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关于“风景”的讨论
先说个笑话:我还在念博士的时候,去报社兼职写稿,主编看了我之前写的文章,说,不错,没有出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哈!但这句套话,到现在我都还在时不时地看到。
前阵子一个家长发来学生的习作,各种几十年前的套路历历在目,比如“有的……有的……还有的……”我说,咱们能不能多动动脑筋,找一些更有意思的写法呀?给她打了个比方:
这些陈旧的表达方式,就好像上个世纪的“老破小”房子。能住吗?勉强吧。住起来舒服吗?肯定不舒服。如今我们明明可以有更新颖、更好的建筑设计/表达方式了呀!
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我们来讨论最近频频出现的“风景”作文。
一个是《上学路上的风景》。
最初是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在学习群里向我提问,说孩子的学校就在家门口,没几步路就走到了,好像找不到什么可写的“风景”啊?
其实我们家小朋友的学校对面也是大片的住宅小区,有不少同学就是过个马路便进学校。但这就找不到可写的“风景”了吗?当然不是。
没想到很快,又有家长转发了一个(据说是上了热搜的)视频过来,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情况:小朋友的学校就在家门口,想不出《上学路上的风景》可以写什么,竟然崩溃大哭起来,被妈妈拍了下来……
哈,现在全国语文教材统一,作文题也往往大家都一样,所遇到的问题还真是容易“撞车”呀!
其实打开思路,“上学路上的风景”有很多啊。
我先说个最实际的:我们家小朋友学校门口,其他时段很清静,但每到上学、放学时间,大量的家长开着车来接孩子,交通就会变得非常拥堵。这时,交警、学校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等,都会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和交通的相对有序。
这是不是一种“风景”呢?
你可以先画张导图,列出每一种角色(除了我刚刚列出来的,还有呢,你可以再继续想)。然后花点时间仔细观察,看看每一类人都会做些什么、如何做,把细节记录下来。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最后把它们组织起来,就可以写成一篇文章啦。
一个是,我们的观察可以更细致一些,其实从身边的日常场景中,往往就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地方;另一个是,我们对“风景”的理解,也不妨更宽泛一些,把思考的方向充分地打开。
最近遇到的另一个跟“风景”有关的写作问题,其实出现在我自己的分阶写作课上,我也给了一个课题,让孩子们“写一片风景”。那么其中有个学生就写了一个菜市场,负责他的助教跑来问我:
这也算是“风景”吗?
我其实还蛮惊讶的:为什么这不算呢?当然是的。
然后我想起前面学生和家长们对《上学路上的风景》的疑惑,意识到:大家的思考方向或许被限制住了。
第一,可能会觉得“风景”就是指自然风景,那么可能就会想,比如从我家到学校就一个路口,顶多有几棵行道树,哪儿来的风景呢?但其实建筑物啊、人的活动啊等等,都是广义的“风景”啊。
第二,可能会觉得“风景”就得是美的,得是美景。那么可能就会想,菜市场根本不漂亮啊,称不上是风景吧?但其实“风景”可以是多种风格的,比如烟火气的市井小巷,也是一种类型。
如果能把这些思维方向都打开,那么《上学路上的风景》就更多了:
比如我跟几个同学一边走,一边讨论难题,算不算风景呢?我小时候做校刊主编,跟编辑部的同学、跟我的作者和插画师们,一边走一边讨论最新一期刊物的选题、做法,算不算风景呢?
比如我上学路上会经过一个早点摊,仔细观察在这个摊位上忙碌的人,以及观察那些吃早点的人,把他们的状态记录下来,算不算风景呢?比如我还会经过一小块绿地,有一些人在那里晨练,我观察他们、写下来,算不算风景呢?
比如我抬头看天空,每天的天空都是变化着的,算不算风景?再比如,我想象自己化身为一只小蚂蚁,那么从家门口到校门口的这段路,是不是瞬间就变成了充满惊奇与挑战的“勇敢者之路”?这算不算风景呢?……
那个在我的分阶写作课上,写菜市场作为“一片风景”的孩子,我觉得就很好呀。沿着这个思路,是不是也就有更多的场景可以被纳入写作范围?比如写书店作为一片风景,行不行?
比如你看汪曾祺,一把咸菜、几株蜡梅,都可以写入文章,都可以写成风景——虽然他并不说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我们着实都看得津津有味。
说到这里,“风景”几乎都已经是个象征了——象征着大家会碰到的各种各样的写作课题。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打破思维的藩篱,打开思考的更多路径,你就能看到许许多多值得写的对象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