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树强丨再来一碗饸饹条(散文)
前一阵子去郑州办事,因为时间尚有充裕,也很想再回味一下二十多年前的味道。当下调转车头直奔第二故乡,一个小时的时间飞快即过,到达目的地。
多年未见的战友们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就赶到高速路口接站,终于又聚在一起了,激动不已,亲切温暖,百感交集,寒暄过后,相约老地方,直奔还算有名的饸饹条小吃店。小吃店门口,依旧是久违的压面机,只不过是由人工压面换成电动机器。空气中弥漫着不变的香味,小吃店店面扩大了不少,还增加了更多的吃食,尤其是面筋泡才叫一绝!这才是配饸饹条的必须菜品,但在那个时候,因为经济拮据我们是无缘享受的。
记得刚刚入伍的时候,每月的津贴费不到二十块钱。除去生活洗漱用品外一般的不会再有其他开支,余下的几块钱就用来打牙祭喝酒了。不是每个人每个星期天都可以请假出去的,一个连队只配发五张出入证,进出营门必须三证齐全才行,为了让同志们都可以出去逛逛街,我们的请假时间以小时计算,下午开饭号是最后的归队时间,绝对不许超假的。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一个小时的假期,所以一般会在营区附近的小吃店来解解馋,离我们最近的吃食就是东关十字路口的饸饹条店。
店面不大,在墙根底下搭一个布篷,下边摆一口大锅,四周再摆上几个条桌,放在十几只木头小板凳,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店却是我们向往美食的处所。如果是冬天,每一位食客都萦绕在热气中,别有一番风情!
饸饹条是由荞麦面做的,《最后一个匈奴》里描述了杨岸乡在造纸厂边上的小吃店吃的一碗荞麦羊腥汤基本上是一种吃食。
把荞麦面和成面团,里边加点碱面,就呈现微黄色。锅里边是滚沸的开水,锅上架有铁架子连着一个带盖子的圆铁筒,筒盖上连着一根木棒伸在锅中央,铁圆筒可以左右摆动,铁桶底部扎满细小的针孔,有人来吃饭,大师傅拉过铁筒,揪一团荞麦面,塞进筒里,然后使劲压着木棒,立马细细的饸饹条顺着热气下到锅里,一碗量够了,用手揪断面条然后就开始捞面,一双长筷子夹着飘在水面上的饸饹条,顺水拉过来盛在放在锅边的陶瓷碗里,顺手拿起一把勺子舀一勺事先用猪肉丁熬制好的臊子,浇在饸饹条上面,油汪汪的盖满一碗。
我们为了过足嘴瘾,一般会要两碗并且要添加两三次臊子汤,并且,我们两三个人会把人家用热油熟好的一小碗辣椒吃的净干,就这,临走时还要对老板说,你的辣子不辣,下次换辣一点的,这次不过瘾。我们边说边走,还用手巾不断的擦着满脸的汗水以及沾满辣子油的嘴唇。
饸饹条这种吃食在其他地方却无缘品尝,只有回到第二故乡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当时的味道。我们边吃边聊,品着饸饹条,诉说着往日的美好与艰辛,仿佛回到二十年前,战友们潮气蓬勃,意气风发,工作上团结协作,岗位练兵,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工作之余,小聚小吃店,共品美食,指点江山侃侃而谈。而今两鬓华发,更忆当年美好,青春不再来,军营生活留在共同的记忆里,吃罢喝足兄弟之情更加浓厚,又不得不惜别,只能是期盼着下一次的相聚!
作者简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作品入选《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强》。喜爱文学,爱好旅游。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长起来,而文学将陪伴我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