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大兆街道东曹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少陵原中部北端。东与郭庄、新庄相邻,南与大兆、小兆、兆寨相望,西与中兆接壤,北与鲍陂相依。雁引、韦鸣公路分别沿村南、村东北穿过,老雁引路穿越村子,把一个自然村明显分为东、西两村。2012年,有8个村民小组,431户,1597人,可耕地2100亩。
全村共有常、李、肖等几大姓。少陵渠从村南环绕村西。为了满足西安城东南部分公园和护城河用水,在村北修建地下输水管道,管道口建有一栋九间房屋,常年有专人看管。
村子大约形成于2000多年前。原系西汉宣帝舅家、其母史良娣出生地。在“巫盅之狱”冤案中,良娣抱婴入狱,此婴便是刘询,被救出后转送到舅家,自小在该村长大。其舅家姓史,祖职为“曹”,后裔以供职为姓,居住地便为曹村。
据《咸宁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经巡抚毕沅和知县丁伊志考证,村东500米处一古墓前为千古一相立石题:汉丞相丙公吉墓。现石碑仍散落在墓前。1956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文物普查时,从盗洞中挖掘出土两尊墓志铭,证实此墓非丙吉(鲁国人)墓。
地处较干旱的黄土台塬原,世代以农耕为主,靠天吃饭,农闲时男子多去推柴卖草,妇女多操持家务或编制草帽。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有13眼用辘轳汲水的井,深约40米,另有六个涝池。村子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马路,原名为西汤公路。每逢秋冬农闲季节,不少村民起早摸黑,用手推车把在引镇买的木材、木炭、谷草等山货,源源不断地运到西安出售。
村子东、南、西、北四边有五片柿树林,分别由常、张、秦、肖、李五姓村民在自家土地上栽种、嫁接而成。
1954年组织起农业互助组,后相继成立初级社、高级社。归属友谊管区,管委会设在中兆村。1958年撤销管区,成立人民公社。当时东曹村成立生产大队,下属4个生产小队。1962年编为8个生产队。
1961年全村通电,电磨子、电碌碡取代牲口。1966年建立医疗站,站址临时设在菩萨庙。
1976年全村打6眼农灌深井,约200米,又打两眼大口井,灌溉面积约500亩。1987年在村南偏东打第一眼生活用水的深井,2009年打第二眼村民生活用水深井。经过几届村两委会班子努力,先后铺设管网,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彻底告别千百年来需要两三个人抓紧利用起早摸黑的空闲时间用辘轳绞水的历史。
目前有养猪场5个,存栏数400头;养鸡户10户1万只;养奶牛户2户,共16头。有砖瓦窑一个,鸡笼加工厂一个,镀锌厂一个,大为建材厂一个,共安排劳动力100多人。
20世纪70年代前,全村均为土木结构房屋。改革开放后开始建设砖混结构的房屋。21世纪以后,修建楼房160户,人均住房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1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40平方米。电视、手机全部普及。全村大型运输汽车15辆,中小型汽车25辆,家庭小轿车60辆,出租车16辆,耕种、收割等农用机械10辆。
2008年春季,在外工作的常康朝费尽周折为村里筹资20万元,主要用于修路和其他项目。2011年年底,秦国荣自筹资金,将村内的道路开始硬化,修成5米宽260米长,纵横东西的村内主干道,并安装120盏路灯。每年七月初一过古会。
新中国成立前有两座高十米的古塔,分别位于村东南和村西南,现已不复存在。有五座寺庙,分别为大庙、北寺、南寺、菩萨庙、无量庙。规模较大的大庙,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四间,内塑有佛教或道教数位尊者的泥塑肖像,院内植有古柏十余株;南寺有大殿五间,门房三间,院内柏树十余株。菩萨庙和无量庙分别建在比较宽敞整洁的前街东西两头,庙门相对,均为一间殿堂,比较对称,逢年过节香火很旺。东头的菩萨庙每年正月十九有庙会,并伴有大戏助兴。无量庙位于街西头,庙前有四五个人合抱的千年古槐二株,新中国成立
后相继被市木材公司砍伐。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正月农闲时节,都会排练戏曲节目和踩柳木腿(高跷),村中的高跷比邻村的还要高20公分,所有这些包括戏箱都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毁于一炬。据传,在那个比较愚昧的年代,每逢天旱不雨,就会“法马角”(这是一种迷信的祈求老天恩赐的做法),马角在神灵面前虔诚叩拜烧香焚表,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就好像醉汉一样,全身发抖,然后口衔红铧(烧红犁地用的铧),或“双非”(就是把一根长约十多公分的钢筋烧红,从口腔腮部穿过),被人搀扶,一行数十人沿路敲锣打鼓,鸣放爆竹,被村民蜂拥到杜曲寺坡村一座龙王庙里祈求神灵开恩,普降甘露,以保粮食丰收。
约在1952年,还将格爷(可呼风唤雨的神仙)请回村,恭奉在北寺的娘娘庙里,后转请到东南方位的古塔上。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有私塾学堂四所。1952年设立东曹初小,校址在大庙内,开始有四个年级。1956年因生源增加迁移到南寺,逐步建成六个年级的完全小学。1998年重新规划改建,建成砖木架构的两层教学楼18间,教师12人,学生200多人。2011年撤销,学生分流到大兆小学,区政协委员李宁自愿出资30多万元购买校车接送学生。原址改建一所公立幼儿园。
(时任长安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李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