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侃财经|赵悦:一块豆腐引发的餐饮界大辩论
本周《周末侃财经》当家嘉宾赵悦,也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吃——豆腐:)
重播
00:0000:00
麻婆豆腐的传奇故事
这周说点什么呢?说点吃的事,吃什么?大菜一概不吃,今天说点跟财经新闻有关的一道吃的,麻婆豆腐。
为什么说它呢?
最近我看到两条关于麻婆豆腐的消息,我真的感觉到值得推荐。
第一条,喜事,成都市商委准备把麻婆豆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刚刚在6月12号的事。
我们知道申遗,申国家级,下一步也许还要世界级,作为川菜的代表,麻婆豆腐如果能走到这一步,那是不容易的。
申遗得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你得有点文化的内涵,得有这个本事。第二个标准,你还得有进军世界的这种本事,代表民族的文化进军世界。无疑麻婆豆腐有它的独到之处。
就在今年的年初,成都的川剧研究院上了一台新戏,叫《陈麻婆传奇》,说的就是这个麻婆豆腐的来历,把麻婆豆腐当做了一个文化产品开始演绎,挖掘它的深度,这故事说的比较有意思。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这么一姑娘叫刘巧姑。当时她和一个年轻人叫陈富春,两个人青梅竹马,非常好。可是这家里人非要让这刘巧姑嫁给一个叫梅子青的富家子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不得不干,那怎么办呢?
就在她将要嫁的之前,这刘巧姑得了天花,一下长了一脸的麻子。富家子弟一看,这不行,我得退婚。一下子这姻缘就没成。
可是人间自有真情在,人家青梅竹马的陈富春没嫌弃,又跟这刘巧姑终于结成的伴侣。
两个人于是就在成都开了一个豆腐店。因为陈富春姓陈,刘巧姑嫁过去以后,就变成了陈麻婆豆腐店。这一来二去,这两口子通过创业,成了一个品牌。
故事有它的虚构的成分,但是陈富春和刘巧姑,据考证还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说明它有文化的底子。
麻婆豆腐来历的确有100多年了,实际上这个文化的来源,不仅仅来源自艺术上的挖掘和加工,我们每个人对于麻婆豆腐得有不少的情感上的记忆。这一点,我认为也是麻婆豆腐的文化。
我小时候,我爸爸带着我妈跟我,下馆子。那时候80年代初,没几个人下得了这馆子,点了两道菜,一道是鱼香肉丝,一道就是麻婆豆腐,本人头一次吃这么高档的菜,吃完了以后,觉得太香了。那个味道,我至今依然能够记得。
相信您第一次吃这个麻婆豆腐的时候也有特殊的感受,也会让您有相关的记忆,这些东西都是文化。
麻婆豆腐走向世界
光有文化还不行,还得有世界性,麻婆豆腐可以说也是一张名片,走向世界的名片,各国都在吃。
韩国有一大明星,前一段时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太阳的后裔》里面有个主演,宋仲基。那小伙子很帅!他最爱吃的中国菜就是麻婆豆腐。
不但他爱吃,日本人也爱吃。
日本的一个网站做了调查,日本人最爱吃的中国菜是什么呢?麻婆豆腐,第一名。
有这么一人,叫陈建民。这人是把麻婆豆腐从中国带到日本的第一人,是四川宜宾人。
1952年陈建民辗转到了香港,从香港又去的日本。在日本兜里没钱,打工吧,结果跟日本饭馆老板的闺女好了,后来两个人一起创业,在日本东京开了一家四川饭店。这个饭店现在都非常有名。
这个陈建民过去做过饭,他也姓陈,跟陈富春一样,看来姓陈的跟麻婆豆腐缘分相当大。他把麻婆豆腐在日本做了改良,减少了它的辣味,增加了它的甜味,日本人特别喜欢吃,上至首相,下至普通老百姓都上那吃去,不但如此,陈建民用20多年的时间,日本教了1500个日本人学中国的川菜,很了不起。
1978年,我们的副总理当时的邓小平访问日本的时候,日本政府说招待,怎么招待?特意把陈建民请到了酒店,做餐饮顾问。
当时的陈建民烧了一道麻婆豆腐,请邓小平副总理吃。小平同志吃完以后评价,这个辣的滋味不错,而且还有广东菜的味道。
这个陈建民在1987年,拿了一个大奖。日本的厚生省每年都会评一个“现代名匠”,奖励那些在各行各业里面做出特别贡献的这些匠人们,其中就有他,一年也就几个人拿到这样的现代名匠这样的荣誉,也是很不容易的。
陈建民还有一儿子叫陈建一,继承他的衣钵,也非常好。在1987年之后21年,2008年,陈建一再次拿到了日本厚生省拿到了“现代名匠”这个称号,两代人都在干的一件事,就是传承中国的川菜文化在日本做传播。
现在这四川饭店在日本很有名,现在也开了据说有7家店了。很有名,从这能看出来,麻婆豆腐真的是在走向世界,好事吗?是好事。
麻婆豆腐引发的忧虑和争论
但是这礼拜还有一条新闻,让我们对这麻婆豆腐又有一忧了,什么事呢?
《纽约时报》又来一篇报道。《纽约时报》一个记者有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川菜(麻婆豆腐是川菜的代表),这些年发展的太快了,很繁荣,但是他通过调查发现,川菜越来越肤浅了。
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川菜,一下子在中国的餐饮界,川菜界引起轩然大波。好多人说你凭什么这么说呀?
这个记者采了很多人,特别是很多60、70岁的老的一代的厨师,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川菜瞎创新,需要回归了。有的那厨师甚至是拿蛋黄酱开始做川菜,那不对了。他认为开的馆子也太多,真的会把川菜毁了的。川菜需要马上回归传统。
但是创新重要,还是传统重要呢?大家争议特别多。
这个记者还是很厉害的,人家是专门去了趟成都,在成都待了一个星期进行采访,采访20多个川菜馆,而且回来以后,写这个稿子,改这个稿子,用了三个月,也是很认真的做这事。
我们其实很多时候,作为我们创新也好,创业也好,也需要多听各方面的声音,也别听不进去不好听的声音。
要我说呢,这个创新必然得走,但是创新和传统,传统不能丢,传统的形可以丢,但是传统的魂不能丢,什么是传统的魂呢?
咱再说说麻婆豆腐的魂是什么。大家知道陈麻婆,陈麻婆魂是什么?
陈麻婆这150、160年的历史了。历史上到目前为止,停业,停过两次。其中一次是抗战期间,打仗,没办法,停业了。
还有一次什么时候呢?是30年代,军阀混战,把交通堵塞了,交通不通了,陈麻婆这店买不到汉源的花椒,这花椒买不到,对不起,咱这生意不做了。一停,停几个月,现在谁这么干?
这汉源花椒是哪啊?有人不知道,咱四川人一定知道,在四川雅安底下有这么一个汉源县,汉源县底下还有一个镇,叫清溪镇。这清溪镇没多大,也就几个村产这个花椒,据说这个花椒都是贡椒,非常好。一说清溪花椒,汉源花椒,那都是非常有名的。
人家这个陈麻婆专门就用那的花椒,不但如此,人家做豆腐点那个的卤水,必须是陕干北路的卤水,用那个辣椒,必须是大红袍的辣椒,非常讲究。
一位陈麻婆的传人,曾经还透露一个秘密。他说,现在好多人做麻婆豆腐,我们平时做也是从超市买点豆瓣酱,炒吧炒吧就做了。但您知道嘛,陈麻婆做的豆瓣酱也不一样。我们那豆瓣酱一般来讲也就是把豆子发酵,然后搁点盐,搁点陈皮,每天再搅一搅这样,一般两个月才出这个酱,就可以食用了。
但是陈麻婆这酱,人家用两年,三年,甚至是五年。这酱可不是说光放着,每天,人家要求是凌晨4点的时候,你起来要搅一遍这酱,太阳没出来,你得先搅。等到下午6点,太阳落山之前,你还得再搅一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据说这两年的豆瓣酱,这吃起来是有点微辣。三年的,你还能吃出点麻味,辣是一点不辣。五年的豆瓣酱,那吃的就剩香了,吃一碗饭不够,得吃两碗。
美食有美食的学问,那也是功夫。
我们在北京吃炸酱面。很多人说炸酱面有什么新鲜的?我也吃过。甭管多贵的炸酱面,我也吃过。但是我还真吃过一回特别好的炸酱面。
我一朋友请我吃饭:“到我们家来吃炸酱面来吧。”
我说,“行,晚上去。”
结果他中午就从单位溜了,中午干吗?,回家就炸酱去了。这酱炸多长时间?炸了4个小时,小火干炸,炸那酱。
我平时吃面条,也就吃半碗,饭量不大。那天一吃,吃两碗,真香啊!那都是功夫,知道吧?
所以说麻婆豆腐传统的魂是什么?
要我说,传统的魂那就是工匠精神。你要有这东西,我们的创新不能脱离这个东西。
从豆腐诞生来说创新三要素
说到这个创新,其实也得说说创新的几个要素。创新,我认为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你得有偶然性,不是说你什么创新都能干出来。
第二个,创新还得有点韧性。你得多次反复地试验才能成功。
第三,还有它的颠覆性。
还说这豆腐,大家知道这豆腐怎么来的吗?
豆腐,也是偶然加上韧性来的。
在中国的汉代,刘邦的孙子,叫刘安,淮南王刘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人,他编过一本书叫《淮南子》。这个人非常喜欢术,道术的术。因为有这个爱好,他养了上千名的术士,其中有8术士特别有名,号称八公。现在在安徽有一个八公山,就是当时八个术士。
这刘安有炼丹,求长生不老嘛,他就炼丹,跟那八公一起,在山上,把豆子磨成沫,然后就做豆浆,一来二去也不知道怎么就弄出卤来了,卤水跟豆浆一产生作用成豆腐了,没留神,几天之后,这豆腐还长毛了。
这一般人不会吃,但是那个年代,吃不上饭的人太多了,有人一看,这什么东西,这没吃过,上面还长着毛……但是饿的不行了,拿来吃了一下,一吃还真好吃。
所以说,这一来二去,豆腐就成了一个好东西。为什么叫豆腐,这个腐,腐烂的意思,豆腐,豆腐,就这么来的。
所以,你说这是偶然吗?是偶然。它经过千锤百炼的过程当中的不断的各种各样的试验,它一定必须经过这一段。它是韧性加上偶然性来的。
但是光有这个,那不叫创新,那只能叫发明,发明跟创新,还是两回事,你光把东西发明出来,不能给它发扬光大,不能形成产业,不能形成产品,不能形成商品,那也不叫创新。
创新,还需要有它的颠覆性的思维。
做豆腐也有颠覆性思维
说到这,还得说说日本。
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在日本,也是干的非常的不一般。
在日本,有这么一个企业,有一款豆腐叫男前豆腐。可能去过日本旅游的人可能都见过这豆腐。卖豆腐这个企业,2014年卖豆腐,卖了4个亿的收入,2015年卖了6个亿。不简单,卖豆腐,能卖么多。
它的创始人,叫伊藤信吾,也是子承父业。但是这小伙子一看,继承父业没啥出息,在日本卖豆腐,一百日元也就卖三块豆腐,挣不着几个钱。这买卖不行,我得想想,我要颠覆它,我得让我们家的豆腐,别人卖一百,我得卖三百。
那怎么办?脑洞大开,想了一招,弄了一个男前豆腐。什么叫男前豆腐?翻译成汉语,就是男子汉的豆腐,男人吃的豆腐。
根据这个思路,人家做出各种各样款式,包装非常漂亮,都不忍心吃。每年的春夏款,秋冬款,起的名字也好听。有一款,据说入口即化,各种各样的研制。
但是人家创新过程当中,也有他的工匠精神。这男前豆腐,它的豆子,必须是北海道的豆子,卤必须冲绳岛的卤。
它制造东西,包装上,宣传上,又不一般。
这男前豆腐店还做了游戏,还做成了几首歌,这歌到现在都变成了手机铃声了,在日本非常受欢迎。
一个小小的豆腐,能干出一番不一般的事业。所以说,我们在豆腐的创新和传统之间,要多思多考。今天的话题就到这,有什么想互动的,咱们随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