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辅行诀》二旦汤
导读: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今日重读《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二旦六神大小汤》,对二旦汤的有些许新的认识,记录于此,还望斧正。
寒热不同阴阳自异,表里不同大小各一
作者:李超
二旦汤即阳旦汤与阴旦汤,阳旦汤即桂枝汤,自然广为人知,相比之下,阴旦汤则略显无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阴旦汤,而《辅行诀》中则记载了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将它们相参而读自有收获。
《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阴旦汤主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即在桂枝汤易生姜为干姜基础上加用黄芩,条文结合方药来看,干姜当为内寒设,而黄芩应为表热而设,或者说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此四味药应为表热而设,这既可以从叶天士、柳宝诒用黄芩汤治疗温病来验证,也可以从《备急千金要方》中治疗伤寒温病的解肌汤(葛根、麻黄、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看出端倪。如果再结合《辅行诀》中的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来看,则收获更多。
《辅行诀》中小阴旦汤治疗“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与阳旦汤(桂枝汤)仅一味药不同,从下面表格能更好的理解二方的区别。
方剂 | 组成 | 功效 |
小阳旦汤 |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 天行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而干呕 |
小阴旦汤 | 黄芩、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 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 |
可以明确的是小阳旦汤与小阴旦汤都治疗天行病(时疫),小阳旦汤症见汗出恶风,药用桂枝辛温,故曰阳旦;小阴旦汤症见身热汗出、下利,药用黄芩苦寒,故曰阴旦。《备急千金要方》中阴旦汤较《辅行诀》小阴旦汤多桂枝一味药治疗肢节疼痛,干姜则为条文中“内寒”所设。
对于大阳旦汤、大阴旦汤的理解,我们可以分两个角度,同样的,我们先用表格的形式简单区分一下大阳旦汤与大阴旦汤。
方剂 | 组成 | 功效 |
大阳旦汤 |
黄芪、人参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胶饴 |
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 |
大阴旦汤 |
柴胡、人参 黄芩、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半夏 |
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 |
第一个角度,大阳旦汤及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大阴旦汤及小柴胡汤加芍药。大阳旦汤在黄芪建中基础上加人参治疗营卫亏虚,卫外不固;大阴旦汤则在小柴胡和解少阳基础上加芍药治疗少阳不枢兼有腹痛。这个角度虽然能很好很好的理解两方的功能主治,但依赖的还是固有的伤寒论知识体系,若想更好的理解大小二旦汤的不同,我们则需要换一个角度,还是先从简单的表格区分来看。
方剂 | 组成 | 功效 |
小阳旦汤 |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
天行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而干呕 |
大阳旦汤 |
黄芪、人参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胶饴 |
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 |
从这个表格来看,大阳旦汤是在小阴旦汤基础上加用了黄芪、人参、胶饴,且倍用了芍药。相对于小阳旦汤的表虚感寒而言,大阳旦汤证表里俱虚,表虚则祛邪无力,里虚则寒邪直中,故需参芪补不足而鼓邪外出,倍芍药而散结止痛、藉饴糖甘缓健脾固中缓解止痛。李东垣《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加桂心等治疗中气不足兼有“恶寒冷痛”,可看做是大阳旦汤的变法。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看看大小阴旦汤的不同。
方剂 | 组成 | 功效 |
小阴旦汤 |
黄芩、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
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 |
大阴旦汤 |
柴胡、人参 黄芩、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半夏 |
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大阴旦汤在小阴旦汤基础上加用柴胡、人参、半夏,即在解表热基础上加强了宣畅里热的功效,同时治疗因热结胸胁引起的胸胁支痛、心中烦满等症。小阴旦汤为表热而设,大阴旦汤则为热结胸胁所设,二者既有热邪轻重差异、更有病邪部位的差异。
当然这种解读只是在柴胡汤和解少阳、黄芪建中治疗虚劳的基础上,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参考,对于我们理解《伤寒论》也有些许帮助。
精彩文章
【作者简介】李超,男,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于东直门医院工作近十载,师从经方名师张立山教授,体悟经典;侍诊首都国医名师武维屏教授,融汇诸家。不断钻研岐黄之术,用心体悟经典奥妙,擅长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慢阻肺、肺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对失眠、心悸等内科常见病疗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