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和而不同,互相尊重
我很喜欢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意思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学会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最后达到融合的境界。
“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 ,正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以和为贵,不等同于老好人,并不是处处退让,而是留有余地,在和平的环境之下进行良性竞争。
两人成从,三人成众,四人成𠈌。
“𠈌”为“虞”的古字,“虞”有三种含义:预料、忧虑、欺骗。可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江湖就免不了有争斗,文明社会叫做“竞争”。
很多矛盾和烦恼都源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事情最棘手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的因素。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不会有步调完全一致的人。一味的强求别人和你保持一致,就会四处碰壁。
怎样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彼此成就呢?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就是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为和睦;同为苟同。就是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允许别人与你的三观、审美、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尊重他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不干涉不反对,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尊重他人并不只是表面的客气,而是建立心理边界,尊重他人的心理边界,不越界不卷入。亲人之间需要边界,同事之间需要边界,不太熟的人之间更需要边界。
人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越界,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会给对方带来侵入感,从而产生防御与抵抗心理。
亲子关系紧张,夫妻不和睦,很多都是源于“越界”。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休息天睡懒觉,母亲一把掀开被子,叫嚷着喊孩子起床,指定孩子穿什么衣服,并告诉他接下来应该做哪些作业,必定会引起孩子的硬杠或是软抵抗。
然后母亲气恼: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不懂事,唉,我为他操碎了心,他还不领情!其实是母亲不明白:孩子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空间,继续大包大揽他的事情,不是养出个“妈宝男”,就是“叛逆者”。
讲个和而不同的小故事:丘吉尔年轻时曾在英国下议院做议员,他有一位叫玛格丽特的女同事。两人的政治主张截然相反,两个人动不动就在议院吵得不欢而散。有一天,丘吉尔醉酒,来到下议院开会,正巧在走廊里碰见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怒气冲冲地对着他吼叫:温斯顿,你又喝醉了!你的样子真让人恶心!
丘吉尔很刻薄地反击:是的,你说的没错。我喝醉了确实很恶心。明天我酒醒了就不恶心了。可是你呢玛格丽特?你天生很丑,昨天很丑,今天很丑,明天同样还会很丑!
这对女性来说简直太恶毒了!这件事在下议院广为流传,大家都认为玛格丽特和丘吉尔结下了“梁子”。
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辞去了职务。国王乔治提名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有人反对丘吉尔任首相,联络一些议员打算投反对票。他们找到了玛格丽特,令人意外的是玛格丽特竟然拒绝了。她说:我全力支持丘吉尔,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我想不出还有谁比他更适合领导英国。
这就是和而不同。玛格丽特虽然不赞成丘吉尔的政治主张、不认可他的生活方式,但她依然肯定了丘吉尔的才华。
叔本华在《附录与补遗》中说:“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多元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风格,迥异的美,造就了多彩的世界,如果美只有一种标准,这个世界是多么无趣!
有的人思维模式是单元的,只要有人持不同意见,就无法接受,排斥,觉得别人都是错的。其实当你见识过很多的人和事,就不会轻易看不惯这个,瞧不上那个。
王阳明有句名言深以为然:“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大意是: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就好,心胸宽广之人即使与人发生冲突,也不会让矛盾激化,引来祸事。
《诗经》里说:“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最好的羹汤,应该是五味齐备而又平和,才能够让人吃得舒服,精神愉悦。
令人舒服的关系一定是不用猜、不讨好、不勉强的。“和而不同”、“外圆内方”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习得其中三昧,以平和的心态去接纳、欣赏别人,也就省却诸多烦恼。
生活从来不简单,学会简单过。
与君共勉!
作者/ 雪凝儿
南京市作协会员,小说曾两获全国铁流文学奖,作品曾入选《南京新时期短篇小说选》。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别样风景,感悟人生,期待与你在文字中相逢。
”
情感原创:40岁以后,你的脸就是你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