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打席

乡村记忆——学打席

文/同龄人



我家北院有一位近房叔叔,名叫马凤芝,我喊他“凤芝叔”。他会打苇席,我和与我同岁的小四哥一起跟着他学打席。一开始得先学习刷苇子,破蔑子,轧蔑子等准备工作。刷苇子,就是把芦苇上的叶子全部去掉,根部和苇梢也适当截去一点;剖蔑子,就是用三铳子(专用工具)把芦苇剖开成三瓣或者两瓣,这里有一定的技巧,必须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轧蔑子,就是用石磙子把蔑子轧扁轧平。并且要把席蔑子分成大、中、小号(分别用于打大、中、小号席),用小绳从根部捆成捆放在屋边以备用。

打苇席一般有三种规格:1、丈五席。即一丈长(3.33米)、五尺宽(1.66米),粮站或供销社收购盖大仓顶用;2、四六席。即四尺宽(1.33米)、六尺长(2米),又叫“二铺席”,一般用于铺家庭大床,可以依据大床的实际尺寸而定;3、独身席。顾名思义是铺单人床用的,长六尺(2米)、宽三尺(1米),也可以依据小床的实际尺寸而定。

打苇席一般是在室内作业,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那时候农村房屋是3.3米开间,宽度4米左右,最少需要两间屋(长6.6米),三间屋(长10米)宽绰些更好。并且室内陆面要平整,最上面铺上一层沙土,再用石磙轧实。因为打席人的手要贴近地面抬起席蔑子,沙土地面相对柔和一些,不欻(音chua)手。

初学打苇席,要按照席的规格在平地上量好尺寸,划一个长方形的框。打席要从中间起头,先拿二十几根长蔑子,两搭头顺着对角线依次平摆在地面上,两边蔑子的根部要超过边框约20厘米长,够撬席边反折过来用的。然后按照“抬二抬四死压三”的口诀打席。一根席蔑子根在这头,另一根席蔑子根在那头,还是两搭头,根也要超过边框20厘米长,这样就起成一个菱形的开头。起好头之后,可以朝着四个角的方向依次轮流打。快打到席边时要压六七根席蔑子,形成一条宽8——10厘米的双层空间,留着撬席边用。这条空间之外是席边子,打席边子的口诀是“抬三压三”。

学打席第一难是起头;第二难是“成拐”,就是打四个角;第三难是撬席边。撬席边时,要把大席翻过来,先在席的周边喷洒一点水,以致席蔑子柔韧不容易折断。打席者一只手拿着撬边刀(专用工具)与地面划的框边线对齐放平,另一只手把席的毛边慢慢折过来,用撬边刀把席边蔑子的根部插进预留的空间里,再用木榔头(专用工具)捶席边,把对折后的席边捶扁平。这样依次把周边的席边撬好后,一条席就打好了。如果在春季的长天大日里,并且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提前做好了,一个人一天能打一条丈五席。我记得,当时一条丈五席卖五元钱,能赚2元工钱。

作者:  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0)

相关推荐

  • 18块价值不菲被评为顶级的奇石

    <萝卜> 石种:戈壁玛瑙 尺寸:长度约10cm <血胆金莲> 石种:戈壁玛瑙 <谁动了我的晚餐> 石种:戈壁玛瑙 尺寸:座长15cm <鹦鹉> 石种:灵 ...

  • 乡村的雪

    乡村的雪 盼了一个冬天的雪终于落下了.这雪就是冬天的精灵,少了它,冬天便不算是真正的冬天,只是徒有冬天的虚名罢了. 大约是昨天中午时分,天空就飘起了一层层粉尘,落入地面顷刻间不见了踪影,让人怀疑不是雪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不门子

    乡村记忆--不门子 文/出泥不染 提起"不门子",可能很多人还不知是啥,就是那种比正常门矮,与门一样宽的单扇门,是安装在门旁挡些鸡鸭狗的小门.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不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