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干塘记忆/孙伟
生活的酸甜苦辣,早已被岁月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时常,我会在记忆深处捡拾一些碎片,拼凑自己对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生活的回味。
此刻,在那个遥远的山村,在青山翠林掩映下的一个水塘,就如一泓清泉在心中缓缓流淌。让我的思绪追随着那清泉,慢慢品读曾经的记忆。
那水塘叫做干塘,是紧邻村子东边的一块水塘。大约二十亩左右水面。是祖辈们在两条平行山垄之间,用土石拦筑一道堤埂,才有了这个水塘。
每逢雨季,天上的落雨和两侧山岗上流淌下来的山水,在这里汇聚。作为村里的当家塘,无论春夏秋冬,村里人都在塘边淘米洗菜。妇女们在这里浆洗衣物,牛畜来这里饮水,成群的鹅鸭在水面追逐游戏。
夏季,它便成了男孩子们的水上乐园。洗澡、游泳、打水仗等等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干活流汗的男人们也会适时来塘里洗澡冲凉。甚至,有不少胆子大一些,思想意识超前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们,也会选择恰当时机,避开那些光屁股男孩子,来到这水里嬉游。
干塘一年四季清波荡漾,浅水的地方,依稀见底。可以看到成群的鱼虾,肆意爬行的螃蟹和龟鳖。更常有阵阵白鹭飞落水边觅食。冬季会有大量的野鸭飞来这里越冬。让这个水塘一年四季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小时候,我经常去干塘淘米。淘米时,会有小鱼小虾成群结队来追逐淘米水。也有一些个头特别大的鱼,赶来凑热闹。这时候,只要把淘米篮子慢慢沉放到水下,过一会猛地快速提起,篮子里就会有一些小的鱼虾。因为贪玩,会经常忘记回家做饭,要等到家人催喊,才会恋恋不舍的离去,因此没少受家人责骂。
在干塘比游泳和淘米更有趣的事情,莫过于摸鱼网虾和夜晚找产卵的龟鳖。摸鱼,带上可以装鱼的篮子,沿着塘埂和周围岸边的石缝水洞,不用费多大的力气,顺着用手伸进去轻轻一摸,就会有所收获。泥鳅、黄鳝、小鲫鱼、大米虾等等,也有个头比较大一点的鱼类。有时候不巧,也会摸到蛇。不过,蛇在水洞里也很好辨别,通体手感发涩,没有光滑感。它在水里不会张口咬人,即使你手感比较差,分辨不出是蛇,而把它带出水面,甚至被咬,大可不必担心害怕。那蛇,大多是没有多大毒性的水蛇和一种当地俗称的“泥蛇”。
仲夏的夜晚,月色下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山峦和松树的倒影,让干塘显得更加幽静。这个季节寻找产卵的龟鳖正是时候。几个小伙伴一起,带着手电和铁叉,顺着塘边的沙土地慢慢寻找,碰巧就可以找到正在产卵的甲鱼和乌龟。它们通常是在沙土地上先扒一个小坑,在里面产下卵后,再扒回沙土盖好。自己就回到水里去。据大人们说,这些产卵的龟鳖会经常回来看自己下的蛋,直到小家伙出壳。也有的龟鳖,会把整个身子埋在松软的沙土里产卵,只留个鼻孔在外面。我们寻找龟鳖的时候,会用铁叉在沙土地上来回不断探试。铁叉一旦接触到龟鳖的脊背,发出的声响比较沉闷,同时,它们会爬动身体,和叉在沙石上的感觉有十分明显区别。正在产卵的龟鳖,看到了走近的灯光,就会三下两下扒一些沙土,覆盖产下的卵,然后匆匆忙忙往水里逃。有在水边高处的,会连滚带爬跃入水中。听到水声,匆匆忙忙赶到近前,看到的只能是龟鳖在水中的影子了。
几乎从每年夏季开始,一直延续到深秋,村里都有人,用纱布做成虾网起虾。虾网是用两根一米左右等长的细竹子或者薄竹条,十字形交叉。在中间交叉的位置,再用一根粗线绑在一根长竹竿的一端。然后,把一块适当大的正方形纱布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十字型交叉竹子的四个端点上,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网中,放入用米糠拌制成的团状物,或者把鲜河蚌肉用细线扎紧,固定在网底中心位置作为饵料。再把网轻轻放入水中,长竹竿的另一端直接插在岸边,或者就用石头压着即可。自制的虾网,一般几张,多的数十张。顺着塘边,间隔一段距离放下一张。等你把手里的几张网安放完毕,就可以返回头,去起第一张网了。许多的小鱼儿和大米虾,已经在网里等你收获。就这样循环往复,收获的快乐随着欢笑声在水面飘荡。
干塘一直是村里人赖以生存的一口水塘。更是给我童年时光增添了许许多多乐趣的水塘。想起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那里游泳和摸鱼捉虾的往事,永远回味无穷。
离开村子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之间多次回过那里,看到干塘一直依偎在村子的旁边,依然清波荡漾。虽然村里人家都早已用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再不会为吃用水担心受累。但是,干塘还是默默的承担着灌溉农田和牲畜饮用等等责任,而永远留在村里人的生活中。它也永远留在我对那片故土美好的记忆中。
作 者 简 介
孙伟,男,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新媒体《行参菩提》和《家乡》杂志签约作家。系列行走散文入选《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有散文入选《流金岁月·才子文选》等。其中:短诗《夜》获第二届“三言两语”全国短诗大赛三等奖,《七律·梅兰竹菊》获第二届中华文艺全国文学大赛诗词曲赋类铜奖等等。获奖诗文被收录于《黄瓜礼赞》《艾草远兮》《粽香集》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