃射门”两个辞条。石生,男,50周岁,国家级作家、诗人,省级编剧。多家报刊专栏作家,共发作品千余篇(首)。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