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记忆游古城
去年,芜湖古城长虹门亮灯以及年底一期开城,于我们这些身在异乡的芜湖人,似是无形的召唤。古城兴建多年,对此特别在意。只因年少时的行止就在那片区域,那可是最有记忆的年月。岁月不居,往事且能时常到心头。于是便有了与妻及小姐姐二口子1月4日(节日错峰)的芜湖之行。
芜湖古城,是颇具匠心的老城改造。将要保留的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建筑及其街区融于老城改造,让其焕发设计师所期望的活力。不容置疑,是要付出巨大心血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对于个体的我们,委实可寄托我们的乡情、委实可纾解我们的乡愁。
古城所在地是老城区,即是基本以老芜湖的东南北三门、不到西门为界。大致范围借用古城地图如下:
环绕古城的四条路名,只有沿河路早已有之,九华中路、环城东路、环城北路也是这些年城市建设新用的路名。只记得以前只有环城西路。芜湖古城门楼建在环城北路,也就是旧时所称的鸡毛山。隔壁就是二中,我在那里读完了初、高中。家住在沿河路,每天上学由南向北穿行多条街巷,对沿途各条路、街巷想不熟悉都不行。眼前的景致,恋旧的心境,随记忆乐游古城。
由牌坊步入古城。此牌坊不是新建,而是北市街口老菜市场那边搬迁过来的。目前古城只有由北向南一个走向开城。这条走向包括了花街、薪市街、南门湾、南正街,正是老城当年最有代表性的商业繁茂街区。沿街店铺密集,各类商品以及服务种类繁多。街区周遭人口密度特大,并且大部都是社会底层人士,凡夫俗子、贩夫走卒,当然也有公家人。所以人间烟火气尤为浓烈,生活的画面感也就格外丰富。有些记忆曾在《故纸有意》一书中作过叙述。
由北向南行,一栋小洋楼当街矗立,夺了游者的眼,门牌是公署路66号。与一路过来的现代建筑反差极大,合了“古”意,给人以过往岁月的视觉。这栋小洋楼耐看,放在哪里都是一道风景。可惜对此栋洋楼知之甚少。
洋楼右侧的二层楼房,正是解放初期皖南行署的办公楼。皖南行署是行使省政府职能的机构,隶属于华东军政委员会,辖芜湖市和芜当、池州、宣城、徽州四个专区,共计27个县、市。建于渡江战役后的1949年5月屯溪,7月迁到芜湖。1951年12月迁往合肥,与皖北行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政府。想必现在古城的“公署路”因此而来。少时只记得这片区域属于地区行署,与我们百姓生活比较遥远。这栋二层楼保存下来不知给了多少人对往昔岁月的深切记忆,丰富了古城的人文景观。
公署路上的衙署前门,坐北朝南,是省级文保单位。少时我们一直叫它周瑜点将台,听起来更合少年的口味。即是北宋初建衙署前门时,建在了原来的点将台遗址上。几百年也是屡毁屡建。现有的是清同治年间重修的。记得上世纪70年代衙署前门楼上还住有人家。上学路过时,抬眼便可看到有人在其上做着日常的家务。那时没有什么古迹保护,物质匮乏,距文明还有距离。衙署前门以北就是偌大一片的地区行署。衙署前门右边的巷子内,曾有座皖南大剧院,早已不见了。那可是我们年少时的喜爱之地。那时有本书看,有部电影看,兴奋好几天。
(待续)
作于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