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十二点,我退出了《论语导读》的课程QQ群,并发表了这篇《退群声明》

前记:题目本应该叫《最后一课》,为了吸引更多的浏览量,起这么一个题目,读者谅之。

同学们,原谅我,我决定退群了,因为:你们让我有点失望。

这世间有三种恶,往往为一般人所忽略,而实际上较之一般的恶,尤为令人寒心和压抑。

第一种是骗取公众的同情心。比如将人的肢体折毁至于畸形,使他们在街上乞讨,而最终的收入却皆归指使者所有。这已经是普通人所司空见惯的,之前未经揭露,过往之人见其形状之惨,往往起怜悯之心,故而施舍者众。待到知晓了个中情由,明白过来自己所谓的同情心,不过是一种幼稚的善良,从今往后,他见到任何乞丐,就再不肯有所施舍了。

相比起来,损残一个人的肢体以牟利,其行为之恶,不过对于这一个人发生作用(虽然已经是很残忍之事),而其更大之恶果,乃在于造成整个社会的冷漠,从而使得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本应有的帮助。

第二种是受到他人的帮助之后,无动于衷,仿佛别人对他有此种义务,理所当然,本该如此,不须感谢。当然,严谨来说,这种行为,只是受助者本人的一种冷漠和自私,算不上如何的恶。但是对于施加了帮助的人,却是一种打击。

我们帮助别人,首先是出于一种道义和热血,同时也抱着一种热忱,就是希望人人都能互相帮助,从而造就一个更加温情的社会。但如果自己的这种善行,得到的却是冷漠和麻木的回应,在帮助者的心理,不能不感到一种灰心和悲哀。当下一次他看到其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许会犹豫不决,或者甚至毅然抽身而去,置之不理,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他怕再次遭遇到这种冷漠和麻木。推而广之,可以想见,这个世界定会因之而减少许多热忱的善行。

第三种是在见到以上两种行为之时,不敢或者不愿意出言(手)相助,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这种人,通常秉承着儒家所谓“明哲保身”的古训,以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遇事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竟而至于伸以援手,总归难免要得罪某一方,于是便保持沉默。

帮助了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感谢,这原因只在于一个人身上。而遭遇到这种行为,得不到旁观者的舆论上的援助,见到的只是一片死气沉沉、谨小慎微的面孔,仿佛道理本该如此,则不但令行善的人心灰意冷,同时还感到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压迫。

这位同学在QQ群里,向我问了一个问题。我看到之后,当即予以答复,并且不厌其烦,引申发挥了一大堆,只希望能够解TA之惑。但是这位同学看到之后,却没有任何反应,既没有向我道谢,也没有对我的解答有所回应。我还怕TA是因为没有看手机(其实现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是机不离手的),所以特意等了24小时,希望能看到TA的回复。但是仍然没有,所以我在群里提醒了TA一句,期望TA能亡羊补牢,有所回应。而结果仍然没有。也许是因为匿名,反正谁也不知道谁是谁,所以反正不作任何回应,老师也无奈其何。

但是这在一个老师的心理,却起了消极的影响,首先是这位同学的这种冷漠态度,让我感到悲哀。其次,当下次有同学再在群里提问的时候,我可能会假装看不见,不予理会;或者至少要犹豫一阵,才决定要否予以帮助解答。

也许你们会觉得我作为一个老师,有这样的心理反应,是修养不够高尚的表现。的确,我虽然注过一遍《论语》,也上过好几年的《论语导读》,惭愧的是,却未能因此而“成圣成贤”,总不免时时地要露出峥嵘的棱角,看过去似乎有点“偏激”。

其实,高尚到了极端,要么流于虚伪,要么流于无趣。所以孔子虽然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但是在受到子路的严重误解时,他却近乎气急败坏地拉上老天来赌咒,早已顾不上什么“人不知而不愠”的鬼话。

孔子尚且如此,何况区区如我这样一个大学教师?所以,这位同学的“恶”,属于上述第二种,因为一己的冷漠麻木,而影响到他人的热忱之心,甚而至于很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

当然,我想我有必要声明一点,那就是,作为一个好为人师而又乐育英才的教师,我并不缺乏学生对我的感谢。所以,我特地提醒这位同学,让TA至少别忘了对我说一声“谢谢”,并非一定要让TA感恩戴德,以满足我自己“教书育人”的崇高感;而是希望能够让TA——同时也是让整个群里的同学——明白,得到他人的帮助(我认为老师对于学生的解疑答惑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义务,尤其是在课程结束之后的暑假期间),应该至少要有所感谢。对于自己来说,这是一种基本的素质修养,而对于提供帮助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感激和鼓励,使他下次再帮助别人的时候,能够毫不犹豫,能够热忱有加。

何况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以后也是要当老师的人,将心比心,你们是否愿意在未来你们的学生也同样对待你们呢?所以,我提醒这位同学,应该向我道谢,其目的并非旨在为自己讨回公道,我已经说了,我不缺乏来自学生的感谢,而且这样的感谢,也不能给我以任何实惠;我的目的在于借这个例子教育你们:在受到他人的帮助之后,应该至少要说声“谢谢”。

而最终促使我做出退群决定的,是来自于你们大多数人的沉默,或者说,是来自于你们全体人的沉默。没有一个人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妥,或者虽然觉得不应该,但是事不关己,所以保持沉默。这正是最令我寒心的,也是最令我感到悲哀和无奈的。

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道德、有担当的精英分子,进而将这种道德和担当精神浸染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使得整个社会都有明晰的是非观和基本的正义感。在不如何损害自己的前提下,至少能够挺身而出,予以舆论上和道义上的援助,而不是循循默默,袖手旁观。

我当然可以选择隐忍,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笑视之,以显示自己的“道大,无所不包”的宽容。但是我不愿意作出这样“宽容”的样子,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自己本该有的性格。而我最终决定退群的另外一个原因,乃在于希望通过这个例子,给大家一个活生生的“教训”,让大家明白,有时候一个看似微小之“恶”,却很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严重的后果。

现在课程早已结束,我在这个群的使命,也早已完成,在离开之前,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我的这篇“退群声明”,能够充当一节完美的《最后一课》,给本门课程真正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作者简介: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复旦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工作以来,时勤时堕。前年颇知发奋,先后著《论语择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点校《宋史翼》。教研之余,颇事笔墨。然外表沉潜宁静,内心张狂躁动。近来性情一变,作别青灯,抛却古卷,转玩公众号,专以文艺创作为事。露才扬己,任取笑于通人;掀天揭地,是快意于吾心。管他儒林文苑,过我诗酒生活。近作一诗,颇示己志,录之于下,以飨知者。诗曰:

也曾静默慕沉潜,
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
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
到底书生是狂生。
文章著成宣天下,
记取莆阳吴伯雄。

(0)

相关推荐

  • #每日学论语#19.16【2017-11-14】

    #每日学论语#19.16 [原文]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仪表堂堂,却很难与他一道修养仁德." [微言微感] 长得好看 ...

  • 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

    June. 10.2020 ▽ ▽ 当窗外的风光还显露着初夏的微凉,一个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却突然因为一段不足一行的文字,泣不成声.透过挂着泪的眉睫,屏幕上闪动的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没有一个男 ...

  • 关于思维惰性的思考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太习惯于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做事.碰到问题,很多时候采取的是直接的.条件反射式的措施,缺乏冷静下来思考的习惯. 不习惯思考就去做事,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很多挫折.比如, ...

  • 即将见面的授课老师

    与人聊天,偶有听说"因为某某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或者"因为讨厌某某老师而对一门课失去兴趣".前者是幸运的,后者是不幸的,特别是耽误了在某方面的天赋更让人惋惜.就 ...

  • 从小冷漠的孩子长大不会幸福

    老师观点 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 冷漠是一种流行病,不仅仅局限在个别孩子身上,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往往可以看到冷漠仿佛是孩子的常态表情,在许多应该无邪的脸上流转.为何如此?自然是教育出了问题.但这个教育 ...

  • 【何言欢语】(1014)同学,同学

    四天的学习暂时告一段落,蔡春美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们.她在课程中展现出来的性格是真诚,直率,憨厚,可爱的,她的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国际视野,大开大合的授课风格,敢于"解构"我们知 ...

  • 叩鸣录——《论语导读》课程解答(之二)

    某某同学你好: 你在期末作业中所表达的疑惑,我看了颇为感慨,我觉得你可能确实需要一些指引,因此略为解答如下. 你问我如你这样的年轻人到底需要什么,如何挽救?读了你所写的,我觉得首先你可能需要一颗虚心. ...

  • 论语导读丨读原典:德不孤必有邻——“邻”是谁?

    诸位师友,大家好! 我是明道堂经学馆的董妘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五章,里面非常有名的六个字"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 人生贵在相知心 ——2018级《论语导读》结课感言

    2014年8月份,我的<论语择善>刚刚出版,正在兴头之上,便主动给2014级大一新生开了<论语导读>的选修课,并规定课堂上每个人必须带一本<论语择善>.我上课也只用 ...

  • 不教而杀谓之虐 ——2019级《论语导读》结课感言

    不教而杀谓之虐 --2019级<论语导读>结课感言 印象中新冠疫情最严重的那一阵,应该是春节前后那几天.我呆在老家,几乎足不出户,每天就只是看看书,喝喝茶,泡泡咖啡,买一大堆零食,每天最盼 ...

  • 《论语导读》课堂闲聊留真

    推后记: 本学期因为疫情的原因,采取的是网络线上授课方式.因为隔着屏幕,谁也看不见谁,所以我上起课来,毫无平时的腼腆和拘束,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每每有妙言警句,临机而发,课堂"气氛" ...

  • 叩鸣录——《论语导读》期中作业解答(之一)

    前引:本学期<论语导读>课,有一位同学在期中作业里表达了自己的一些困惑,我稍微作了解答,并在QQ上发给她.我觉得其他初学者可能也会有类似的困惑,这样的解答或许对他们也同样有益,因此公开发表 ...

  • 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 (阳货篇)

    论语·阳货篇[本篇引语]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quo ...

  • 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 (季氏篇)

    论语·季氏篇[本篇引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

  • 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 (宪问篇)

    <论语>--宪问[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