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的分裂,导致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

晋国的分裂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晋国是能够与秦国一样担负统一大业的对手,所以当晋国分裂之后,秦国国君非常高兴,之所以高兴是因为秦国少了一个关键对手。晋国的分裂在当是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就会发现晋国是必然走向分裂的,而韩赵魏必然会取代晋国。

晋国地图

但是历史不会倒退,晋国必然走向分裂的原因则来自于国家内部,当然国家的国君肯定不会想让晋国分离,分裂晋国的是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断反抗规则的小宗室,这些人一边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力量,另一边又不断的消灭大宗势力,进而导致晋国权力被下移,转移到小宗室的手中,并且小宗室或者势力有很多支。他们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伺机消灭对手,最终仅剩下韩赵魏,这也是晋国最终的归宿。

一个国家的灭亡,究其根源,主要来自于内部,晋国也是如此,从晋国国君到境内的各种势力,都在参与争斗,晋国就一直处在这种争斗的过程当中。斗争的结果就是支持晋国统一的同姓宗族人数变少,而其他异姓势力变强大,异性势力是不认同晋国的,否则也不会造反,当异性势力完全成了晋国内部主要势力时,“晋国”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称谓。

晋国博物馆

一、晋国分裂的内部原因

晋国分裂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两点,这两点既有来自小宗势力的争夺,也有国君自己的不争气。在这里需要首先明确两个概念,何谓大小宗,所谓的大宗就是国君的嫡长子,那么小宗就指的是国君的其他儿子。按照惯例,大宗自然要继承国君的位置,小宗就会被分到其他地方做一个地方长官。按照惯例顺利,大宗的地位优于小宗。

《礼》记载: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晋国分裂的第一个内因就是来自于小宗的争夺战,晋献公的祖辈是小宗一支的,但是晋献公的祖辈不甘仅仅在曲沃这一带,他拥有更大的野心,想要争夺一国之君的位置,经过了长约70年的的奋斗时间之后,直到晋献公继位,小宗势力取胜,并且夺得了国君之位。晋国经过这次小宗夺取国君之位之后,小宗上位必然需要铲除大宗同姓,所以晋国内部同姓宗族被除掉了很多。虽然最后已然时晋国的同姓祖宗掌权,但是实际上宗族势力被减弱了很多,被减弱的势力就是大宗的势力。

《周礼》史料

晋国分裂的第二个内因是由晋献公本人导致的,晋献公虽然如愿以偿的当上的国君,但是这个人也并不靠谱,晋献公任由自己的宠妃干涉太子之位的决定权,妃子作为一个外族人,对晋国君主一族的权力虎视眈眈,所以这个宠妃就一直寻找夺权的机会,换句话说,宠妃的目的即是削弱晋国同姓宗族的势力。晋献公的宠妃名叫骊姬,在遇到骊姬之前,晋献公已经立了太子,但是遇到骊姬并且骊姬给晋献公生下了一个儿子之后,骊姬就想让儿子当太子,晋献公也赞同这个想法,于是两人就对太子的产生的不满。

骊姬是一个有些小聪明的人,所以她拦住了晋献公想要直接废除太子的决定,理由是这样做太明目张胆,并且大臣们也不会同意。不过骊姬并没有直接将这个理由告知晋献公,而是用一副充满关爱太子之心的口吻对晋献公说了一番话,骊姬认为太子必须多立功劳才能让大臣们心服,所以太子必须远离京都驻守边关。糊涂的晋献公听从了骊姬的建议。不过这只是骊姬计划当中的第一步,她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必须废除现任太子,于是就设计离间太子和晋献公的关系,最终除掉了太子。虽然太子被除掉了,但是骊姬的计划却只成功了一半,因为她的儿子并没有当上太子,最终被忠于晋国国君的大臣除掉,祸乱晋国的骊姬也被人除掉了。虽然最终重耳返回国内,晋国也暂时得以恢复,但是通过骊姬之祸,晋国的宗族势力又减少了很多,到了晋献公去世之后,晋国内部宗族的部分权力已经被外姓人所掌握,例如赵姓、韩姓等。

《烈女传》记载骊姬:惑乱晋献,谋僭太子。

晋国分裂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以上两点,一是晋国内部同姓宗族势力的减弱,这必然导致异性势力的崛起,例如韩国的创建基础就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这就会分裂晋国创造了条件。二是晋国国君的不明是非,骊姬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晋献公却没有及时阻止骊姬的行为,反而铸成大错。这是导致晋国同姓宗族势力进一步减弱的原因。晋国内部的同姓宗族势力减弱,导致国家的统一性变弱,进而加快了晋国分裂的步伐。

晋献公影视剧照

二、晋国分裂的外部原因

晋国分裂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二是异性势力的崛起。这两个原因也是不能缺一的。周朝在此时只是名义上的天子,各个诸侯国的事情几乎都是由诸侯国自己的决定,这就说明尊上的礼节已经变得名不副实了。

其实这种礼仪上的破坏除了在周天子和各个诸侯国之间外,就连诸侯国内部的大小宗关系甚至其他势力也受到了影响,在很多诸侯国内部,发生过不少小宗取代大宗、异姓取代同姓的事情。晋国深处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难免会受到影响,即使国家强大,但是晋国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仍然发生。

《史记》史料

除去大环境的影响,晋国分裂的外部原因还有第二点,就是异性势力的崛起,当同姓祖宗在互相残杀、争夺权力导致部分权力旁落他人,这里的他人既有小宗也有异性宗族,这些旁支或者异性势力不断的争夺,一步步的扩大自己地盘,一步步的削弱晋国宗室的权力。但是这些势力并不是只有一支,而是多支发展起来的,在晋国势力形成多种势力制衡的局面,最终发展成了韩赵魏三家,这也是晋国分裂的重要外因。

总结

晋国最终分裂的局面让人感到唏嘘,如果晋国没有分裂,那么秦国就会寝食难安,但是这样一个令秦国闻之胆颤的国家由于内部争斗、外部夺权进而走向分裂,促进了秦国统一的步伐。这就会让人产生疑问,都曾经是强大的国家,都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为何晋国会发生内部分裂、外部夺权的事情,而秦国却没有呢?这其实跟两国的发展思路有关,秦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并且重视变法,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上下更加凝聚,国力日益强盛,而晋国的领导人却只重视地位和领土,在发展上重视不足,所以两国发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领导人的战略眼光不同。

商鞅变法

晋国的分裂既代表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尊上礼仪的破坏,也助推了六国的统一。从“失礼”的角度上看,虽然晋国的衰落深受其影响,但是究根其源却是国君的不善领导和不善观察,尤其是晋国之内大宗人员多,而小宗野心勃勃,这样就会更加容易导致分权的可能性。从助推六国统一的问题上看,晋国的衰败,最高兴的是秦国,因为秦国没有了统一路上最大的一个敌人。

在晋国灭亡之后,韩赵魏三国相继瓜分晋国,这三个国家的出现,代表着新的格局的出现,即战国七雄,也代表着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一超即为一个超级大国秦国,多强则指的是其他六国。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促成了合纵联盟战术的出现,所以晋国的分裂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代表着新的时代的开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