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赏花 | 岁寒三友的由来
围炉闲话冬月赏花(一)
岁寒三友的由来
作 者:付 丽
主 播:晓 丽
编 辑:付 丽
过了“大雪”,便入了 “冬月” 。寒冬里,太阳褪去了往日的温度,显得更加光亮。碧空如洗,空气也变得干冽。
万物凋敝,树木的枝条光秃的,恣意的向空中伸展着。花儿早已不见了踪影,身边的景致也变得纯净而素然。
在这寒冷而没有花儿的冬日里,我们总会被一丝说不出的伤感偷袭,有点冷清,有点寂寞,有点失落,心里有点空空荡荡。
突然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寥寥几笔,却让我们觉得,白乐天的这个冬夜过得是这样的温暖和惬意,一只火炉、一壶温酒、几句闲聊,对于一个风雪夜归人,已足矣。
是的,寒冷而寂寥的冬日,我们需要只是一些温暖、一些色彩和几句相知相亲的话语。
今天起,就让我们就学学古人,一盏茶,一瓮酒,围炉而坐,闲话北京冬季赏花的那些事儿,以遣冬月的寂寥。
当把冬天和花儿一并提起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岁寒三友”。
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然不是同一科属,却都能在寒冬中傲骨迎风、挺霜而立。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热衷于寄物抒情的中国古代文人,立时把他们三个捆绑在一起,成立的组合,取名“岁寒三友”。
不过这“岁寒三友”是由谁而起,我还真是做了一番考据。
据说: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大文豪苏轼被捕入狱。经王安石等人营救后,从轻定罪,安置在今天的湖北黄冈管制。
作为“罪人” 的苏轼,初到黄冈,心情苦闷极了。随着家人、朋友的相继到来,温暖的陪伴和慰藉,才使他的心情慢慢好转。
但是,他生活上又发生了困难,物资匮乏,经济拮据。于是,他向“黄冈政府”讨要了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以改善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叫它“东坡”,天性豁达自嘲的苏轼居然以此给自己取了别号——“东坡居士”,闻名于世的“苏东坡”,就是由此而来。
“东坡居士”在他的“东坡”上,不仅栽了稻、麦等农作物,而且围墙筑园,造起房屋,取名“雪堂”。他在“雪堂的”四壁都画上了雪花,又在园子里遍植了松、柏、竹、梅等花木,素净而典雅。
有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苏东坡,打趣的说:“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四周,处处是雪。等到冬天到了,天寒飘雪时,不觉得太寂寞与冷清吗?”
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口中得意的吟出:“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的诗句。
这意思很清楚,清风习习、泉水叮咚,就是化解他寂寞的两部乐章,而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以相伴过冬、排遣清冷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听了,对苏轼以“三友” 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而将松、竹、梅合成“岁寒三友”之说,也便由此而来。
此后,“岁寒三友”之说在中国文人中广泛流传。
天寒地冻的北国,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这三位朋友,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勃勃。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
大片的松林可以形成“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的震撼人心的听觉效果。
单株的孤松又可以在山巅上凌空独立,形成“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视觉奇观,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
竹子同样不畏严寒酷暑,四季常青。挺直有节,宁折不弯,外直中空,虚怀若谷,是君子的化身。
梅花凌寒而绽,傲雪而开,是洁身自好、卓尔不群的体现。
“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寄予了高尚的人格。同时,“三友”在严酷的寒冬中,在万物凋敝之时,共生慰藉,被无数文人们所敬慕,看做是坚贞友谊的象征。
明,唐寅,岁寒三友图
再而后,“岁寒三友”逐渐演变成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广为流传。
文人墨客、书画名家都将“岁寒三友”信手拈来,创作作品,“三友图”成为国画的一个固定题材。
南宋,马远,岁寒三友图
清,八大山人,岁寒三友图
而“岁寒三友”的图案,在世俗的器物、衣物和建筑也常被使用,成为装饰题材,在民间广泛应用。
畊雨窑岁寒三友青花茶碗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在这严酷的寒冬,有了这“三益友”的陪伴,您是否也觉得不再寒冷和寂寥呢。
近期的《付丽赏花》将有两个专题交叉刊出:即“围炉闲话冬月赏花”专题与“十二花神演义”系列故事,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