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知名教育学者王雄—— 压力大 焦虑多 这届家长很难当?听听专家怎么说
“好焦虑啊,孩子现在上六年级了,马上小升初了。”
“有点担心,孩子成绩一般,始终进不了班级前十名
。”
家长间这样的对话,并不陌生。
如今,“教育焦虑”已经是一个不新鲜的话题。在这样一个时代,家长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克服焦虑?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青童教育学院院长王雄等多位一线教育专家,试图给予家长一些建议。
案 例
对孩子已经“很用力”,为何成绩还是中等?
市民汪先生的孩子在市区一所热点小学读书,今年三年级。这个学期开学后,他和妻子变得焦虑不已。
“
每天晚上孩子基本上要10点以后才能睡觉,我看着都累,才三年级的孩子啊。”汪先生告诉记者,更痛苦的是陪孩子学习。“我一陪就发火,受不了。”
现在,陪孩子做作业的任务由汪先生的太太陈女士负责。“他做作业有点磨蹭,得时不时提醒。”
陈女士表示,孩子一般傍晚5点半到家,吃完饭大概6点半。然后就开始做作业。
由于三年级了,汪先生给孩子语文、数学、英语都报了一个辅导班,一周一次课,这样,除了学校的作业,辅导班的作业也必须分化到平时完成。
“
这个学期开学后,基本上晚上孩子上床都要10点了。” 汪先生无奈地说。
然而,汪先生自以为和太太对孩子已经“很用力”,可孩子在班级的成绩仍然只是中等而已。“不知道那些学霸是怎么学的。”他颇无奈地说。
汪先生坦言,面对压力,自己和太太经常会对孩子发火,怒斥孩子。“每次发过火,内心都很后悔,但是下次依然控制不住自己。”而自己发火的原因,汪先生归纳,主要是孩子的考试成绩。
“
虽然有时候也劝自己看开点,可是孩子的成绩摆在那里,心里始终跨越不过去。”汪先生说。
分 析
不能把板子全推给“应试教育”
“
现在部分家长对教育的焦虑非常严重,这种压力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来自‘应试教育’。考试绝不是个坏东西,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考试。只要有考试,肯定就会有压力,这是必然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青童教育学院院长王雄分析。
王雄认为,家长必须要搞清楚的是:考试的成绩,并不能和整个人生,或者是整个学习生活划等号。
“
考试考得好,只能证明目前这个阶段知识掌握的不错。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考试,能够说明的更有限。” 王雄说。
王雄以中考举例,定向指标生政策实施后,有的定向指标生进入扬州中学的分数比其他同学低不少,但绝大多数都能适应。
据了解,2020年高考,公道中学学生李昕晔,3年前中考成绩只有654分,但在高考中,取得理科403分的好成绩,挤进全省理科前3000名,进入了一流高校。
“
这说明了什么?很多家长只看孩子的考试分数,好像差一分,孩子一辈子就完了。孩子、家长、老师,学校都要改变观念。压根不是那么回事,人生很长。”
父母要成为保护孩子的最后一道屏障
王雄一直有一个看法,他认为,父母应该要成为保护孩子的最后一道屏障,而不是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
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中长大,而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保障。”
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王雄的观点是,首先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
品学兼优,首先是健康,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品格优秀,拥有较强的心理适应力,拥有诚实、坚毅这样的精神,而不是单单成绩好,考试分数高。”
王雄认为,相比成绩,家长更应该先问问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快乐不快乐,有没有耐挫力,有无诚实品格。而不是放学回来,只问今天考试考到第几名。
“
面对压力时,家长要冷静,给孩子帮助,不要骂他。”王雄告诉记者,“贪玩、笨、懒,是一些家长对孩子责骂时的评价,长期以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
每个孩子,小时候对成年人都是有依恋的,很乖的。如果老师、父母长期对他辱骂、否定,孩子自我否定的种子就埋在那里。所有产生心理危机的孩子,压力的种子其实很早就埋在那里了。当一个孩子否定自己的时候,不再看重自己的时候,家长就应该警惕了。”
建议1:家长要更加冷静
王雄认为,面对压力,家长应该与学校有更多沟通。“这种沟通,绝不意味着那种对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所有要求都言听计从。”
王雄自己是扬州中学教师,他坦言,家长面对老师的一些要求,要做一个冷静的判断。
比如有的老师会布置很多作业,孩子在规定的时间根本完不成,家长产生过度焦虑。“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向老师提出来。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家长要敢于和老师、学校沟通,甚至直接跟校长打电话。教师的要求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家长一定要明白。这绝不是纵容孩子。” 王雄坦言,家长需要勇气。
家长面对整个社会的压力时,指望一个人对抗是不现实的。王雄建议,家长需要相互支持,抱团取暖。
“
比如一些家长群,家长相互吐槽一下,相互取经,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同时,王雄认为,如今的教育,确实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家长应该向那些有专业背景的、优秀老师多沟通多学习。这其中就包括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专业机构人士。
“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保护伞,而不是进一步伤害孩子。”
同时,家长应该树立“全人”意识。孩子首先是一个自然生命,更是社会人,孩子偶尔上上网,和朋友聊聊天很正常。孩子更是精神生命。“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被肯定。”
王雄认为,希望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转变观念。学会全方位看待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精神成长,社会交往成长,提供机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坚韧品格、平和宽容品格、明确的人生方向的人。
建议2:找到孩子的特长 做一个快乐的人
“按照目前的学业评价标准,确实不是所有孩子的学业成绩都是很出色的。”日前,一位小学资深校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她告诉记者,30多年的教学经历,让她清醒地知道,因为自身禀赋的不同,有的孩子擅长目前的学习体系,有的孩子不擅长。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无法出类拔萃,你可以从一个角度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将来在这个方面,孩子找到自信,找到乐趣,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幸福指数高的人。”
曾经,一个少年,一直到初中,学业成绩一直处于中下。在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语文老师发现孩子作业写得很有特点,在语文课上鼓励了他。孩子很高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父母也从这一点鼓励他。后来,这个孩子的作文成绩一直不错,大学毕业后从事文字工作,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这位校长建议,比如绘画、舞蹈、音乐、运动,这些都应该让孩子多体验。找到孩子的擅长。
“每个孩子,一定有自己的所长,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它。”
这位校长认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多接触方方面面,即便没有学出来,至少在接触的领域,有所触动。
记者 刘冠霖
此文选自《扬州晚报》2020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