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云丨太平山往事

很小的时候就听二哥说过,太平山的人家,太平山的森林,太平山的奇峰异石,太平山的道观。我不用想,不用看,二哥的神态言语就透出了太平山的神秘与传奇。

三十年前,在家里最艰苦的年月,十八岁的二哥背井离乡,只身上到太平山做副业,为深居在太平山的人家驼树过江西。

江西这边的半山腰,远看大片的古村落错落有致,走近,木板房如“壁挂蓑箕”。最大的村庄也只不过四五户人家,有的山头才一户,稀稀散散,像洒落的种子。在山这边喊叫,山那边能听见,若去串门,要走上半天。他们特别讲风水迷信,除了做房,村庄周边不得随意动土,不能随意砍伐,就连菜园子都极少有,种庄稼要去很远的地方。

靠山吃山。他们每家每户有自己祖传的森林,生活来源主要靠春天的竹笋,男人把竹笋从山上挖回,女子把竹笋做成多种花样,笋衣、笋块、棉笋、腌笋。冬天,他们用枫树种香菇、木耳,晒干后一肩挑,销往山外。其实还有一种野板栗树养香菇更好,枫树种菇长势虽猛,但树的寿命不及板栗树长,产量也不及板栗树高。太平山最大的板栗树两人都抱不过来,满山满岭都是野板栗,但很少有人采摘。山上野兽横行,却很少有人打猎,唯一队长一杆土枪,是拿来防身的。

人住深山,山路陡峭,交通闭塞,山中的资源虽然丰富,但无法运出,导致贫穷落后,男子想讨个老婆都困难。当时山外一位娇滴滴的女子嫁到太平山,出嫁那天行至一半,见越上越高,坐在地上耍赖不肯嫁了,万般无奈,新郎只得背起新娘爬十几里山路,总算在吉时把新娘接到了家。为此,新郎累得高烧不退,大病半月之久。

太平山人所住木屋,大多也是祖传下来的。树皮当瓦,木板当砖,以树当梁。每换一次树皮瓦,需要大量的杉树,而且只能是原始森林的杉木,树皮厚实,肤色黝黑,韧性好。在四五月份,雨水充沛,树木潮润,是伐树取皮的好季节。大树伐倒,每间隔一米长用刀砍断树皮,然后用弯刀挑破从竖纹划开,再整块剥离,每棵树剥至有树杈的地方为止,树枝扔在山上任由自生自灭。刚剥下的树皮还是卷曲的,他们在山上用树搭建一个台,把树皮一块块平铺在台面上,然后用大树压在上面。待树皮压直风干后,再运回家中盖房。一块扣一块,半边重叠在一起,待露在外面的树皮年久老化,又把里面的翻出来,老化的压进去,这样又可管许多年。

开始二哥是帮他们剥树皮,剥一块树皮两毛钱,包吃包住。把树皮剥光,再把无皮树驼到山背,卖给位于湖北的林业站。其实江西那边也有林业站,但他们没有现钱,一拖就是两三年,而湖北的林业站都是一手交树一手交钱,而且价格要比江西的高。也许是湖北的林木资源没有江西那边丰富的原因。江西林站为了不让树木流失,在交界处设有关卡,二哥和一些驼树工只得等守卡人收工才悄悄过卡。所卖的钱四六开,主家得六,二哥他们得四。

从伐树盖房,那些住户发现了卖树这条生财之道。从此,每家每户长年累月大规模砍伐,二哥除了家里农忙时回来帮忙,其余时间都在太平山驼树,一驼就是四五年,由于砣树工越来越多,雇主干脆在离道观不远处,搭建一个大工棚,供这些搬运工人住宿。

有时大雪封山十几天不能出门,二哥就到道观烤火取暖。山上道士最多的时候有四五个,大雪封山的时候除了留守的老道士,其余的会去别处庙宇帮忙。老道士对二哥这些小工友特别和善,也特别照顾,常给他们讲故事。

当时的道观虽算不上雄伟,但香火延续了七百多年,是江南著名的道教圣地,香火旺盛,信众遍布湘鄂赣。当时他们管上庙敬香叫“朝山”,远近流传一句话:“朝山一世,不如大路拈根刺”。意思是除了拜菩萨,还要多做善事、实事,哪怕是把拦在大路的刺拈走,方便了别人通行,犹如朝山一般。

道观左边有个庙堂,据说是守庙神,所有香客必须先进这个庙堂进香,然后再去大堂。大堂门前有一对古老的石狮,半人高,呈黑色,旁边有块铁豆腐,一杆重280斤的老铁秤,乃道士练功所用,练功时,道士把铁豆腐搬到石狮子的背上,然后又搬下来,周而复始。太平山有一户朱姓的人家,个个武艺超群,但只传本姓,且传男不传女,他家房屋与别家庭院大不相同,四合院中间设有练武场,由于我们是同姓,二哥曾在他家做客,每天清晨,老太爹会在练武场教子孙们练武,就连庙中的道士也敬他几分。

同在太平山,湖北这边的人家,不管是房屋和生活方式与江西人家截然不同,江西人住的是木屋,而湖北人住的是石头屋,房屋以石块为墙,石板为瓦,只有房梁才是木的。山上有一种石头,天然的层层重叠,仅用锄头就可一块一块撬起,厚薄均匀,而且平整,薄的当瓦,厚的就拿来彻墙。

由于居民大都居住山脚,粮食较为丰富,常将粮食作物销往山腰林业站的代销部,代销部如一个交易所,江西村民吃的食物和菜都在这个代销部购买,他们的自产品有时也被代销部收购,难怪江西湖北互称对方为“老表”,他们不仅从生活上,还是物资流通上都相互依存,互利互惠。

前些天,应友人相约去太平山一游,一睹太平山的迫切之心,在如乌龟爬行的车子里愈来愈烈。一路上,我所看到的太平山与二哥所述三十前的太平山大相径庭。陡峭的小山路已变成之字公路,石屋踪影全无,被耸立的洋房取而代之,山谷青松挺拔,竹影摇曳,覆盖在茶叶上的白油布,远远望去似漫山白雪,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江西那边的原始森林携手古老的木屋不知去向,低矮的灌木杂乱丛生。

只有山顶的道观红墙黛瓦、飞檐耸嵴,香火旺盛依然。就像太平山的守望者,凝结着代代人的记忆,怀揣着无尽的故事,只等亲近他的人听他诉说陈年往事。

作 者 简 介

朱凌云,女,汉族,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文化馆馆长,湖北舞蹈家协会会员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10月至今在《文化通山》连载《童年那些趣事》系列,后多次在《珠海特区报》、《香城都市报》、《九头鸟》、《咸宁周刊》、《通山文艺》、《孝感日报》、《湖北日报》发表散文。写作之于我,犹鱼之于水,是能让我的心灵浸润其中的快慰,是岁月日渐沉积的精神珠贝。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道教:唯一发源于我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

    农历七月十四夜,半山腰,坟堆前,一大一小两人正烧着纸钱.只听一少年弱弱问道:"师傅,这里就是历代祖师的墓地吗?""嗯,徒儿,你记好了,待为师升仙后,记得将为师葬于此处.& ...

  • 【每天老照片】-1万-4076-1935年的华山老照片 道观、道士、还有美景

    【每天老照片】-1万-4076-1935年的华山老照片 道观、道士、还有美景

  • “北京第一道观”的由来,你知道吗?

    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外,有"北京第一道观"之称.其初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天长观,金明昌年间重修,改名为太极宫.元初道教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驻太 ...

  • 七律/兴至太平山

    暮岁闲悠志向偏,携朋兴至太平山. 逶迤村路转三弄,明亮农屋敝几间. 可爱狼青知主意,丰饶酒菜款宾欢. 老朱好客兵山晓,仪态非凡大度仙. 2021.7.20.晚

  • 朱凌云丨提个火笼去上学(散文)

    "妈,提个烤火笼来,我脚冷,"坐在暖气房里的儿子喊.坐在温暖舒适的房间还叫冷,心想,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哪像我的童年,在那个贫困而窘迫的年代提着火笼去上学. 小时候我就读在烽火尖下 ...

  • 朱凌云丨乡里酒香

    儿时的记忆里,又是一年高粱红,父亲背着手站在田埂上,半眯着眼望着沉甸甸的红穗在风中摇曳,一脸醉意,似乎正在品尝香醇可口的高粱酒. 父亲好两杯酒,年轻时属于白酒一斤半,啤酒随便灌的那种.当然,我只是比喻 ...

  • 朱凌云丨阳台的蝶

    说起蝴蝶,想到的是她的美貌,她的舞姿,她的缠绵,还有她的悲戚.其实蝶本身没有悲,应该还是励志之物,她不甘于做丑陋的蛹,破茧而出,化身美丽的蝴蝶.就因梁祝两位悲情人物,死后化蝶,从此只要是关于蝶的音乐, ...

  • 朱凌云丨茅屋豆腐香

    小时候家里穷,过节没肉吃,阿母总少不了打桌豆腐来丰盛一下饭桌.阿母做的豆腐好吃,细嫩爽滑.阿母做的豆腐也好看,玲珑剔透,乳白色带点微黄,块块成形有弹性.在制作时,整个茅屋都弥漫着浓浓的豆香味. 那时打 ...

  • 朱凌云丨大幕杜鹃红似火

    大幕的杜鹃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游客更是爆棚如织,为了避开假日的高峰期,文化馆与文化通山一起举办的"我爱大幕红杜鹃"笔会定在了星期五.看大幕山的杜鹃,我们占尽天时地利,要比别的城里人近 ...

  • 朱凌云丨狗这一辈子

    在人的温饱都有问题的年代,狗更是不曾有过一顿饱餐,即便有些剩饭剩菜也要给等着过年杀肉的猪吃,对人们可有可无的狗来说是没有这般待遇的.唯独只有在人吃饭的时候,在桌下等,当然全村的狗只要瞄准哪家吃饭,可随 ...

  • 朱仁康丨关于苍术的疗效

    过去一般只知重用"白术",而忽视了"苍术".我写这篇稿子的动机,唯一希望能突破以前对苍术在一般认识上的局限性与应用的治疗范围,以充分发挥苍术应有的疗效. 我以往 ...

  • 被倒卖三次的男孩:我想杀死11岁时的自己丨戒毒往事08

    昨天 「戒毒往事」故事点这:01在隆冬之前回到家 02嗑金瓜子的人 03看不见的牢笼 04土耗子的人生规划 05鹤爪先生 06双面毒师 07爆裂人生 大家好,我是陈拙. 最近认识一个特殊的朋友,很想介 ...

  • “我不把自己喝醉,你哪来的机会”丨夜店往事(下)

    从厦门电音节回来,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和小舞第四次见面了. 此刻,我安静的坐在水井坊的河边,吹着和煦的微风,听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小舞从中学时代起,就是朋友圈里的风云人物. 高挑的身材,靓丽的外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