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纹样中长寿植物的象征探源
古人云:“五福,寿为先,有寿即有福。”只有生命本体存在,人才有可能去追求和实现其他人生目标,如婚姻美满、子孙满堂、生活富裕、仕途辉煌、吉祥如意等,从而达到人生幸福的极致。因此,长寿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健康长寿、长命百岁成为了人们普遍而又强烈的愿望。有资料表明:“在我国,原始社会人均寿命只有22岁。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前,历经了4 000多年,约有67个王朝,446位皇帝(不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2岁[1]。”而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高寿命,也就是“天年”,在百岁以上,可达100~120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人未能达到这一寿限。所以,长寿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是从秦始皇求仙、汉武帝炼丹等三皇五帝祈求千秋万岁的故事,还是从嫦娥偷灵药、彭祖不老等各种关于长寿的美妙传说,都能看出古人对长寿的企盼。从中国古代丝绸纹样中,也不难看出先民对健康长寿的理想与向往。
1 象征中的“形”与“义”
象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具体的事物或形象,二是这一具体事物所暗示的意义,南宋罗愿将这两部分称为“形”与“义”,两者之所以能暗示且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长期约定俗成的具有普遍性的联系。中国古代人们正是运用这一技巧,创造出了纷繁多姿的具有象征性的丝绸纹样,往往是借用某一具体的纹样题材,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寓意。这些题材为什么会具有象征性呢?一是因为纹样题材的表象与所要表达的意旨在特征上十分相似而象征;二是因为这些题材在中国古代具有相关历史典故而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例子中,“blue collar”与“蓝领”都指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因为他们在工作时一般穿蓝色工作服,故有此说法。在英汉文化中,“蓝领”和“blue collar”都有这层文化含义,并且颜色对应,不会引起“语用失误”,故这里采取直译的方法。
2 典型长寿植物的象征本源
2.1 桃
桃,果木名,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在《诗经》里早有“桃子夭夭,灼灼其华”的记载,这说明桃在中国的栽培至少在3 000年前就开始了,桃子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显著,显然不只是因为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而是因为“桃”与“寿”很早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神异经·东荒经》载:“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食核中仁,可以治嗽[2]。”后来,汉末建安前后的《汉武故事》、晋张华的《博物志》、晋时的《汉武帝内传》等书中都记载了西王母为汉武帝献桃的故事,且内容都大同小异。《汉武故事》曰:“东郡献短人,呼东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谓上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岁一为子,此儿不良也,已三过偷之矣,后西王母下,出桃七枚,母因啖二,以五枚与帝,帝留核著前,母问曰:用此何,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3]。”传说中西王母蟠桃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普通环境难生长、结实时间长,而且食之者可长寿。相传汉代东方朔曾三次偷食王母桃,所以他的寿命很长。桃除了给人带来长寿,还有更神奇的本领,“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4],这是古人将桃推崇到了极致。
桃子既然被深深打上了中国长寿文化的烙印,那么,在中国传统的寿诞礼仪中,它自然成为了必不可缺的长寿吉祥物,就像如今人们过生日少不了生日蛋糕和长寿面一样,为了庆贺寿星,古代人们会送上鲜美的桃子或是以面食蒸制桃子来表达长寿的愿望。在精美的古代丝绸纹样中,桃也成为了十分常见的装饰题材。桃与蝙蝠组合的丝绸纹样较为多见,因为“蝠”谐“福”音,桃由于相关神话传说而具有长寿的象征意义,所以蝙蝠与桃组合有“福寿”之意,如图1为清代织绣纹样,五只蝙蝠与寿桃等题材组合寓意“五福庆寿”;图2为清代石青缎地打子彩绣团花纹,整幅图案中共有九颗桃子,称“百幅九寿”纹;图3是元代的一幅缂丝纹样,将传说中东方朔偷桃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桃还可以与其他相关题材组合成多种形式的纹样:桃、如意、牡丹组合,寓意“富贵如意福寿万年”;桃、暗八仙组合,寓意“八仙庆寿”;桃、荷花、石榴、瓜、柿子组合,寓意“福寿连绵”;桃子、石榴、佛手组合称为“三多”,寓意“多寿多子多福”等。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的临床价值………………… 丁依依 叶克平 杨亦平 等(3)320
图1 (清)五福庆寿、花卉纹
Fig.1 Five bats celebrate longevity and flower pattern in the Qing dynasty
图2 (清)百幅九寿纹
Fig.2 Pattern with nine longevity peaches in the Qing dynasty
图3 (元)东方朔偷桃纹缂丝
Fig.3 Kesi work with the pattern that Dongfang Shuosteals peaches in the Yuan dynasty
2.2 松
中国大约有8 000多种树木,松是其中之一,属松科植物,常绿或落叶乔木,少数为灌木,常雌雄同株。长期以来,松树深受人们喜爱,画家爱画松,诗人爱咏松,游人爱赏松,有人统计,仅唐诗三百首之中,松就出现了25次之多,松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什么在众多的树木中,人们对松树却情有独钟,大概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它具有凌霜不凋、坚韧挺拔的顽强精神,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之一;二是因为它四季常青、树龄长久,被人们叫做“长青之木”和“百木之长”。
在广西省贵县南山殿后洞口的峭壁上,至今仍挺立着一颗3 000多岁的“不老松”,虽历经风雨寒暑,但一直苍劲挺拔、繁茂葱郁,游客到此必与古松合影,以沾长寿之福。松是有名的长寿树,所以民间有“寿比南山松不老”的吉祥祝语。《诗经》中《天保》篇连用九个“如”字祝君主长寿,“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5],最后一个就是用松柏来祝寿。松树除了其本身长青不老之外,据说多食松子、松脂也能使人长寿。《嵩高山记》曰:“嵩岳有大树松,或百岁千岁,其精变为青牛,或为伏龟,采食其实,得长生[6]。”《本草经》云:“松脂一名松肪,久服轻身,不老延年[7]。”葛洪《抱朴子》中的一段故事足以说明松脂是治病延年、长生不死的仙丹妙药:“上党赵瞿病癫历年,垂死,其家弃之,送至山穴。瞿置山穴中。瞿怨泣经日,有仙人见而哀之,以一囊药与之。瞿服百余日,其疮都愈,颜色丰悦,肌肤玉泽。仙人再过之。瞿谢活命之恩乞求其方。仙人曰:'此是松脂,山中便多此物。汝炼服之,可以长生不死。’瞿乃归家常服,身体转轻,气力百倍,登危涉险,终日不困。年百余岁,齿不坠,发不白[8]。”所以,松树更是被人们赋予了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钐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它的最小不对称单元含1个Sm3+,两个4,4’-二羧基二苯醚配体和两个氧原子,其中Sm(III)分别与配体oba上的6个O和另外2个孤立的O配位,为八配位构型。结构中配体oba有不同的两种配位方式:一是羧基氧原子以桥联方式连接三个Sm(III)(见图1(a)),而另一种则为单纯的双齿配体,一个羧基上的2个O各连一个Sm(III)(见图1(b))。
由此可见,作为“百木之长”的松,无论在传说中还是现实中,都具有长寿的特征,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丝绸纹样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祝寿题材,并且常同“羽族之长”的鹤组合在一起,表达“鹤寿松龄”、“千岁之鹤依千年之松”等意,象征健康长寿、长生不老。图4是清代粤绣褡裢的一个面,在白色素缎地上绣有松树、仙鹤和梅花,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象征“松鹤延年”;图5是清代的一件湘绣挂帘局部,以青缎为地,所绣纹样四周作缠枝花卉,中作松、鹤、牡丹等,具有“富贵长寿”之意。
图4 (清)粤绣鸡鸣富贵、松鹤延年纹褡裢局部
Fig.4 Part of Yue embroidery decorated with cock,peony flower,pine tree and crane patterns in the Qing dynasty
图5 (清)湘绣松鹤牡丹纹挂帘局部
Fig.5 Part of Hunan embroidery decorated with pine tree,crane and peony flower patterns in the Qing dynasty
2.3 菊
菊花,又名节花、九花、傅公、延年、日精、更生、阴威、朱嬴、帝女花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凉爽,耐寒性强,秋季开花,花形美丽,千姿百态,气味芬芳,是著名的观赏植物之一。从文献考证,菊花在中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见战国时期屈原《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9]。”战国《礼记·月令》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10]。”菊花因为花季很晚,耐寒性强,常在每年百花凋零之后、风霜凛冽之时竞相开放,它的这种冷傲高洁、耐寒凌霜的精神为人们所高度赞赏,将它与梅花、兰花、竹子合称为“四君子”。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之情,他们赏菊、画菊、咏菊中出现了许多有关于菊的绝妙佳作。
所有到门诊就诊的心脏病患者,无论他们住院与否,社工都进行随访。社工提供专门安排以保证所有的心脏病人,无论是住院患者还是门诊病人,都能在门诊得到有定期随访。表格显示病人来源的社会分类和随访的结果。由于工作岗位的短缺,同时也由于许多壮劳力处于失业状态,在帮助病人获得工作方面并未取得多少成效。不过,少数心脏病人可以继续从事自己原来的工作。
人们对菊花的喜爱,不仅是由于它的凌霜高洁,还因为它是“长寿花”。为何称菊花为“长寿花”?有的人说是因为它的花期较长,也有人说是因为菊花在每年农历九月开花,因为“九”与“久”同音,所以把菊花叫做“长寿花”,这些缘由似乎都不太具有说服力。在一些有关菊的记载与传说中,透露着古代人对菊花长寿的理解。《抱朴子》曰:“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地楮汁,樗汁和丹蒸之,三十日,研合服之,一年,得五百岁[11]。”传说古代郦县之北,芳菊丛生池边,池水香淳,饮之可疗疾健体长寿,《初学记》将这一传奇详细记载为:“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花轻身益气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尉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患风眩,皆得瘳[12]。”宋代《太平广记》中也记录了类似的传说。这说明中国古代人们深信菊花令人长寿,魏文帝曹丕在重九曾给钟繇送菊花一束,并附信写道:“(秋季)群草庶木无地而生,菊花纷然独秀,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更有甚者是将菊花神化,认为饮菊花和桐子水可羽化成仙,《名山记》中就记载了道士朱孺子,吴末入王笥山,服菊乘云升天的故事。
在古人眼里,饮用菊花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菊花酒当然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古代有“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的说法,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汉已经产生。《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民间重阳饮菊花酒的来历,据说饮用菊花酒以求长寿之风在汉初宫廷里就已盛行,由于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惨遭吕后迫害,其侍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外,嫁与平民为妻,把汉宫中每年九月初九,皇宫中人均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祈求延年益寿的习俗带到了民间。
菊花对人体确有好处,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只是古人求寿心切,将其功效过于夸张,使得各阶层、各职业、各年龄段的人都对菊花产生喜爱之情,从丝绸艺术中广泛运用的菊花纹可以读懂人们的心声。图6是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菊花顶寿两色锦,此丝织图案采用菊花与寿字组织而成,直接表达了菊花的长寿象征意义;图7为清代妇女服装的装饰品,镶滚在上衣的袖边,此袖边以蓝缎为地,采用盘金等方法刺绣出菊花、蝴蝶图案,因“蝶”谐“耋”音,寓意“寿居耄耋”,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愿望;图8为清代刺绣八团补子,以青色八枚三飞经缎为地,采用多种色彩与针法,绣有菊花、蝴蝶、竹子、梅花等花纹,形象生动、艳丽古拙,有“捷报连祝长寿”的文化意义。此外,明清时期菊花还与其他物品相配,组成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丝绸纹样,如菊花、石榴、佛手、桃,寓意“三多延年”;菊花、卍字不断头地(或曲水地),寓意“万代寿”;菊花、松树,称“松菊犹存”,寓意“益寿延年”;菊花、牡丹,寓意“长寿富贵”等。
图6 (明)菊花顶寿纹锦
Fig.6 Brocade decorated with chrysanthemum and Shou pattern in the Ming dynasty
图7 (清)苏绣菊花蝴蝶纹袖边
Fig.7 Suzhou embroidery cuff edge decorated with chrysanthemum and butterfly pattern in the Qing dynasty
图8 (清)刺绣菊花、双蝶等八团补子
Fig.8 Embroidery pattern decorated with chrysanthemums and double butterflies in the Qing dynasty
2.4 芝
灵芝,又名芝英、瑞芝、灵草、瑞草、仙草、三秀(传说灵芝开花三次,故有此名)等,它是一种腐木真菌,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喜高温高湿、强散射光、通气良好的环境,多生长在阔叶树的木桩旁、枯树根和倒木上,夏秋雨季后生长尤其旺盛。灵芝形似蘑菇,平层状,菌盖有云状环纹、有光泽、赤褐色,盖下呈淡黄色(图9)。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认识灵芝、敬仰灵芝和应用灵芝的国家,并且在古代就赋予了灵芝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9 灵 芝
Fig.9 Ganoderma lucidum
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礼记·内则》和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灵芝真菌的记载。另外,在中国第一部药学巨著《神农本草经》中,灵芝被列为上上之药,即帝王之药,认为“其益心气,增智慧,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7]。灵芝极其珍贵,也许是因为其稀有的原因吧,灵芝一般生长于高山之巅、古树根之上,为人迹所罕至之处,且数量有限,轻易不可得,加上其本身特有的药效,被人们视为仙草了。《宋史· 符瑞志》说“芝草,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13]。可以看出灵芝文化内涵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兆瑞。灵芝文化内涵的另一个方面——长寿,这在秦始皇的故事中已经显现出来,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想万寿无疆、永坐江山,便向鬼谷先生探求长生妙计,鬼谷先生告知秦王,蓬莱仙岛有灵芝,可使死者复生,活者长生不老,秦始皇深信不疑,遂派遣精通天文、地理、航海、医学,崇尚道家思想的徐福,率3 000船员、百工,于公元前210年东渡日本寻找灵芝。灵芝能使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也离不开道教的推崇与渲染。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将灵芝分为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品种,其中“石芝”条云:“石芝,生于海隅名山,及岛屿之涯。有积石者,其状如肉,象……晦夜去之,三百步便望见其光矣。大者十余斤,小者三四斤。见诸芝,且先以开山却害符置其下,则不得复隐蔽化去矣。徐徐择王相之日设醮,祭以酒脯,祈而取之,从日下禹步闭气而往也……服方寸七日三,尽一斤则得千岁,十斤则得万岁[8]。”这里灵芝被人们视为了可以延年益寿的神物。《白蛇传》中讲述了白娘子为救活丈夫许仙,同小青一起急赴南极仙翁处盗灵芝仙草的经过,这部千古传奇、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将灵芝具有起死回生的功能演绎到了极点。
之所以“致命”,其一,对快递企业旗下各网点弊大于益,被跨区取件的网点,取件量下降,基本权益、利润得不到保证,必然会“关张”,而跨区取件的网点,尽管靠“不断开挖潜在客户”,甚至黄牛取件,取件量得以上升,但代价却是“价格差异”,而长期“价格差异”,必然是低效益、不可取的。其二,短时间内,对快递企业,确实如材料所说的,影响不大,但长此以往,区域划分模糊,区域价格差异大,势必造成自身市场混乱等问题,而“内乱”必然会给“外患”可趁之机。
灵芝在中国古代是能够使人长寿的仙草和“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这是对灵芝药效的夸张,但并不是没有一点依据。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灵芝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香豆素、蛋白质等,确实对人体有较好的滋补作用和医疗价值;灵芝中的有机锗不仅能有效地防止皮肤衰老,还能抵御癌细胞的入侵;灵芝能平衡阴阳,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是最佳的人体整体平衡调节剂。
古代人们对灵芝的药效可能也有些了解,所以才会赋予它长寿的寓意,甚至将它神化为还魂药,灵芝自然就成了人们所喜爱的东西,灵芝题材也常出现在丝绸的装饰纹样上,北京定陵曾出土了一件明代织金锦,锦上以升降龙、灵芝、寿字等题材作为装饰,称为“升降龙灵芝献寿纹”(图10);图11为一幅清代云锦图案,由灵芝、水仙、竹子、梅花、牡丹、蝙蝠等题材组合而成,寓意为“灵仙祝寿富贵长春”;图12是清代的一件八团补子,以青色八枚三飞缎为地,绣上具有寓意“连祝长寿”的灵芝、兰花、石竹子、月季等纹饰,色彩丰富,针法多样。灵芝还可以与其他许多题材组织成纹,表达人们祈求平安长寿、吉祥如意的情感。
图10 (明)升降龙灵芝献寿纹织金锦
Fig.10 Glit brocade decorated with dragon and ganoderma lucidum pattern in the Ming dynasty
图11 (清)灵芝祝寿富贵长春云锦图案
Fig.11 Brocade decorated with ganoderma lucidum,narcissus,bamboo,plum blossom,peony and bat pattern in the Qing dynasty
图12 (清)刺绣兰花、灵芝等八团补子
Fig.12 Embroidery pattern decorated with ganoderma lucidum and orchid in the Qing dynasty
3 结语
中国古代丝绸纹样中表达长寿主题的纹饰俯拾皆是,但最为典型的植物题材莫过于桃、松、菊、芝,它们同许多其他相关题材搭配可以组合成无数异彩纷呈的装饰纹样,这些纹样不仅精致华美的表象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寓意深邃的文化意义耐人寻味。通过解读长寿题材的象征根源,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从而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将传统元素应用于设计作品之中,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刘丽芳.中国世界长寿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6.LIU Lifang.TheWorld Longevity Culture in China[M].Beijing:Current Affairs Press,2007:6.
[2]王国良.神异经研究[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5:51.WANG Guoliang.Mystic by Research[M].Taiwan:History and Philosophy Press,1985:51.
[3]班固.汉武故事[M].北京:中华书局,1991:4.BAN Gu.Hanwu Story[M].Beijing:Zhonghua Bookstore,1991:4.
[4]孙星衍,孙冯翼.神农本草经[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18.SUN Xingyan,SUN Fengyi.The Mysterious Scripture on Herbals[M].Shanghai: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1996:118.
[5]陈戍国.诗经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204.CHEN Shuguo.The Book of Songs School Note[M].Changsha:Yuelu Bookstore,2004:204.
[6]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2.XU Jian.Beginners Mind[M].Beijing:Zhonghua Bookstore,1962:102.
[7]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杨鹏举,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58-59,86.GU Guanguang.The Mysterious Scripture on Herbals[M].Annotations by YANG Pengju.Beijing:Academy Press,2002:58-59,86.
[8]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45-50.GE Hong.Baopuzi[M].Shanghai: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1986:45-50.
[9]屈原.楚辞[M].刘向晖,译注.合肥:黄山书社,2002:8.QU Yuan.The Songs of Chu[M].Annotations by LIU Xianghui.Hefei:Huangshan Bookstore,2002:8.
[10]陈澔.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4.CHEN Hao.The Book of Rites[M].Shanghai: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1987:94.
[11]葛洪.抱朴子内篇全译[M].顾久,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16.GE Hong.Baopuzi Inner Chapters Full Translation[M].Annotations by GU Jiu.Guiyang:Guizhou People Press,1995:116.
[12]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665.XU Jian.Beginners Mind[M].Beijing:Zhonghua Bookstore,1962:665.
[13]沈约.宋书: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860.SHEN Yue.Song Book Volume III[M].Beijing:Zhonghua Bookstore,197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