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人生】张振营丨腊月里望归途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是飞奔着的,好像比任何一个月份过得都要快,进入腊月年说到就到了。出门在外的人掰着指头算归家的日子,在家的老人在为和儿孙们团聚做着准备。
进入腊月,小镇的街上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往日的露水集成了全天候的了,一街两行摆满了年画对子、水果糖果、山货海带、粉条调料、鲜肉鲜菜……车如流,人如织,街也嫌得窄了。这四邻八村的人汇聚其间,只是为着这腊月。小时候曾随父亲赶过腊月集,他挤在采购年货的人流中,一手抹着额头的汗,一手拿着商品问价格。父亲的年货少不了粉条、海带、鞭炮、对子和一大块猪腰窝肉。
小时候,我是盼着过年的。一进入腊月总是见娘忙这忙那,又是擦东西又是过油锅,我就知道是为过年准备了,所以我也跟着兴奋。那时候生活紧张,只有过年了,才有好吃的好穿的。我家兄弟姐妹多,生活自然很紧巴,平时家里一般是不吃肉的,过年时父亲割回来的肥肉,一部分炼了油,油平时炒菜用,油渣用来包饺子,没炼油的就煮了待客用。肉放在一个竹篮里吊起来,为了防猫也为了防小孩子们偷吃。我是偷吃过的,虽然遭到过父亲的呵斥,可记住了那时吃的肉最香。
望归途是腊月里最大的期盼。回家过年的因子早已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根深蒂固。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回家过年的念头就像青藤一样爬满游子的心头。故乡那青青的麦苗、高高的草垛、熟悉的村庄、和蔼的乡亲、儿时的伙伴、浓浓的乡音、暖暖的亲情……总会飘忽在每一个游子的梦乡里,醒来泪湿枕巾,恨不得把一年的思念早早地装进行囊,风尘仆仆地融入春运的滚滚人流中,渴望早日回家团聚。
当年我上学、当兵,一到腊月里就特别想家。常言道:每到佳节倍思亲。如果到过年时还回不了家,就最害怕听到鞭炮声,听到就感觉有一种失落感,有一种孤独感。排泄的最好办法就是写家书,问个平安。
参加工作了,自己也有家了也有孩子了,过年的滋味就是多了一份责任感。每当过年的时候,就要给父母准备点年货,还要带着老婆孩子去和老人们团圆,为的是得到一份温暖,也送上一份温暖。
那时候没有电话可以联络,每年的腊月,母亲就会站在村头的高坡上向通往村外的那条小路尽头遥望,翘首企盼着我的身影能够出现。见到迎接我的母亲,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道她在寒风中站了多久,又等了多少次。
过年时有多少没有归家的游子,就有多少期盼的母亲。母亲在一天天不知疲倦的忙碌中,走过一个个的腊月,直到岁月之剑在她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
为了回家过年,排队买票、挤车船,早早打起行囊,起五更、睡半夜;盼星星、等月亮,风雨兼程,一身疲惫又一脸兴奋。因为岁月酿造记忆的美酒,时间沉淀怀旧的情感。每次回家过年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每此时,都知道焦虑的父母正在老家算计着自己的归程、留守的孩子正怀揣着期盼,团圆的时刻,使每一个归途中的人所有的劳累都被亲情熔化,那种归心似箭盼过年的惬意心情会让每一人游子无比地快乐。
腊月里的归途是一道风景,风雪相伴的是绵绵的爱暧暧的情。
腊八过了,腊月二十三跟着就来了,这是农历的小年。远归的人也拥着年的灵魂回家了。
作 者 简 介
张振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心泉》、《时光里的印痕》散文随笔《幸福读本》等著作,现供职于平顶山市政协。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散文》、《散文选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