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与杀声远去 | 明长城大同镇李二口到镇门口穿越
高大的墩台林立,一处处烽燧很容易翻捡出历史的碎片,也许是生锈的弓箭,也许是沧桑的牛角,也许是血汗淋漓的魂灵……
上二图航拍者:同行队长尚方
明长城山西省大同镇天镇县李二口——水磨口——镇门口徒步穿越,吹吹500年大明边墙往事的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段雄伟的夯土长城厚重沧桑,苍茫雄峻,坚守着最初的承诺,静静的俯瞰着脚下这片风貌古朴的土地。几百年前,是谁在边塞点起了滚滚狼烟?是谁在狼烟四起时敲响了征战的鼓声?
起点是李二口,李二口其实并不是一个村子,在地图上却是以村名存在。历史中依照地理特征修建,这是一个关口;军事意义上来讲,它是一处“军屯”的遗留。有记载明嘉靖年间,大同地区为了解决沿边要塞卫所军队的粮饷问题,朝廷令卫所官兵开荒种田,形成了明代的军屯,至今墙体主线不远,还有众多古堡的遗存。
那时候其实不仅仅是李二口,大同地区如今依托在在长城主线上的村子,绝大多数都是军屯的后代,明嘉靖二十二年,兵部左侍郎詹荣领命,为固大同无险,筑东路边墙一百三十八里,墩台一百五十四个,在天镇境内设卫所三十多,延亘围护五百里农田,李二口长城便在其中。
从日出走到日落,冷兵器时代“凛冽”的痕迹已远去,牛羊遍地野花开。天镇县本就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是整个山西省最北边的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长城沿线村庄的原住民多为明朝戍守官兵的后裔,祖辈扎根便有了世代相传的命运,如今这沧桑凄美又原生态的古长城以及一村一宅的民风民情,还依稀流露着祖先烙下的印记,亦耕亦守,繁衍生息。
以上十一图航拍长城与砖窑:同行队长尚方
行至水磨口附近,距离烽燧几步之遥,发现了原汁原味的明代长城砖窑,八条烟道保存完好,砖窑的存在,确凿证实了墙体及墩台由夯土垒砌外,包层包裹青砖。只是现在,讲述历史的只剩夯土,矗立着,却已残缺;残缺着,仍在矗立。包砖墙体的存在,也辅佐了作为大同镇长城中天镇的重要段落,历史中李二口一线,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相融相争最为互动的背景。
垒砌起一篇篇英雄的传奇,萧瑟的烽燧上,亘古的蹄音回响……曾经凛冽的朔风中,多少孤魂的喊杀声远而又远了,终于消失在了时间的尽头。
青山梦远,金戈铁马只剩追忆,沧桑无语。
最新好课重磅上线,
敦煌石窟艺术详解15讲,可永久回看重播
附高清美图,扫码一起听课
了解中华早期古建筑的名师好课
可永久回看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