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创业逻辑
-题记-
如果创业伊始,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通往必然的“势”上,你会不会中途放弃?
许多创业者之所以放弃,终极归因只有一个:他们一直都看不到当下与未来可以贯通的“那座桥梁”。
-竞争-
2003年淘宝崛起之前,是酣畅淋漓的传统商业混战阶段,那时候的商业经营重心就是竞争,而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聚焦战略”。
对,就是迈克尔波特的定位理论的延伸!管用吗?当时相当有效。这几乎是那个时代企业的经营标配。
我知道一位老师就靠给企业讲这个,一年赚个百把儿万,很轻松。
然后呢?
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平台)的崛起,彻底打乱了原有的商业秩序。
现在这位知名营销专家,已沦落到在家养花,门可罗雀。
说明什么?这个基于产品的聚焦战略、真心不管用了。
附带一个小插曲。
刚刚大水漫过的双十一,传统白电的三强之一、格力的销量已跌出前三。有知情人士透露,恐怕十强地位都岌岌可危!
为什么?
如果现在有人采访董明珠,我相信坦率的她一样会提及:成也“聚焦”、败也“聚焦”。这不是什么秘密。
-各自生长-
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将中国彻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源于顶层设计的……资源整合式公司兴起。
“我已不和你玩产品与产品的短兵相接了,我要帮助你……最终把你整合掉!”说白了,“你能力强,那好、你为我打工算了”。
这些企业创建的伊始就已经设计好了,从经营点(产品)直接跨越为经营面(平台)。
你和它竞争什么?找靶子你都找不到!
回顾历史、从淘宝崛起到2020年,伴随着互联网作为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互联网式企业(或个人)实现了自我野蛮生长的快速阶段。当然、一个不能抹去的事实是:寄生于传统的商业之上。
这让我不时想起:两条平行的道路,一条陈旧的老路、一条崭新的高速,二者之间似乎没有了竞争。
-做面向未来的创业者-
今天的市场环境,算是O2O模式的成长阶段,好像一夜间以往的线上线下“车流”又重新汇入了“同一个车道”。于是、更剧烈的竞争回来了。
简单理解就是:创业者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要同时集中解决“竞争和企业自身发展逻辑重塑”的双重问题。这就是当下的主要矛盾。
怎么办?
“一次交易、终生顾客”,一切决策向用户看。
你真的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坚信——做什么生意,都是在“做顾客”。所以,在持续“ 拉新”的基础上必须想办法把“用户运营”搭建起来。
这个逻辑的意义在于:真正实现了“你干你的(顾客),我干我的(顾客)”,规避了直接竞争;既做了产品也形成了面(产品系统多元,以下延伸),打破了企业自我生长的旧边界。
-行业重新定义-
既然是围绕用户转,也就意味着“用户需要什么你就做什么”,至于你具体身处什么行业已经不重要了。
比如,你是卖儿童服装的,以往的对白是“我是做服装的……”
现在呢?
你应该说“我是服务儿童这一块的”!
儿童这个群体不能变,产品这一块一直都在“动态优化”中——服装、玩具、卫浴、家俱、教育……前提是:只要你的用户喜欢!
所以,传统的“行业界限”、将不在分明了。
-无平台不公司-
总结一下就是:淘宝崛起之前大家都在做点(产品),淘宝崛起之后很多人开始抢着做面(平台),今天呢?点-面-结合!
所谓公司,向来都有一个重要属性,叫资源整合,只不过以往这一点显得并不迫切。而面向未来的公司样式都将是平台,也是准标配。
不着眼于平台的创业者,真心不要创业——因为这就像兔子的尾巴,即使硬着头皮搞下来也长不大——半路“夭折”,几乎是这类企业能够看得到的既定宿命。
—END.
笔者声明: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