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绿山丨东关如梦
走过千山万水,走到东关桥头,我的目光刹那间凝固,脚步停在桥头,仿佛走进了我的梦境。清水碧波,廊桥卧水,渔舟悠然,两岸青山静默,村庄错落有致,眼前这一幅山水田园,如诗如画,似曾相识,又几分朦胧婆娑。
记得曾经在电脑上玩过一种算命游戏,说我的前世是宋朝的一个穷秀才。或许真的是,面对东关桥我有许多说不清的情愫,梦里依稀来过走过。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八百七十二年了。我没有径直走上东关桥,而是桥头的溪水边,从下往上打量东关桥。溪水中桥的倒影与桥相映成趣,蓝天与溪水一色,白云舒卷,碧水如镜。东关桥仍然保持初建的模样,是四座桥墩加上桥两头墩,构成五孔桥。桥墩用青花岗岩石条垒成,错叠榫合砌成船形,船头尖有利于分洪泄水,减轻洪水对桥墩的冲击。桥墩的基础别致,古时建筑技术与现代不可比,没有机械打桩和水泥钢筋的浇铸,古代先民有智慧,他们利用睡木沉基的技术,在桥梁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他们用粗大的松木扎成排,然后在松木上垒条石建桥墩,松木压在河底千年不腐,桥墩千年不倒。溪水清浅时,松木基础隐约可见。东关桥除了睡木沉基,桥梁也是大杉木,桥梁木有十七八米长,铺架双层,桥梁之上五个桥孔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一个窗口,从窗口张望,近九百年来,桥还是那座桥,只是望不尽的沧桑。
所谓沧桑,是东关桥的沧桑。桥,不仅要抵御风霜雨雪,还要抵抗洪水的肆虐;桥,不仅要承载人来车往,还要历经兵燹之乱。东关桥位处闽中南交通要冲,是海丝之路上古代官道的要道。千年古郡永春不缺一部战争史。宋代的匪寇动乱,明代正统十四年闽北爆发的农民起义,嘉靖年间抵抗倭寇的侵犯,清朝顺治年间抗击清军,直到新文化运动后,永春成为红色革命老区,朝代的更替,战争与和平,每一次劫难的疼痛东关桥默默承载着,它真情守望着湖洋溪,守望一方热土,守望着热土上生生不息的子民。
东关桥的沧桑何不是黎民百姓的沧桑?东关桥建成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修缮。勿用翻开史册,桥头树立的几块石碑上,从斑驳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到东关桥沧桑的历史。明朝弘治十三年乡里颜尚朝修建桥屋,正德三年颜尚朝之子时静在桥上墁砖为路面,列木椅于两侧,供行人休憩。清朝康熙十八年续修,乾隆四年重修,光绪年间永春知州翁学本主持修葺,民国十二年李俊承捐款再修……历代的重复修建说明了东关桥交通位置的重要,可以看出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人们对桥的修建与维护,是为了交通出行的便利,让脚步通达远方。去岁九月,台风莫兰蒂毁坏了一段桥梁,湖洋溪与外山溪两条河流联手上演山洪,暴涨的洪水凶暴地跨过桥孔奔腾远去,留给人们是无限的伤感。灾后,人们重整家园,重修桥梁,与大自然的抗争,历练了世世代代的永春人,他们在抗争中一次又一次淬火,炼成了东关桥一样坚强的骨骼,沉淀了敢于拼搏的基因,成就了“无永不成市”的靓丽风景。
东关桥还有一个昵称:通仙桥。当然有故事,像山海经一样的传奇。当年泉州府官责令建桥,永春县令安排他的大管家马用负责筹建。时年遭遇灾荒,民生不济,财力空泛,又加上马用心贪,借建桥之名横征暴敛,工期将近,东关桥进展缓慢。管家马用为赶工期,正暴戾欺压百姓时,一个手持拐杖的老头出现在桥头,他帮民众说话,巧施法术,让马用自觉地奉上大米五千担,白银一万五千两,有钱有粮,东关桥很快建成了。大桥竣工那天,人们又见到那位手持拐杖的老者,从桥上走过,脚踩白云,御风而行,向泉州方向飘然而去。人们传说这位神仙的善举,颂扬他助人为乐的美德,勒匾额“通仙桥”镶嵌在桥头上。可以推想,那位仙家其实就是泉州府官,他下令永春县令建桥,后来听说负责建桥工程的管事马用贪赃枉法,搜刮民脂民膏,于是微服私访,抓到现行,责令马用退出赃款,能让贪腐的马用吐出赃款,不是什么法术和机关,正是他手中为民做主的权力。他清廉为公,体恤民生,保证了工程如期竣工。倡廉反腐自古至今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是老百姓朴素的政治愿想。人们为了纪念那位泉州府官,在漫长的传教中把父母官神化了。也许在老百姓的心中,只有神仙是最公平公正,善恶分明。
我迈步桥上,前后长廊如画舫,左右一溪春色,静观远山含黛,俯视桥下溪水流深。我站在桥心,放眼两岸,两岸青山相对出,远处没有孤帆,只有三两只渔舟,提起的渔网在阳光下闪耀着光亮。人们说两岸的青山形似两头大象,两头大象在东关桥这里亲热上了,东关桥宛若一根红绳,把两头大象缔结在一起。山水的造化,还是被人们发现了这风水的秘密,因此风水师说风水,东关桥是“双象锁江”风水宝地,呼应了东关桥风水之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理风貌。
东关桥的桥屋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桥上有屋舍,雕梁画栋,朱漆彩绘,二十五间的宽度并列构成桥的长度,从桥这头一眼望穿桥那头,如一条红墙黛瓦的长廊。我走在桥上,也可以说我是在屋舍中踱步,凭栏独坐,张望山峦叠翠,草长莺飞,看流水人家,渔舟唱晚,此刻,忘记了手机绑缚的世界,我的心借溪水奔流,借清风飞翔。
桥屋中有神龛,供奉观世音菩萨于桥屋中,从此,只要你来,菩萨就在。家家观世音,在我心中,我所理解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个高尚文化的象征。他=她集有大智慧,容貌端庄,慈悲博爱,勤劳善良,包容谦让,乐善好施等优秀的品德于一身,是人们修行参照的高度。我驻足仰望,双手合十,点燃一炷心香,缥缈的烟雾,像一缕清白的丝带向天空蒸腾,曲折而婀娜,袅袅升到一定的高度,渐渐散开,渐渐向虚无中散漫,融会在东关山色中,最终了无痕迹,只是在呼吸中还可以捕捉到一丝淡淡的香味,那淡淡的香味正是人间烟火,传承千年永不熄灭。将点燃的香插在香炉,一炷香火立在天地间,香成了人与神交流的桥梁,将心思与仙家诉说,祈求国泰民安,道途通达,此间,闭目冥思,神灵顺着香道飘然而至,将美好赠予人间,百姓安居乐业,岁月如此静好。
从桥这头到桥那头,我来回往复地走,走成别人眼里动态的风景。我眼界收获的青山,村庄,溪水,渔舟……每一处景象构成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田园图。这幅巨大的图画,似乎与我的故乡类似,我在画图中努力思索,寻找我老家屋舍的位置,然而只是画图相似,故乡依旧路遥。其实,你不欣赏,谁也不是谁的风景,自身不作为,也难以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如饱经沧桑的东关桥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了。或许,走过关东桥,桥的那头就是我的故乡,走过东关桥,我就可以在故乡的炊烟里安顿。然而,那又是多么的不可能呢?时光在飞逝,岁月宛如溪流,从东关桥下流过,桥守不住流水,流水或许淡忘了桥,在流逝中还有谁在回望?乡情若在,乡愁如封缸的酒,越陈越浓。马来西亚华侨李深静先生就是一个有乡愁的人,他在漂泊中回望故乡,他慷慨捐资修桥,并且为他的母亲刘氏建纪念亭,因为他心怀深厚的乡情,东关桥已成为他寄托乡愁的梦境,乡愁如溪水,在他心中日夜滔滔。
沧桑归沧桑,惆怅复惆怅。伫立桥头,恍然如梦。望穿桥屋如时光隧道,走过东关桥,是回归?还是要远行?也许我是江河里的一条鱼儿,溯回千年,回到东关桥下,吐几个涟漪,荡漾开月光,畅游溪水,舞动烟波,曼妙的日子一任浪花轻抚,这是多么美好的栖居啊!两岸青山搬运着溪水,双象锁江的东关桥锁不住惆怅,我在桥屋的怀抱中,东关在我的梦里。唉,别在东关桥上伤流景,应提一壶酒来,与清风对酌,吟唱一曲明月之诗,在东关桥屋里醉卧乡愁。
2017/4/18初稿
作 者 简 介
陈绿山,笔名“山上雨”。生肖70后辛亥猪。安徽太湖籍。常住福建泉州,现为泉州市作协会员,丰泽区作协常务理事。诗歌散文小说皆有涉猎,文字散见海内外报纸杂志以及网媒,并有获得过各种征文赛事奖项若干。敬畏文字,崇尚传统,视写作为一种快乐的修行。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