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项目式学习再设计 参考论文

● 前述:对《雁》一课的三次教学设计

笔者选取沪教版八年级第二册小说《雁》进行了三次授课。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只雌雁被猎人击中,与雄雁分离。张家男女为了经济利益圈养雌雁。雄雁回来找到雌雁,但雌雁已无法再飞上蓝天,最后双雁殉情而死。第一次上课后,通过对学生课前提问的学情分析,以及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笔者调整了教学设计。课堂问题更呼应学生的阅读疑问,对学生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降低难度,加强朗读、词语品味来增加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通过课例的不断改进,整个学习过程更切中学习兴趣,更适合学生程度,更利于解答学习困难。

● 文本深入解读和再设计,凸显有温度的正能量意境

在一次与四川德阳的教师的研讨中,对学生学习经历的关注引起教师们的很大共鸣。学生课前提问凸显对小说内容的关注。所以,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人物塑造和表现的方法,还应该是一种大雁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进行了新的思考。

1.声响即是生命回响,借此深入进行文本解读

翻开书本,字里行间迸发出的或喧哗哀伤,或沉重寂静的音符都拷问着人类的内心。枪声,这是课文一言带过的情节,但正是这在大地上无数次响起的罪恶枪响,改变了大雁一家的命运;雁鸣,雌雁再次看到雄雁本是欣喜若狂的,但任它如何扇动翅膀都不能再次飞起,这是绝望的嘶鸣,如同刺耳的摩擦声一般,控诉着人类的贪婪;沉寂,当双雁交颈而亡,往日在蓝天鸣唱的大雁夫妇如今只成绝唱,但凡读到这的读者其内心应是无比惋惜的。

2.从情感缺失到情感升华,对生命再认识

从上面的解读来看,作者要表达的爱和自由的主题是有深度的。可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境优越,刚开始并未觉得人类行为有何大碍,更不理解、不相信大雁舍身殉情的行为。因此,再次设计教学,我们侧重凸显有温度的正能量意境,如在对主旨的探索中,原先认为人类行为并无大碍的学生,经过细致地分析文本,对本文有了透彻的理解,也能感受到大雁的心路历程,理解到它们舍身殉情的行为。

师:大家从大雁的故事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到大雁是具有人性的动物。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雁通人性,为了美好的梦想,它忍辱负重,从希望、失望,到最后绝望。当崇高的梦想被人类的私欲踩得粉碎时,它宁愿献出生命成全自己的理想。

师:对于这样的生命,你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生: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师:说得好。人类不是高高在上的,雁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对待生命,人类应该心怀敬畏。

从师生对话中可以看到,学生现在理解了在人生天平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叫做情义、尊严和梦想。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播撒有温度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不但要爱自己,更要尊重和爱护其他生命,传播正能量。

● 项目式学习探索:大雁夫妇能否团圆?学生探究科学依据

当生命的意识被唤醒时,学生们想要做更多的探索,于是他们提出:人类能不能通过施德行善,弥补过失,让雌雁能重新飞回天空和雄雁团聚,成全信义与美好?教师顺势请学生以此为探究项目,围绕大雁夫妇能否团圆的情节,探究科学依据。

学生非常积极地投入到对该项目的探索中。以下是学生们分别从生物学和流体力学角度探索大雁能够飞行的原理。

1.生物学原理

七年级生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中讲到,鸟类适于飞翔,从形态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流线型的体形,可减少空气阻力;正羽,呈桨形,羽轴硬,羽片呈平面;羽毛排列彼此重叠可扇动空气;鸟翅宽阔呈现扇面形,可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胸肌很发达,占体重比例大;骨骼很轻、很薄,胸部的骨很突出;胸骨突出可附着发达的胸肌,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2.流体力学原理

鸟类在空气中振动翅膀时,翅膀前面将空气挤入前方空气中,前方空气压力升高了,而翅膀后方没有空气,形成空洞区,吸引四周空气向其填充,空气压强逐渐回升。在翅膀继续运动下,前方的空气在压力下逐渐沿翅膀周边流动到后方的低压区,填补空洞,形成翅膀周边环流。翅膀前后产生了压力差,打破了翅膀前后面的空气平衡力,这个压力差使鸟类翅膀得到了升力。当翅膀提供的升力超过鸟类重量时,鸟类就会起飞(如下图)。如果没有翅膀背面的空洞产生(即真空产生),鸟类就无法借助这个空洞区力(即真空区力)实现飞翔。

学生们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对于折翼大雁,我们可以做的是:①接骨。如果大雁翅膀折断得不严重,可以用石膏等材料进行固定。修养一段时间就可以飞翔。②养护。有些大雁不能飞,可能因为正羽丢失。可以养护大雁到羽毛长出来,就可以正常飞翔。③安装高科技薄板。可以通过手术,类似于人类安装假肢一般,给大雁重新安装一个高科技薄板羽翼,达到与另一侧翅膀平衡,从而自由扇动飞翔。

● 项目式学习深入:改写文本,融入多学科知识和人文关怀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能用更广阔的视野实现对大雁的人文关怀。

以前的课例中,第一次的回家作业是:请你以“大雁或张家夫妇我想对你们说”为题,谈谈自己读了此文的感受。考虑到既然学生已经走进文本,感受了大雁的情感和追求,结合本节课重点学习的人物描写方式这一知识点,不如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进行续写,于是笔者将第二次的作业修改成:运用心理和动作描写,续写张家人看到大雁殉情的结局会发生什么。

现在,经过学生充分的调研探究,鉴于前两次的回家作业,笔者进一步改进了回家作业:请你们将文章最后部分进行改写,参考已经查找过的跨学科知识,突出对动物的人文关怀,改写小说结局。

下面是学生习作一例。

那只大雁在那个晚上,不停地在张家上空盘旋、哀鸣。张家男人听见这样的声音,整宿不能入眠,他悻悻地披上衣服,嘴里嘟嘟囔囔地走到院里,却看到——自己的儿子蹲在院子里。男孩忧伤地看着鸭笼里的母雁,那母雁使劲伸着脖子向着天上的丈夫鸣叫。男孩央求道:“爸,把这只雁给我吧,它们真可怜!”男人应允了。

男孩一早,找了几个同学商量如何救助大雁。一个同学说他的叔叔恰好是一名野生动物救护专家,而且他叔叔的实验室就在附近。于是大家把母雁带到了实验室。经过专家仔细检查发现,母雁一侧翅膀的骨骼断裂,因裂痕比较大,已经无法自行恢复。但是可以采用另一个救助方案: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将断裂的骨骼连接起来。这种材料密度小、韧性强,在很多生物学领域中有所应用。

经过几天的休养和适应,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到来了。孩子们把母雁抱到河边,小心地放在地上。母雁开始慢慢挥动翅膀,渐渐更用力一些,更快速一些……公雁早已在天空盘旋等候,两只雁终于比翼齐飞!它们还在男孩的上空驻步良久,轻快的鸣叫似乎表达着对人们的谢意。此时的天空纯净高远,我们正用善良与爱,共谱与大自然的和谐音符!  参考论文

此次项目学习,从提出问题、探究原理、探索方法,到文章改写结局,回归语文教学的价值,学生维护和成全了大雁的自由和爱情,何尝不是捍卫自己的信仰?我们用一种更温暖的方式传递希望。

● 教学创新,项目式学习的引导;学科交叉,话题的认知和升华

语文学习在整个科学、社会、生活领域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都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通过对此课的反思和新的项目式设计,笔者感到语文教学要敢于尝试创新,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 让语文课堂与科学、社会天地相接壤。

项目式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科交叉,凸显了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意义。它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多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化修养,乃至其终身发展都很有好处。

参考资料;http://zimeitichuangzuo.com/index.php?c=show&id=384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