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泓丨风起波生不逐流
风起波生不逐流
——记著名书法家王乃钦先生
王乃钦,生于1947年11月,福建惠安县洛阳镇人,祖居六柳堂,因自号六柳斋主。1966年毕业于惠安中学,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立华侨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我们专程拜访慕名已久的知名书法家王乃钦先生。王先生书室位于市区某花苑二楼的王乃钦书法艺术学校,这是一处令人清新、自然,心旷神怡的“翰墨"世界。办公室四壁几乎挂满书法作品,案头桌上堆满字帖和古今书籍,在靠墙书橱堆放了数十册获奖证书及各色的奖杯。观其书法天真烂漫,不刻意雕琢,平淡中见虚灵简远,达到相当境界;听其闻,王先生倜傥不羁,性格豪放,幽默乐观,爱饮酒,喜咏诗作词;观其人,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他温雅敦实,不喜高谈阔论,唯独谈起他喜好的书法却滔滔不绝,出言精辟,给人以启发。在就座以后,王先生用他那带着很重的惠安口音,告诉笔者,他平生有三癖:嗜书、好酒、写诗。嗜书始于童蒙,而饮酒、写诗则是而立之后。
天赋我才愈挫愈坚
王乃钦,从童年开始就是一个钦仰书法的书痴。他的家乡位于惠安洛阳江畔,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哺育了许多文人骚客。这个小村落虽然贫穷,但与书画的渊源很深,小镇上画画的写字的人很多,又得益于古城泉州流行书画雅风,他祖上几辈旅居海外,其父又蛰居国内乡间,读书不多,故王乃钦的书法纯属自学。孩提时代,王乃钦即极其聪颖,喜涂鸦,家里买不起纸笔,他就在老古厝用粉笔或木炭满地满壁乱画,却有板有眼写出横平竖直,且结构有力度。一天,他的充满灵性的雏作,被乡中一位长者发现,立刻向乃钦的父母进言:应着意培养,以发挥其丰富的天资。可是父母亲除了着力于解决三餐温饱外,无力使他接受正规的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练就了抵壁作书的功夫,然而在那一切艺术皆沦为粪土的年代,王乃钦只能藉之“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聊以自娱。虽因生活窘迫,未能系统学习,但在“社会大学”里耳濡目染,一颗艺术的种子已埋入他的心田。艰苦的生活,丝毫没有磨损他追求艺术的意志。
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机会,1978年,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的王乃钦考进了梦寐以求的厦门大学中文系,且担任了厦门大学学生书法会首任会长,他为矫正以往软媚习气,曾转学魏碑,对龙门二十品用心犹勤,企求奇纵宏强,然而功力不济,常流于粗野,同好者曾讥其书为“狂情体”。
广罗博采融会贯通
1982年,王乃钦由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随后执教于华侨大学中文系。他擅长格律诗词,肩负古典、文学及书法的教学任务。由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他曾较系统地钻研了历代书论,兼及哲学、文学、美学、绘画、心理学及伦理学等。同时,他又潜心揣摩历代碑帖,上追秦汉,下及晋唐,直至宋元明清,几乎无不涉猎。王乃钦擅多种书法,宗法汉魏晋唐神韵,而能自出机杼,灵幼雅逸,自然朴拙,气格趋迈,骨力充盈,为识者所重。他学书主张兼收并蓄,广罗博采,融会贯通。其读书方法受苏东坡的“再次作一意求之”的分类法(即所谓“八面受敌”法)启发较深,表现在学书方法上,但祈遗貌取神,摄其神理,不重形模,这当然要借重于他早年较长时间的临池不辍。而今他学书采用的不是通常的临书方法,较多地采用泛读和精读法,凡一帖在手,对面干坐,渐至心领神会,物我同春之际,绝不妄从。据他自己介绍,叫做“不断丰富自家的语言,以期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因此,他的书法能别具面目。
“耀文含质,推方履度”。王乃钦的书法稚拙天真,质朴宽大的风格,已引起国内外书界的注目。他近年曾获全国首届民族大家庭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书法“金果奖”,全国“杏花杯”书法大奖赛一等奖。书法论文多次发表于全国性书法刊物及大学学报。1986年底同当时泉州市市长陈荣春赴日本学术访问,拜访者络绎不绝。1987年被上海《书法》杂志评为全国37位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之一,求字信若雪花飘飞。1994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名满星岛。他的名字和作品被载入《当代书画名家》(百人集)、《中国古今书家》和《中国专家学者》等20多部辞典和作品集。《书法》杂志1988年第四期“书苑撷英”介绍了他的书法,其中隶书作品写的是秋瑾的诗作。其艺术形式与内容配合得十分协调,豪迈挺拔之气溢于言表,冷隽艰涩深藏机锋。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在苏州和郑州展出,评誉很高。《苏州报》赞誉:“王乃钦的行书,运笔飘逸,隽永清丽,从平稳中见奇书,从沉着中见才气,跌宕磊落,堪称佳品。”《郑州晚报》则褒美其作品“兼隶兼行,兼画兼书,形态多姿,淳朴自然。”《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一些海外报刊也先后评价他的书法艺术。
执教于大学近20年,使王乃钦有较宽裕的时间接触大量碑帖和各种书籍。他初练字时,字帖难觅,他从赵孟粮《三门记》入手,后来得《大字麻姑山仙坛记》、《颜勤礼碑》、《张迁碑》和《石门颂》。他于《麻姑仙》、《张迁碑》和《石门颂》用力最勤。由理性的思索到真切的感悟,“峰回路转方知径,风起波生不逐流”(王乃钦诗词),他慢慢地寻找到适合表达自己的艺术语言。不管是诗,是书,他都把它看成心的音乐,自觉活托出自我的性灵,渐悟真诠,趋于自然。
“墨翻衫袖吾方醉,腹有诗书气自华”。王乃钦喜豪饮,犹喜酒后挥毫,效果甚佳。他的诗句“兴逸更需三百盏,泼为朱墨写雄奇”就是他这种情景的写照。见景生情,感事抒怀,常常口占高咏,诗作多即兴而成,才思敏捷,辞意超近,而又清新自然,饶有情趣。其诗名长期为书名所掩,实其诗才胜于书艺。王乃钦除积累学识,陶冶性情,还喜交游,并以山川草木、宇宙万象为其创作源泉。
近年来,王先生醉心于研习古代书迹,钻研历代书论,以实践东坡居士“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律”的体会。其间,他撰写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论文。如《当代书法创作刍议》、《菜根谭与中国书法精神》、《书法的情感表现探赜》等在全国性刊物发表,并在书坛引起反响。他那长期被书法才华掩盖下的诗才也罄露勃发。如他与上海百岁老书家苏局仙成了忘年神交,就是因诗结缘。据王先生介绍,1989年,苏老从有关报刊上读到他书作“寓平淡于奇拙之中,寄天真于质朴之内”后,引为知音,遂作诗一首(自书)寄赠与他,诗曰:“拙字评来真中的,两君而外别无人。终怜不善趋时尚,失却群芳一点春。”当时王先生即赠一幅自书诗:“南仙北拂欠传闻,佛老仙童殊格分。平淡天真如不识,楮君毛颖向谁云?”苏老阅后大喜。从此两人书信不断,在书坛留下一段佳话。
作 者 简 介
洪泓,字闻之。男,公务员。福建民间文学交流中心研究员、闽南文化学者、闽南语作家。2012年于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散文随笔集《一片觉悟》,2013年于中国长安出版社正式出版法学论文集《有此说法》,2014年至今创作中国内陆首部长篇闽南语民俗散文《西街》(待出版)。
一次机缘巧合偶得弘一上人(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之言后,遂自号日二一堂,又号龙宝斋,别署半学斋,温陵人。生于花棚下,长在曾井边,行走于古城内外。定位品茶人,文字客,云游者,古器物收藏者。信奉名不必显,钱不在多,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在!勉强的不要争,该为的尽管作,平常心本分事,甘愿做欢喜受。不负花月,不废笔墨,不离山水,不绝音韵。冷眼观世,潜心笔耕,忙碌于现实,自驰于内心。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