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平肝降血压

高血压可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情志过极是导致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精神紧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而化热化火,导致肝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病初期,病理因素为风、阳,多属于实证、热证,病位主要在肝,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口干口渴,目赤,便秘尿黄,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有力。治宜平肝潜阳,清热降火,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患者,男,32岁。初诊:2008年7月15日。头晕1年余,体检发现血压增高,当时为160/100mmHg,几次复查血压均在(150-160/90-100)mmHg之间,曾服复方降压片,每日1片,血压在(130-140/80-90)mmHg之间波动。现头晕,心烦,失眠,易怒,工作忙或者着急时血压升高,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黄,脉弦而有力。有烟酒嗜好,其父有高血压病。今测血压150/90mmHg。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属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治宜清肝泻火,平肝潜阳。处方:天麻15g,钩藤(后下)20g,黄芩15g,生地黄12g,决明子15g,野菊花12g,栀子12g,川牛膝12g,泽泻15g,枣仁15g。二诊:前方连服7剂,头晕症状减轻,心烦也有好转,睡眠仍差,大便已不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35/80mmHg。仍宗前方,加合欢皮30g。三诊:又进7剂,睡眠有好转,仍有心烦,工作紧张或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3h以上)血压就会升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处方:天麻15g,钩藤(后下)20g,龙胆草12g,栀子10g,胡黄连10g,黄芩12g,决明子15g,枣仁15g,合欢皮20g,五味子10g,川牛膝15g,珍珠母(先煎)30g。四诊:前方又进7剂,药后心烦明显减轻,血压趋于正常,睡眠有好转,舌质红,苔薄,脉弦,血压130/80mmHg。因工作忙要求改服成药。处方:牛黄降压丸,每日3次,每次1丸;愈风宁心片,每日3次,每次5片。

按: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平素工作紧张,临床表现为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证,虚证不显。治疗以清肝热、平肝阳为主,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二诊时症状好转,而睡眠较差,加合欢皮以解郁安神。三诊患者有心烦,肝火未清,故加龙胆草清肝热,珍珠母潜阳安神。四诊患者症状缓解,血压稳定,暂改用成药。翁教授认为,高血压病表现为肝热上冲实证时,不用苦寒药(龙胆草、黄芩、栀子等)不能清其火、且不易收到降压效果。但久用、重用苦寒药物易伤阴败胃,故不宜久用,并应配合养阴健脾药,如生地黄、陈皮等。龙胆草性味苦、大寒,本患者初诊未用该药,就是考虑到苦寒药的伤阴败胃作用。而三诊患者仍肝火炽盛,故加该药顿挫热邪,症状好转后,改用成药。肝体阴而用阳,本患者未用柴胡,恐用之截肝阴,俾肝火更盛。

本文节选自2011年10月第26卷第10期《中华中医药杂志》之《翁维良教授治疗高血压病验案分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