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过立冬,饺子是离不开的,关于饺子的来历,据说与医圣张仲景先生有关。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在大堂行医。后辞官回乡,时值冬天。在路上,他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以“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到了,就该养阳气的潜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属于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北;太阳到达黄经二百二十五度。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立冬作为“四立”之一的重要节气,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仪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古人根据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推测整个冬天的冷暖:“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一冬温(暖冬)”。
立冬这一天的习俗与吃有关,看到这里,不少吃货肯定摩拳擦掌,迫不及待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了。北方习惯吃饺子,南方则偏爱鸡鸭鱼肉。那么要怎么吃才健康呢?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虽然冬天食疗进补是顺应天地,但怎么吃,吃什么这里面的学问就很大了,而且吃东西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饮食不同。总的原则是:秋冬养阴,勿扰乎阳。即以养阴,不扰动阳气为主。养阴吃什么?我首推白萝卜,萝卜色白,应肺金之色,能防止肺干燥。萝卜被称为平民人参,立冬吃萝卜有很好的滋润作用。其他如莲藕,黑豆,白菜,猪肉,银耳、梨子,柿子,甘蔗等。但是辛辣,烧烤,煎炸等扰动阳气的食物请远离。虽然美食很可口,但要注意不要吃得大汗淋漓,汗出则扰动阳气了,并且汗出当风,极易感冒。怎么吃?一定要温饮温食,切忌生冷寒凉。三餐按时吃,晚饭更宜清淡以养阴。冬天要少点盐,吃点苦。《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冬季应肾,肾主咸,心主苦;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冬天,动物们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我们人类的皮毛就是衣服,及睡觉时盖的被子。如果衣被过于单薄,导致身体处于寒冷状态,为了抵御寒邪,身体就会调动好不容易潜藏的阳气用来抵抗寒邪。此时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通过衣被,让身体时刻保持温暖状态是一件既舒服,又养生的事。但也不要穿得太多,导致捂出汗了。尤其是小孩,小孩为纯阳之体,并没有大人想得那么怕冷。前几天有新闻报道,一个奶奶给孙子穿了厚厚好几件衣服,这其实是好心办坏事了。“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合乎天道的睡眠是最好的养阴药此时,我国多数地区能明显感觉到昼短夜长。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告诉我们,冬天的作息要比夏天有所调整,早睡晚起,等天亮了,一天中天地的阳气升起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晚睡,熬夜,不仅伤肝,还一直消耗阳气用来维持身体机能,非常不利于阳气潜藏。凡事都要张弛有度,一味的以妄为常是很败坏人品的事。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减少情志活动,不要做些易引起精神亢奋的事。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避免烦扰,以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不要扰动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