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探奇】雪窦游志-邓牧

READ

雪窦游志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伟凿石破山,月金鸡鸣飞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微逐,真行画图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馀,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 《兔园册》 耶?

渐止。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共狭若在陷井; 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 。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覆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馀十丈,植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变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 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霑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 仰见在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亦兴尽,不暇登陟矣。

作者简介

雪窦,即雪窦山,在今浙江省奉化县西60里,海拔800米,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为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 今虽废,但乃有不少景点。

邓牧于癸巳 (1293) 春暮二十四日游雪窦山。这篇游记留下了他的踪迹,也使我们今天能一睹七百年前的雪窦山的风光。

游记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四段文字,记叙由石湖 (今江苏省吴县盘门西南十里) 至雪窦山的行程,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二。记叙游程,交待行止,使景点所处及周围环境了然于纸,也为后来的探奇访胜者导游,这种笔法已经形成我国游记散文的共同特点。但是象本文,开篇在交待行程上就如此泼墨,还是不多见的。

但细细读来并不乏味。沿途几百里,水陆兼程,由石湖起程,舟行二十五里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入溪水又行“九折达泉口”,水浅处,“曳舟不得进”,则“陆行六七里”,经两天两夜后,又涉小溪大溪,抵达溪口才转入山路。这段朴实的文字,不仅写出了路途遥远曲折,而且在长途跋涉中,使人看出作者“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后,就不殚旅途险阻,而“一意孤行”的勃勃兴致。

江浙一带,素以风景优美著称,沿途几百里,自多奇山异水,一路揽胜,倒也不觉乏累。作者用悠闲的笔调写道:“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轻舟飞驰的畅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一会儿舟行大溪上,深沟险壑,森然可怖。一会儿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多么悠闲自在。一会儿溪水环山,自高处坠入山涧,远远望去,犹如白蛇奔赴大壑,气象万千。更有“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村舍,“隐翳竹树”,樵夫牧童,追逐嬉戏、颇有些桃花源的味道。作者很想知道这地方的名称和历史,无奈村民不谙吴语,无从得知; 遗憾的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行程不惜笔墨,是有所记而记的,并非闲笔。

从第五段起转入山路,开始登临雪窦山。作者着重记叙了雪窦山观亭,千丈岩观瀑和妙高台观石。

雪窦山观亭。作者移步换景。上到第二座山峰,这里景亭棋布,各揽一胜。因此作者没有把“亭”作为描写对象,而把镜头转向了它们周围的景物。隐秀亭处是万杉藏秀; 漱玉亭下是甘甜清泉; 锦镜边海棠围池,花影映水,灿烂如锦秀; 寒华亭内题留荟萃,文采精华; 大亭上有宋理宗的“应梦名山”御笔……一路观光,美不胜收。

千丈岩观瀑。千丈岩,顾名思义,这里崇岩壁立,谷深千丈,是个险峻之地。作者登临“崖端”,攀树“下视”,以至“目眩心悸”,历险逐胜之情跃然纸上。飞雪亭观瀑,是千丈岩的著名景观。“初若大练,触岩石,喷薄如急雪飞下。”寥寥十余字,写出了瀑布自崖顶飞泻潭下的壮观景象:它自锦镜直径十余丈的大园池喷薄而下,始则宽如大练,继而与岩石相激,珠玑四溅,细若飞雪,纷纷急下。沾湿衣襟,着实让人心醉。“情以物生”(刘勰《文心雕龙·铨赋》),“辞以情发”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一惊一喜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他唇吻翕动,刚要启口,环顾四周,竟没有一个知音,不禁“怅然久之”。他想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决非是要赞山吟水,他要“清谈玄辩” (多指玄妙的哲理)。作者32岁时南宋灭亡,怀着悲愤的心情,拒不出仕; 放浪山水以后,逢寓止则“杜门危坐,昼夜为一食”(《洞霄图志》),以后隐居洞霄宫,也过着“身不衣帛,楮御寒暑”(《伯牙琴》) 的清苦生活,直到在超然馆无疾坐化,终不改志,走的是一条多么艰险的人生之路啊! 虽有谢翱、周密 (也是抗节隐逸之士) 二位好友,但都未曾同游,且境况相似……在伤时感遇的慨叹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幽愤与渴望。

妙高台观石。这里山石岩岩,奇形怪状,作者就极力描摹它们的形象,盛赞它们“自然动人”,远远胜过“观花”。刚才的“怅然”云散了。其实,这种伤时感遇之痛是切肤入髓的,稍有引发,就由衷而出。上文有三处写到琅琅书声:一处是药师寺的寺僧读书声,一处是溪口大废宅中传出“诵声”,一处是雪窦寺的主僧少野读诗声。听到这些亲切的读书声,作者不仅驻足谛听,还要辩析一番,评论一番。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是修身积学,齐家治国。作者在《逆旅壁记》中说:“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这位书香子弟对读书声倍感亲切与惊喜,正反映了他虽身在山水,但终难忘情于世事人道。可见,寄身荒野乃是出于无奈。作者惟恐没有人懂得他的心曲,特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伯牙琴》,大概就是耿耿于此吧。

邓牧在自叙传中说:“以文字请,每一篇出争传颂之,非其人求之厚馈弗为。”我们不必对他索取厚馈加以厚非,且看他对自己的文字是何等的自重。总观全文,作者很善于把握景物的特点:雪窦山的亭,千丈岩的瀑,妙高台的石,各具特色。闽浙一带,三江九溪,苍山与碧水,总是相依相伴,雪窦山更是如此。但作者写水,各择其妙:或写形,如“白蛇蜿蜒”;或写声,“溪声绕亭”; 或写味,“饮之甘”; 或写动,“大溪薄山转”; 或写静,“花时影注水中”; 总之,使人领略到每一景物的独胜之处。

作者描摹景物的形态,不拘一格。妙高台的山石:色,“或绀 (gan微带红的黑色) 或苍”。形,有的象扣着的盂; 有的象丢弃的帽子,委屈地躺在地上; 有的象蛟跳跃; 有的象兽蹲踞。远处的山峰,“青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青霭缭绕,阳光穿射,色彩缤纷,简直象个蛾眉秀目,脉脉含情的少女,再美的花也比不上。这段不足百字的景物描写,竟用了动情结合,比喻拟人,远眺近观,对比衬托……直到穷形尽相方才收笔,如此的精细酣畅。

寄情于景,寓志于物,是我国游记散文的传统,到唐宋时期,已经达到“物我双会”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伤时感怀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亲切,令人心领神会。

邓牧(1246—1306),元代思想家。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

品读好诗词

品读经典 品读好诗词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

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

(0)

相关推荐

  • 刘柏荣|​山月空悬多少夜明源照水贯村流(诗词十一首)

    七绝[上五大佛教道场地雪窦山] 寻远丛林谒佛尊,通幽雪窦仰山门. 随缘千里朝弥勒,学笑行禅种慧根. 五律[游雪窦山] 东坡题雪窦,使我上名山. 古寺开新貌,莲台展笑颜. 进诗行佛道,引胜入禅关. 西望 ...

  • 秋游溪口妙高台

    从小火车下车,行走一段山路,然后再乘坐500米长的观光索道,直上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海拔396 米,峰顶上有坪如台,名称"妙高台".妙高台东西约13米,南北约27米 ...

  • 应梦名山,上帝的视觉,千丈岩、妙高台和雪窦寺

    雪窦山的雪窦寺.千丈岩.妙高台和三隐潭,人文.历史,与风景兼俱,是溪口风景区的核心景点. 雪窦山.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千丈岩瀑布,高达18 ...

  • 雪窦山 千丈巌与妙高台

    千丈巌又称千丈云崖,崖壁峭立,被誉为"东浙第一瀑"的千丈崖大瀑布飞流直下. 绝壁高千仞,飞流下九天 遇见彩虹 沿台阶而上,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过乳泉亭就到妙高台. 雪窦山" ...

  • 徒步雪窦山:穿越千丈岩妙高台

    2017年8月底,路过宁波,独游雪窦山. 雪窦山位于奉化市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四明第一山"之誉.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 ...

  • 奉化溪口,曾经的蒋“家”

    坐落在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武岭门左边剡溪河畔的一座亭台式两层楼建筑,是蒋介石的私人别墅"文昌阁".溪口文昌阁始建于清雍正九年,里面供奉"文昌帝君"像.当地人一般认 ...

  • 雪窦游志 [ 元 ] 邓牧

    原文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 ...

  • 行书 雪窦游志 (邓牧)

    原文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 ...

  • 《雪窦游志》(作者:元·邓牧)

    [原文]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 ...

  • 【古文探奇】东游略记-元好问

    品 READ 读 东游略记 丙申三月二十有一日,冠氏赵侯将会行台公于泰安.侯以予宿尚游观,拉之偕行.凡三十日,往复千里,而在鞍马者八日,故所历不能从容.然亦愈于未尝至焉者,因略记之,以备遗忘. 郭巨庙 ...

  • 【古文探奇】再游乌龙潭记-谭元春

    品 READ 读 再游乌龙潭记 乌龙潭在南京,余学生时代上学的必经之路,遂录入以兹怀念.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阁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夜宾客宜幽适无累.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 ...

  • 【古文探奇】楚小志-钱希言

    品 READ 读 楚小志 洞庭山 <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按二女即娥皇.女英,死于江湘之间者.<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君山之名,疑出 ...

  • 【古文探奇】重游石宝山记-李元阳

    重游石宝山记 石宝山在剑川州西南深山中.嘉靖庚寅暮春,成都杨修撰约予同游.初抵邓川,杨少参两依翁招欲温泉,饮于其家,欢甚坐上,赋诗投赠三日.丙辰,经浪穹,见蒹葭杨柳,沃野腴畴,宛如江南.欲投山寺,皆败 ...

  • 【古文探奇】乌石山志-大章台

    品 READ 读 大章台 三十六奇之一.在石天东,今废,有篆书"天章台"见<石刻>.三字镌石.元萨都刺<天章台石上晚酌>诗:"晚凉上乌石,置酒天章 ...

  • 【古文探奇】乌石山志-幽幽亭

    幽幽亭 在山东北.宋明道初,沈邈字子山,弋阳人.为侯官令,得释迦院东北隅地作台,曰:"峻青",后十年为郡守,寺僧请以台作亭,名曰"幽幽",蔡襄书之,旋圮,景定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