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小心忽略了单位二把手,差点被他搞死!

丹阳论道有一个学员,跟我学了八大上位术课程,忙不迭的用弄臣上位术和能臣上位术去巴结和伺候单位一把手及其近人。
效果显著!2017年,已经是科长了。
就当他想再进一步的时候,卡壳了。单位二把手反映他为人轻浮,毫无城府,办事毛躁!要想提副处,再等三年吧!!
我可怜的兄弟,他败在了从没把二把手放在心上,认为只要伺候好一把手就万事大吉了!
虽说有劲儿要使在刀刃上,但刀刃往往也要依仗磨石。
第二领导,即我们常说的“二把手”,是相对于“一把手”而言的,相当于一个单位中地位居第二的领导。职场中人都知道,“二把手”虽然和“一把手”的级别只差一级,但实际地位相去甚远。
很多事,“二把手”一定要和“一把手”商量,而“一把手”往往只是征询一下“二把手”的意见,最后还是必须由“一把手”来拍板决定。
所以大家常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可以理解为:宁愿到小单位当“一把手”,也不到大单位当副职。因此,副职的心态比较复杂,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更为敏感,对别人的忽视也更加在意。
可能是基于传统心态的考虑吧,有些人往往忽视了“第二把手”的作用,因为他们以为有劲儿,要使在刀刃上,要找关键人物,要找说话算话,一句顶一句的人。只要“一把手”点了头,还有什么事不好办呢?至于“二把手”不得罪就行了。
须知这样一来,反而欲速则不达,“将登太行雪漫山,欲渡黄河冰塞川”,忽视二把手所造成的后果,会成为一些人在晋级之路上,难以预料的障碍。
有一个28岁的科长了,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一到各科长开会的时候,他就去了,一屋子的老年和中年人,衬得他越发地显得有朝气。他总是先听,然后再三言两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能说中要害,又显得谦虚。令人叹服。
他的机关里的“一把手”对他十分欣赏,对他的意见和建议十分重视。可是他对“一把手”倒不那么恭敬,对“二把手”却出人意料的亲近。逢年过节,必然登门拜访……
大家很奇怪,他说:“咱们单位的‘一把手’人比较正,用不着顾及和他的关系,只要你好好干,他对你就满意了。‘二把手’则不然,这种人虽然没多少业务方面的本事,但他的心眼,都用在为人处事上,他不一定能给你起什么好作用,但如果在背后给你一点小果子,你也吃不消呀。我之所以对他比较亲近,就是希望他不要给我起不好的作用,那就谢天谢地了。”
果然,小伙子就算年轻,在工作上也基本上,没有受到过来自上层的排挤。
有一种心理定式,那就是什么人受人尊重,有能力,有学问,有头脑,有良好的品德,我们跟他比较亲近。如果什么人专门斗心眼,一心钻营,我们往往躲着他们,疏远他们。在对待不同领导的态度上,也往往以权取人,认为谁官大,跟谁的关系好就ok了,其他副职领导不太重视,结果呢?自己给自己设置绊脚石,只好磕磕绊绊地,走在艰难的谋职路上。
这个小伙子做法之所以明智,在于他明白很多“二把手”虽然没有决策权,但对人事关系却十分知情,对“一把手”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上级的副手,上级的秘书,上级的太太,他们也对一些事情,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也有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印证了忽视“二把手”,会带来不利后果的说法。
三国时的曹丕是曹操的大儿子,他和自己的弟弟曹植争夺太子的宝座。曹丕素日尊敬一切父亲身边的人,连曹操的一个宠妃也替他说话,这样曹操就把他立为继承人,最终顺利地登上了宝座,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魏文帝。
曹植因为平时只信任父亲曹操,却对父亲的部属及左右的人不屑,人气不足,因此在太子争夺中失利。
现在看来,曹植对父亲作用过于夸大。他以为父亲是说一不二的一国之主,只要父亲喜爱自己,就不必顾及他人了。曹丕就比较聪明,他调动了父亲方方面面的“二把手”,为自己说话,终于登上了皇位。
“二把手”出于其地位上的原因,比“一把手”更需要尊重和理解,他们虽然不能说一句顶万句,但有自己的圈子和能量,千万不要低估,更不能回避,否则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如果他本身并没有多少值得敬重的东西,就更要敬他三分了,免得牵动他敏感的神经。
无论什么时候,“二把手”都是员工不应忽视的人物,聪明的员工应该在极力与顶头上司,保持好关系的同时,也与“二把手”保持合适的距离,最起码使他不至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