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画看密体的意境之美

画院的发展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殷商时期宫廷中就有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画师,汉代有专门为宫廷画师设鬂的“画室”,唐玄宗时设置翰林院,但是他们的机构都不是完全意义的画院,只能说为后来五代两宋画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五代时期,南康、后蜀沿袭唐代翰林院设“翰林图画院”,是中国绘画史上正式画院的开始。画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画院画的题材主要足反映皇家贵族或者宗教生活的,技法上工谨细腻,讲求法度,风格华丽,总体上来看是属于密体画格的,后人将这类来自画院的画或类似画院风格的画都称为“院体画”。

“意境”探源

密体作为一种技法,主要是为了“意”服务,“意”换句话说也就是“气韵生动”,从六朝时期绘画就讲究“气韵生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密体能在六朝时期备受推崇,就说密体画格在当时就能做到对意的传达,并且达到“气韵生动”。

“意境”一词从字而来理解,一为“意”,二为“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作者通过诗中的景物、诗歌的词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观者,景中全是情,怡中有幽境,情景交融,观者为之动容,这便是“意境”了。

类似“意境”的概念在绘画领域出现的也比较早,基本上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现在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极为相似的。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吋候主观情感与客观意象的关系。艺术创作中主观怡感与客观景物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是以后“意境”概念出现的先导。学说的提出,让绘画领域中“意境”的概念逐渐丰满了起来,不仅对山水画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绘_的美学观产生了很大影响。

“意境”一方而是作者主观精神世界的展现,另一方而足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心灵与意象的有机统一,构成属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之美。

不论是五代画院还是两宋画院,他们有一个不变的中心,就是为“上”作画。

统治者对于绘画风格题材的好恶对当时画院的画家作画是起指导作用的,画院画家作画一般是迎合统治古的喜好和要求进行创作。院体画的风格代表了上层阶级的市美,也就是“官方审美”。

特殊的意境——“逸”

“逸”是中国绘画中一种特殊的意境,所有绘画的境界中人们认为逸是敁高的境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论语?微子篇》中说中所说的“逸民”,是指那些不降低意志,不屈辱身份,过着隐屈生活,洁身自爱不愿与黑暗势力为伍,又能畅所欲言的脱俗潇洒之人。他们独立于世,个性十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潇洒自由,逍遥在的生活。

在孔子看来,艺术应该是轻松自在、逍遥无拘的,而不是像道、德、仁这类东西是严肃的沉重的;庄子在《天下篇》里也有“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说法,他的《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说到庄子将“游”体会的更加淋滴尽致,游的也更是肆无忌惮,从他的“游”中我们能体会到庄子沉浊超升的高逸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游”所表现出来的超然的精祌境界,与“逸”是有相似之处的。虽然孔子庄子吋代所说的“逸”不特指艺术和绘画领域,但是这种“逸”的价值观己经表现出来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风盛行,士人们重淸谈玄理、隐迹荒野,成为一代风尚,他们注重心性的向我修养,精神上的解放,从而达到对世俗黑暗现实的超越。他们怡情于山水,逬性自然的洒脱,正是“逸”的表现,因为这种风尚的影响,当吋社会对个人的品评中“逸”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而及至文学、书法、绘画中都求“逸”的表现,士人们期帮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示rr己的高逸人格。“逸”渐渐的成为了一种对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且这一标准在后来的艺术发展中一直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逸”在绘画品评中的出现,虽然谢赫没有将“逸”作为单独一品,但是做为一种画的特点,它早在密体人物画盛行的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第一个将“逸”正式作为一个品级用于绘画品评中的人。时至元代,倪瓒提出了“逸气说”,倪瓒的“逸气说”并没有特别的专著,他只是在一些题画诗文中提到,例如“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从这些零落的诗句屮他将“逸”又发展到了一个新方面。

此外,我们在探讨“逸”的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区分逸格与逸气的不同。从“格”的释义我们可以看出,朱景玄、黄休复对于“逸”的定位偏重于形式上的讨论,“逸格”是一种艺术风格,一种对艺术评判的标准,它所表达的技法往往足“笔简形具”、“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对于“逸格”究竟是想表现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倾向没有明确的指出。元代倪瓒提出的“逸气说”才将“逸”提到了精神层面。

“密”亦达“逸

我们在上面一节中就已提到早在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就有“逸”的出现。谢赫将《古画品录》分为六品,陆探微列为第一品第一人,评其“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其实也就是说陆探微的作品之好己经超过了一般的上品,为上品之外的品级,但是谢赫又想不出该给此品级冠以何名,故让陆探微屈居上品第一人。

实际上,陆探微就是谢赫评价中的“逸品”之人。后文又提到“更无新意”,由此看来理解为“比方”实为不妥,若理解为北方,则指明袁蓿师承何处,高逸说明袁蓓是学习陆探微的弟子中最为优秀的一人,则合情合理。

“画有逸方”、“纵横逸笔”的意思是当时的作者在画人物时下笔超迈不俗,且笔锋巧变,恣意纵横,来彰显人物的清逸脱俗。这些都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表现技法中已经有了“逸”的特点。

“意思横逸”此句的意思是指作画人在创作时思想情致纵横奔放,充满高逸之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密体人物画极盛的时期,在那一段时期里,谢赫评画就能品评出“逸”味,足以说明当时的密体画己经可以表达“逸”了

再者,虽然“逸”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大多出现于山水画中,但是我们从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中也能感受到创作者笔下人物的超然逸气。顾恺之笔下洛神的衣纹婉转细腻,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带给我们的是“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飘逸脱俗之韵味,陆探微的“秀骨清像”一气呵成,气脉连贯,超逸脱俗。

空与疏能表现“逸”的疏朗意境,精与密同样可以表现“逸”的超然脱俗。又因为密体精密的特点,对艺术形式本身的追求,使得密体更加贴近艺术的本质,带有不掺杂政治、宗教等其他因素的、更纯粹的艺术美。我认为这种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带来的审美感受本身也有具有一种超然逸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画的风头渐渐减弱,山水画成为大观,虽然“逸”很早就在人物画中具备,却是在山水画中发展起来的,这也是为何提及“逸气”人们总是首先想起山水画的缘故。同样,在山水画中,并不是大笔阔墨的写意山水或者像倪云林的秀林疏石才能展现超然逸气,徐复观先生元代尚简逸的画风,王蒙却以繁密取胜,其山水画与元代的审美风尚密切相关又别具一格。

倪瓒隐居太湖一带因此作画萧散简淡,王蒙隐居黄鹤山中,作画多苍茫深秀。

他的画中最常用的笔墨技法是披麻皴、解索皴和牛毛皴。

他的画不同于魏晋南北朝的白描秀骨,也不同于李家父子的金碧勾勒,画中石头的轮廓不叨确,石与石的交界处、石与树的交界处通过不同的皴法表现出来。

他的密体山水因技法的高超,画中密避藏疏,境界的高逸,对后世影响很大,明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淸四僧中的髡残也都从师法王蒙,并在此甚础上再创新意,山水画中疏密二体也渐渐走向兼容并蓄。

结语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密体与疏体虽然是两种在外在表现形式上截然相反的艺术风格,但都是画家个性与心灵的载体,其内在精祌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气韵生动”而服务。

张僧繇他的疏朗笔墨实则是在顾恺之的密体画中孕育而出,我们说倪瓒的山水秀林疏石,实则“意密”,密体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占主流地位,同时也为疏体画的发展铸就了一张温床,疏密二体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景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